第一章 地理环境 1
第一节 自然环境 1
一、地理位置 1
二、地貌 2
三、植被 2
四、气候 3
五、土壤 3
第二节 物产资源 4
一、矿产资源 4
二、植物资源 5
三、动物资源 7
第三节 人口与民族 8
一、苗族 8
二、瑶族 15
三、傣族 19
四、哈尼族 22
五、彝族 25
六、拉祜族 28
七、壮族 31
第四节 行政区划 33
第五节 名胜古迹 47
第二章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革 49
第一节 历代行政区划设置 49
第二节 人民政权的建立 53
第三节 土地改革 55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改造 58
第五节 改革开放 61
第三章 民族区域自治 64
第一节 自治地方的建立 64
第二节 自治机关建设 68
一、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履行自治权 68
二、改革政府职能,提高行政决策能力和行政效率 69
三、培养民族干部 70
第三节 法制建设 71
一、民族立法 71
二、开展普法工作 72
三、执法检查与监督 73
第四节 民族关系 74
一、政治上的平等关系日益巩固 75
二、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78
三、发展经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 80
四、文化上的交融日益密切 82
第五节 人民生活 83
第四章 农业 87
第一节 农业 87
一、农业产业化格局初现雏形 87
二、粮食生产 88
三、特色产业 94
第二节 林业 100
第三节 畜牧业 105
第四节 渔业 108
第五节 水利 109
第五章 工业 113
第一节 工业概况 113
第二节 工业企业 114
第三节 特色工业 121
一、群众采金 121
二、集体采金 123
第四节 民族传统工业——造纸业 125
第六章 交通通信 129
第一节 公路 129
一、省管公路 130
二、边防公路 131
三、县乡路 133
四、乡村路 134
第二节 驿道 134
第三节 水路 137
一、红河 137
二、勐拉河 137
第四节 邮政 138
第五节 电信 139
一、无线电信 139
二、有线电信 140
三、电信线路 140
四、电路 141
五、通信设备 141
第七章 财政金融 143
第一节 财政 143
第二节 税收 145
一、农业税 145
二、农业特产税 147
三、耕地占用税 148
四、契税 148
五、工商各税 148
六、增值税 149
第三节 金融 149
第四节 保险 150
一、承保 150
二、理赔 151
第八章 贸易 152
第一节 贸易概况 152
一、集体 152
二、国营 153
第二节 民族贸易 155
一、政策 156
二、民族特需商品供应 156
三、贸易企业与民族经济的结合 157
第三节 边境贸易 159
一、边民互市 159
二、小额贸易 161
第九章 旅游 163
第一节 旅游资源 163
第二节 旅游景点 174
一、神秘的分水岭 174
二、滇南第一峰——西隆山 175
三、天生桥 176
四、勐拉温泉——裸浴的天堂 177
五、金水河口岸 179
六、清水龙宫洞 179
第三节 旅游服务与设施 180
第四节 旅游经济 181
第十章 对外开放 182
第一节 招商引资 182
第二节 对外交流 184
第三节 对外经济技术协作 186
第十一章 社会事业 188
第一节 教育 188
一、私塾 188
二、学前教育 189
三、小学教育 189
四、中学教育 192
第二节 科学技术 194
第三节 文化艺术 196
一、民间艺术 196
二、文艺工作 200
三、文学创作 203
第四节 广播影视 204
一、有线广播 204
二、中波转播台 207
三、电视转播 207
第六节 体育 207
一、民族体育 207
二、现代体育 212
第七节 医疗卫生 214
第八节 民族医药 215
第九节 社会保障 216
一、农村“五保户”供养 216
二、城镇孤老供养 217
三、失业和生活保障 217
第十二章 城乡建设 219
第一节 城乡建设概貌 219
第二节 县城建设 221
第三节 小城镇建设 224
一、纳黄 224
二、铜厂 225
三、马鞍底 226
四、桥头 226
五、大寨 227
六、阿得博 227
七、十里村 227
八、营盘 228
九、老勐 228
十、老集寨 229
十一、下新寨 229
十二、沙依坡 229
十三、那发 230
第十三章 环境保护 231
第一节 环境保护面临的挑战 231
一、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 231
二、铜厂、营盘、老勐等地区的石漠化 232
三、勐拉、十里村、大寨地区的水患 232
四、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 233
第二节 环境保护措施 234
后记 237
修订后记 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