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刺络放血疗法的历史 1
一、萌芽于远古 1
二、奠基于秦汉 2
三、发展于唐宋 2
四、提高于金元 2
五、成熟于明清 3
六、活跃于中华 3
第二节 世界其他传统医学中的放血疗法 4
第二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基础 7
第一节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基础 7
一、络 7
二、血 11
第二节 辨络识血 12
一、辨络 12
二、识血 12
第三节 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16
一、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 16
二、刺络放血疗法的作用特点 17
第四节 刺络放血疗法的取穴 17
一、刺络放血疗法的取穴特点 17
二、刺络放血疗法的配穴原则 18
第五节 刺络放血的部位 18
一、耳穴 18
二、阿是穴、反应点 19
三、浅表静脉(脉络) 19
四、常用经外奇穴及经穴 19
第三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操作方法 60
第一节 刺络放血常用工具 61
一、三棱针 61
二、圆利针 61
三、皮肤针 61
四、毫针 61
五、火针 62
六、采血针 62
七、单针采血器 63
八、四针采血器 63
九、小眉刀 63
十、注射针头与注射器 63
十一、辅助工具 64
第二节 施术前的准备 65
一、针具选择 65
二、部位选择 65
三、体位选择 65
四、环境要求 65
五、消毒 65
第三节 刺络放血操作方法 65
一、三棱针 65
二、皮肤针 67
三、火针 68
四、刺血器 69
五、小眉刀 70
六、刺络拔罐 71
七、注射器抽血 72
第四节 施术后处理与局部护理 73
第五节 出血量的要求 73
一、决定出血量的因素 74
二、出血量类型 74
第四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及禁忌 75
一、适应证 75
二、注意事项 77
三、禁忌 80
四、刺络放血疗法的异常反应及其处理 80
第五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临床应用 82
第一节 内科疾病 83
一、咳嗽 83
二、哮喘 85
三、眩晕 86
四、面痛 89
五、口眼斜 90
六、头痛(血管神经性头痛) 92
七、胁痛 94
八、腰痛 95
九、痹证 97
十、中风 98
十一、癫痫 99
十二、血痹(雷诺病) 100
十三、厥证 102
第二节 外科疾病 103
一、红丝疗 103
二、乳痈 104
三、痔 106
四、脱肛 108
五、炸筋腿(静脉曲张) 109
六、臁疮 109
七、脱疽 110
八、失枕 111
九、颈痹 112
十、肩痹 113
十一、肘劳 114
十二、筋结 115
十三、肌纤维织炎 116
十四、闪腰 117
十五、历节风 119
十六、梨状肌综合征 120
十七、坐骨神经痛 121
十八、皮痹(股外侧皮神经炎) 123
十九、踝关节扭伤 124
二十、骨折后功能障碍 125
第三节 妇产科疾病 125
一、月经不调 125
二、痛经 127
三、带下病 128
四、更年期综合征 129
五、产后癃闭 130
第四节 儿科疾病 131
一、小儿发热 131
二、小儿惊厥 132
三、小儿夜啼 134
四、小儿肺炎 134
五、婴幼儿腹泻 136
六、小儿疳积 137
第五节 五官科疾病 138
一、针眼 138
二、霰粒肿 139
三、天行赤眼 140
四、聚星障 141
五、胬肉攀睛 142
六、眼内障 143
七、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144
八、暴发火眼(电光性眼炎) 145
九、喉痹 146
十、乳蛾 147
十一、舌炎 149
十二、鼻衄 150
十三、内耳眩晕 151
第六节 皮肤科疾病 153
一、发际疮 153
二、疖 154
三、丹毒 156
四、寻常疣 158
五、扁瘊 158
六、鼠乳 160
七、足瘊 161
八、热疮 162
九、蛇串疮 163
十、隐疹 164
十一、浸淫疮 165
十二、漆疮 167
十三、牛皮癣 168
十四、白疕 169
十五、蝴蝶斑 171
十六、白驳风 172
十七、粉刺 173
十八、油风 175
十九、发蛀脱发 177
二十、鸡眼 178
二十一、冻疮 179
二十二、脚气疮 180
第七节 中暑和中毒性疾病 181
一、中暑 181
二、一氧化碳中毒 182
三、食物中毒 183
第八节 传染病 184
一、流行性感冒 184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及后遗症 185
三、痄腮 187
第六章 刺络放血疗法的现代研究进展 189
一、刺络放血的常用穴位研究 189
二、刺络放血的出血量研究 190
三、刺络放血的作用机制研究 191
四、刺络放血的临床实验研究 191
主要参考文献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