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穴位埋线疗法的起源与发展简介 1
第二章 早期穴位埋线的器具与操作方法 2
一、切开埋线法 2
二、三角弯针穿线法 3
三、陆氏U形针埋线法 4
四、王子明早期简易埋线法 4
第三章 埋线疗法创新改进新思维 6
第一节 四维三通埋线法的历史渊源 7
第二节 什么是四维三通埋线 10
第三节 四维三通埋线的机制 11
第四节 四维三通埋线的依据 12
第五节 四维三通埋线的针刺效应 13
第六节 四维三通埋线的刺血修复效应 14
第七节 羊肠线本身组织效应 15
第八节 四维三通埋线的特点 16
第九节 四维三通埋线的作用 18
第四章 四维三通埋线法对脊柱认识的重要性 19
第一节 脊柱在人体的重要性 22
一、从“脊梁”变成“脊柱” 22
二、不良习惯姿势导致脊椎关节移位 24
三、各部位脊椎骨的名称、代号和数量 25
四、有关背脊不正与疾病关系的研究 26
五、脊柱支撑着人体的健康 27
第二节 脊柱的构成与神经分布 30
一、脊柱的构成 30
二、脊髓 31
三、脊神经 31
四、整脊的基本原理 32
五、脊柱的生理性弯曲及其生物力学 33
第三节 脊柱区的触诊检查 35
第四节 脊椎移位引起的临床症状 37
一、颈椎 37
二、胸椎 38
三、腰椎 39
第五节 整脊四部法则及四大要求 40
第六节 整脊正骨禁忌证及注意事项 40
第七节 颈椎、胸椎、腰椎整骨手法 41
一、枕骨复位手法 41
二、第一颈椎复位手法 42
三、第二颈椎以下复位手法 44
四、颈椎正骨手法 47
第八节 颈七椎、胸一椎、胸二椎复位手法 47
一、颈七椎、胸一椎、胸二椎移位时的症状 47
二、坐位或站位提拉法 48
三、胸椎整骨手法 48
四、腰椎整骨手法 49
五、腰椎前滑脱复位手法 50
六、整骨复位手法要领 51
第五章 四维三通埋线的取穴特点和配穴方法 53
第一节 特定穴的应用 53
一、五输穴 53
二、循经取穴 55
三、本经取穴 55
四、子母取穴 55
五、异经取穴 55
六、俞穴 55
七、募穴 56
八、八会穴 57
九、八脉交会穴 58
第二节 特殊部位穿线法 61
一、上下配穴法 61
二、左右配穴法 61
第三节 四维三通埋线前后注意事项 61
第四节 神经节段与疾病关系图表 62
第六章 十四经络主要穴位 64
一、手太阴肺经 64
二、手阳明大肠经穴 64
三、足阳明胃经穴 65
四、足太阴脾经穴 67
五、手少阴心经穴 68
六、手太阳小肠经穴 68
七、足太阳膀胱经穴 69
八、足少阴肾经穴 71
九、手厥阴心包经穴 72
十、手少阳三焦经穴 72
十一、足少阳胆经穴 73
十二、足厥阴肝经穴 75
十三、督脉经穴 76
十四、任脉经穴 77
十五、经外奇穴 80
第七章 常见病的治疗 82
第一节 疼痛类疾病 82
一、颈椎病 82
二、强直性脊柱炎 87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 89
四、膝关节疼痛 92
五、类风湿性关节炎 95
六、痛风 99
七、三叉神经痛 101
第二节 五官科疾病 104
一、鼻炎 104
二、口腔溃疡 108
三、慢性咽炎 110
四、甲状腺功能亢进 112
第三节 心脑血管疾病 114
一、高脂血症 114
二、脑卒中后遗症 117
三、面神经麻痹 119
四、慢性支气管炎 120
五、冠心病 124
第四节 乳腺增生 126
第五节 精神内科疾病 130
癫痫 130
第六节 面部疾病 135
一、痤疮 135
二、黄褐斑 139
第七节 消化系统疾病 142
一、慢性胃炎、胃溃疡 142
二、胃下垂 144
三、结肠炎 146
四、胆囊炎 148
第八节 妇科疾病 150
一、子宫肌瘤 150
二、卵巢囊肿 152
三、闭经 156
四、不孕症 158
五、痛经 160
六、更年期综合征 162
第九节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166
一、前列腺炎 166
二、阳痿、早泄 168
三、糖尿病 171
第十节 皮肤疾病 176
一、慢性荨麻疹 176
二、神经性皮炎 178
三、银屑病 181
四、白癜风 184
五、硬皮病 187
第十一节 减肥及美容 191
一、肥胖症 191
二、美容 195
三、脱发 198
附录1 穴位埋线疗法案例精选 201
附录2 卫生部 科技教育司 第二轮面向农村和基层推广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第五批项目之一(节录) 214
参考文献 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