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赤潮灾害调查与评价 1933-2009》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梁玉波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02782412
  • 页数:666 页
图书介绍: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近海赤潮的种类及硅藻等,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的关系,我国沿海的赤潮监控区,甲藻孢囊在我国沿岸海域的分布等。

1赤潮事件 1

1.1引言 1

1.2硅藻门赤潮 1

1.2.1具槽直链藻 1

1.2.2琼氏圆筛藻 2

1.2.3其他圆筛藻 3

1.2.4诺氏海链藻 3

1.2.5 圆海链藻 4

1.2.6细弱海链藻 6

1.2.7威氏海链藻 7

1.2.8其他海链藻 7

1.2.9大洋角管藻 8

1.2.10中肋骨条藻 8

1.2.11其他骨条藻 18

1.2.12丹麦细柱藻 19

1.2.13地中海细柱藻 21

1.2.14柔弱根管藻 22

1.2.15脆根管藻 23

1.2.16其他根管藻 23

1.2.17薄壁几内亚藻 23

1.2.18环纹娄氏藻 23

1.2.19旋链角毛藻 25

1.2.20聚生角毛藻 27

1.2.21放射角毛藻 28

1.2.22劳氏角毛藻 28

1.2.23窄隙角毛藻 30

1.2.24扁面角毛藻 30

1.2.25柔弱角毛藻 31

1.2.26其他角毛藻 32

1.2.27 短角弯角藻 33

1.2.28长角弯角藻 34

1.2.29翼根管藻纤细变型 35

1.2.30中国盒形藻 36

1.2.31长耳盒形藻 36

1.2.32高盒形藻 36

1.2.33布氏双尾藻 37

1.2.34菱形海线藻原变种 38

1.2.35长菱形藻原变种 38

1.2.36冰河星杆藻 39

1.2.37洛伦菱形藻原变种 40

1.2.38新月菱形藻 40

1.2.39其他菱形藻 41

1.2.40柔弱伪菱形藻 41

1.2.41尖刺伪菱形藻 41

1.2.42其他伪菱形藻 43

1.2.43硅藻门赤潮小结 43

1.3甲藻门赤潮 45

1.3.1海洋原甲藻 46

1.3.2利马原甲藻 48

1.3.3反曲原甲藻 49

1.3.4微小原甲藻 50

1.3.5东海原甲藻 50

1.3.6卡特双甲藻 59

1.3.7环节环沟藻 61

1.3.8其他环沟藻 63

1.3.9哈曼褐色多沟藻 63

1.3.10三叶原甲藻 64

1.3.11倒卵形鳍藻 64

1.3.12夜光藻 65

1.3.13链状裸甲藻 73

1.3.14短凯伦藻 77

1.3.15 蓝色裸甲藻 77

1.3.16红色赤潮藻 77

1.3.17多纹旋沟藻 79

1.3.18米氏凯伦藻 80

1.3.19叉角藻 87

1.3.20三叉角藻 90

1.3.21纺锤角藻 90

1.3.22多纹膝沟藻 90

1.3.23底刺膝沟藻 92

1.3.24其他膝沟藻 94

1.3.25环状异甲藻 94

1.3.26灰白下沟藻 94

1.3.27塔玛亚历山大藻 96

1.3.28链状亚历山大藻 97

1.3.29其他亚历山大藻 98

1.3.30锥状施克里普藻 99

1.3.31甲藻门赤潮小结 101

1.4着色鞭毛藻门赤潮 103

1.4.1海洋卡盾藻 103

1.4.2其他卡盾藻 108

1.4.3赤潮异弯藻 108

1.4.4球形棕囊藻 112

1.4.5着色鞭毛门赤潮小结 115

1.5原生动物门赤潮 116

1.5.1红色中缢虫 117

1.6蓝藻门赤潮 121

1.6.1红海束毛藻 121

1.6.2汉氏束毛藻 121

1.6.3铜绣微囊藻 122

1.6.4蓝藻门赤潮小结 122

1.7绿藻门赤潮 125

1.7.1微绿球藻(四胞藻) 125

1.8种类不详藻类赤潮 126

1.9赤潮总体状况 136

1.9.1赤潮发生频次 136

1.9.2海区赤潮发生特征 139

1.9.3赤潮发生季节规律 139

2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 140

2.1引言 140

2.2我国近海营养盐及溶解氧和叶绿素季节分布特征 140

2.2.1近海无机氮季节分布 141

2.2.2近海无机磷季节分布 146

2.2.3近海硅酸盐分布特征 150

2.2.4近海溶解氧分布特征 155

2.2.5近海叶绿素分布特征 158

2.3海域富营养化与赤潮相关性的评估方法 162

2.3.1潜在富营养化评价方法 162

2.3.2富营养化的评价方法 163

2.3.3富营养与赤潮相关性的评价方法 163

2.4海域富营养化 163

2.4.1辽东湾海域富营养化 163

2.4.2渤海湾海域富营养化 172

2.4.3长江口海域富营养化 182

2.4.4珠江口海域富营养化 194

2.5我国近岸典型海域营养化与赤潮相关性 204

2.5.1我国近岸海域营养盐分布与赤潮相关性分析 204

2.5.2潜在富营养化与赤潮相关性分析 205

2.5.3富营养化与赤潮相关性分析 208

3赤潮监控区 214

3.1引言 214

3.2材料与方法 215

3.2.1海水质量评价方法 215

3.2.2海洋生物质量评价方法 217

3.2.3海洋沉积物质量评价方法 218

3.2.4浮游植物赤潮程度评价 219

3.2.5赤潮监控区综合评价 220

3.3葫芦岛赤潮监控区 221

3.3.1水温与盐度 221

3.3.2海水质量 222

3.3.3生物质量 224

3.3.4沉积物质量 224

3.3.5浮游植物 225

3.4秦皇岛赤潮监控区 227

3.4.1水温与盐度 227

3.4.2海水质量 228

3.4.3生物质量 229

3.4.4沉积物质量 230

3.4.5浮游植物 231

3.5东港赤潮监控区 233

3.5.1水温与盐度 233

3.5.2海水质量 234

3.5.3生物质量 236

3.5.4沉积物质量 237

3.5.5浮游植物 238

3.6天津赤潮监控区 242

3.6.1水温与盐度 242

3.6.2海水质量 244

3.6.3生物质量 245

3.6.4沉积物质量 246

3.6.5浮游植物 247

3.7獐子岛赤潮监控区 252

3.7.1水温与盐度 252

3.7.2海水质量 253

3.7.3生物质量 255

3.7.4沉积物质量 255

3.7.5浮游植物 256

3.8烟台赤潮监控区 259

3.8.1水温与盐度 259

3.8.2海水质量 260

3.8.3生物质量 263

3.8.4沉积物质量 264

3.8.5浮游植物 265

3.9海州湾赤潮监控区 269

3.9.1水温与盐度 269

3.9.2海水质量 270

3.9.3生物质量 272

3.9.4沉积物质量 273

3.9.5浮游植物 274

3.10嵊泗赤潮监控区 276

3.10.1水温与盐度 277

3.10.2海水质量 277

3.10.3生物质量 279

3.10.4沉积物质量 280

3.10.5浮游植物 281

3.11岱山赤潮监控区 286

3.11.1水温与盐度 286

3.11.2海水质量 288

3.11.3生物质量 289

3.11.4沉积物质量 290

3.11.5浮游植物 291

3.12象山港赤潮监控区 298

3.12.1水温与盐度 298

3.12.2海水质量 299

3.12.3生物质量 301

3.12.4沉积物质量 302

3.12.5浮游植物 302

3.13洞头赤潮监控区 311

3.13.1水温与盐度 311

3.13.2海水质量 312

3.13.3生物质量 315

3.13.4沉积物质量 315

3.13.5浮游植物 316

3.14三都湾赤潮监控区 324

3.14.1水温与盐度 324

3.14.2海水质量 325

3.14.3生物质量 327

3.14.4沉积物质量 328

3.14.5浮游植物 329

3.15 闽江口赤潮监控区 337

3.15.1水温与盐度 337

3.15.2海水质量 338

3.15.3生物质量 341

3.15.4沉积物质量 341

3.15.5浮游植物 342

3.16平潭赤潮监控区 348

3.16.1水温与盐度 349

3.16.2海水质量 349

3.16.3生物质量 351

3.16.4沉积物质量 352

3.16.5浮游植物 353

3.17厦门赤潮监控区 356

3.17.1水温与盐度 357

3.17.2海水质量 358

3.17.3生物质量 360

3.17.4沉积物质量 361

3.17.5浮游植物 361

3.18柘林湾赤潮监控区 367

3.18.1水温与盐度 368

3.18.2海水质量 369

3.18.3生物质量 371

3.18.4沉积物质量 372

3.18.5浮游植物 373

3.19南澳赤潮监控区 378

3.19.1水温与盐度 378

3.19.2海水质量 379

3.19.3生物质量 381

3.19.4沉积物质量 382

3.19.5浮游植物 383

3.20涠洲岛赤潮监控区 389

3.20.1水温与盐度 389

3.20.2海水质量 390

3.20.3生物质量 392

3.20.4沉积物质量 392

3.20.5浮游植物 393

3.21陵水新村赤潮监控区 400

3.21.1水温与盐度 400

3.21.2海水质量 401

3.21.3生物质量 403

3.21.4沉积物质量 404

3.21.5浮游植物 405

3.22赤潮监控区海域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411

3.22.1赤潮监控区海水质量 411

3.22.2赤潮监控区生物质量 422

3.22.3赤潮监控区沉积物质量 423

3.22.4赤潮监控区赤潮发生程度 424

3.22.5赤潮监控区环境综合评价 429

4甲藻孢囊 430

4.1引言 430

4.2甲藻孢囊调查方法 431

4.3我国近岸海域甲藻孢囊种类分布 433

4.3.1塔玛亚历山大藻 433

4.3.2微小亚历山大藻 437

4.3.3缘亚历山大藻 437

4.3.4具指膝沟藻 440

4.3.5长膝沟藻 441

4.3.6斯氏膝沟藻 441

4.3.7膜状膝沟藻 447

4.3.8具刺膝沟藻 447

4.3.9膝沟藻 452

4.3.10多边舌甲藻 454

4.3.11网状原角管藻 458

4.3.12巴哈马梨甲藻 461

4.3.13窄形扁甲藻 462

4.3.14旋沟藻 465

4.3.15链状裸甲藻 466

4.3.16哈曼褐多沟藻 468

4.3.17无纹多沟藻 471

4.3.18科夫多沟藻 474

4.3.19斯氏藻 476

4.3.20前头斯氏藻 476

4.3.21锥状斯氏藻 477

4.3.22褐色原多甲藻 483

4.3.23锥腹原多甲藻 486

4.3.24小齿原多甲藻 489

4.3.25五角原多甲藻 490

4.3.26原多甲藻 493

4.3.27里昂原多甲藻 496

4.3.28赛裸原多甲藻 498

4.3.29锥形原多甲藻 501

4.3.30侧扁原多甲藻 504

4.3.31长形原多甲藻 504

4.3.32 窄角原多甲藻 509

4.3.33分支原多甲藻 511

4.3.34美利坚原多甲藻 511

4.3.35宽刺原多甲藻 513

4.3.36微小原多甲藻 515

4.3.37透镜翼甲藻 517

4.3.38微细双盾藻 520

4.3.39微小盾翼藻 523

4.3.40其他斯氏藻 525

4.3.41我国近岸海域甲藻孢囊分布特征 528

5赤潮毒素 534

5.1引言 534

5.2麻痹性贝毒 534

5.2.1麻痹性贝毒调查时间与站位 535

5.2.2麻痹性贝毒检测方法 535

5.2.3北黄海沿岸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特征 538

5.2.4渤海沿岸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特征 551

5.2.5南黄海沿岸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特征 563

5.2.6东海沿岸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特征 575

5.2.7南海沿岸海域的麻痹性贝毒特征 588

5.2.8我国沿岸海域麻痹性贝毒总体特征 602

5.2.9大窑湾贝类体内麻痹性贝毒特征 611

5.3腹泻性贝毒 621

5.3.1腹泻性贝毒调查时间与站位 621

5.3.2腹泻性贝毒检测方法 621

5.3.3北黄海沿岸海域腹泻性贝毒特征 622

5.3.4渤海沿岸海域腹泻性贝毒特征 625

5.3.5南黄海沿岸海域海腹泻性贝毒特征 628

5.3.6东海沿岸海域腹泻性贝毒特征 631

5.3.7南海沿岸海域腹泻性贝毒特征 634

5.3.8我国沿岸海域腹泻性贝毒总体特征 638

5.4西加鱼毒素 641

5.4.1样品采集 642

5.4.2西加鱼毒素检测方法 642

5.4.3西加鱼毒素在我国南部沿岸海域的分布 643

5.5其他贝类毒素 647

5.5.1样品采集与处理 650

5.5.2高效液相串联质谱检测方法 652

5.5.3软骨藻酸毒素 653

5.5.4 GYM毒素 654

5.5.5扇贝毒素 655

5.5.6氮杂螺环酸毒素 656

5.5.7软海绵酸毒素 657

5.5.8虾夷扇贝毒素 657

参考文献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