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概况 1
第一章 概况 1
第一节 地理位置 1
第二节 气候 2
第三节 耕地 2
第四节 水文 3
第二篇 大事记 18
第三篇村庄发展及村级管理组织 18
第一章 村民居住点变迁及村名来历 18
第一节 村民居住点变迁 18
第二节 村名来历 19
第二章住宅建设 21
第一节 宅基地选择 21
第二节 宅基地统一规划 22
第三章 村级管理组织及行政隶属变迁 24
第四章 人口发展 25
第一节 我们都是山西大槐树底下的人 25
第二节张柳苏三姓先后迁入本村 25
第三节 人口构成 28
第四节 计划生育 30
第四篇 农业生产 46
第一章 农作物 46
第一节 粮食作物 46
第二节 经济作物 52
第三节 林果 57
第二章 自然灾害与抗灾斗争 59
第三章 农机具改进 62
第一节 老式犁、新式步犁与悬空犁 62
第二节 木榔头、齿耙和园盘耙 63
第三节 锄与中耕机 65
第四节 镰刀与收割机 65
第五节 粪叉和抓钩 66
第六节 水杓、水车和水泵 67
第七节 耕牛和铁牛 69
第八节 驮车 70
第四章 农田基本建设 71
第一节 修生产路和方块田 71
第二节 打井 71
第三节 修排灌渠 73
第四节 改造盐碱地 74
第五章 农业技术 75
第一节 浇水 75
第二节 农家肥与多种化肥同时使用 76
第三节 合理密植 77
第四节 轮作与套种 78
第五节 营养钵育苗 78
第六节 地膜覆盖技术 79
第七节 人工传粉 80
第八节 防治病虫害 80
第九节 田间管理科学化 83
第十节 秸秆过腹还田 84
第十一节 推广沼气 85
第十二节 农业机械化 86
第五篇 畜牧业生产 92
第一章 耕畜 92
第二章 肉用家畜 94
第一节 肉牛、羊和兔 94
第二节猪 96
第三章 家禽 98
第四章 其他养殖 100
第一节蛋 100
第二节狗 100
第三节猫 101
第四节 鹌鹑和打鸡 101
第六篇 家庭手工业作坊及能工巧匠 102
第一章 纺线织布 102
第二章 作坊 105
第一节 磨坊 105
第二节 粉坊 106
第三节 油坊 108
第四节 熬硝盐 109
第五节 染坊 110
第六节 鸡鸭炕坊 110
第三章 能工巧匠 112
第一节 木匠 112
第二节 泥水匠 113
第三节 理发员 114
第四节 厨师 115
第五节 打烧饼 115
第四章 开商店 117
第一节铁货厂与中药铺 117
第二节小商品零售店 117
第五章 家常小食品 119
第一节冻绿蒜 119
第二节 红薯皮酿造食醋 119
第三节 酱豆 120
第四节 豆蚀 121
第五节 油炸绿豆丸子 122
第六节 油炸麻叶子 122
第七篇 交通运输 124
第一章 道路 124
第一节 村内街道 124
第二节 村外道路 124
第二章 交通运输工具 126
第一节 太平车和胶轮马车 126
第二节 平头车、轰车子和架子车 128
第三节 扁担 129
第四节 自行车 129
第五节 机动车 130
第三章 通讯 131
第八篇 生产经营形式 132
第一章 分散个体经营 132
第一节 自耕自种形式是主体 132
第二节 土地租出与租入 133
第三节 搁犑 135
第四节 土地耕种收益 136
第五节 土地所有权归属变化 136
第六节 土地改革 138
第七节 生产救济与互助 138
第二章农业生产合作社 140
第一节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40
第二节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40
第三章 人民公社 143
第一节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43
第二节1961年后生产队的经营管理 150
第三节1961年后生产队的分配 152
第四节 土地承包到户经营责任制 159
第四章 土地承包到户后的经营管理 162
第一节 耕畜和农机短缺是生产中的最大困难 162
第二节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村民思想意识的转变 162
第三节 第二轮土地承包 164
第四节 粮食转化 165
第五节 高投入、高产出和低效益 166
第六节 外出打工与土地经营 166
第五章 人口增长、土地与贫富 169
第九篇 村民生活 180
第一章 食物 180
第一节 主食 180
第二节 副食 185
第二章 水火之情 188
第一节水 188
第二节火 189
第三章 服装 191
第一节 布料 191
第二节 衣着 192
第四章 住房 197
第一节 建房材料与房屋结构 197
第二节 房屋建造 199
第三节 房屋装修 202
第四节 房屋的使用 203
第十篇 信贷 207
第一章 信贷 207
第一节 民间信贷 207
第二节 储蓄 209
第三节 贷款 209
第十一篇 税赋 210
第一章 税赋 210
第一节1949年前的税赋 210
第二节 解放初期的农业税 210
第三节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业税 211
第四节 土地承包到户经营时期的农业税及提留款 211
第五节 农业税费改革 212
第十二篇 文化教育 214
第一章 教育 214
第一节 家庭教育 214
第二节 村民开办私塾学校 215
第三节 扫盲班 216
第四节 崔古同学校 217
第五节 村办学校 219
第六节 义务教育 219
第七节 智力投资与人才培养 220
第二章 文体活动 222
第一节 练武 222
第二节 与民间艺人同乐 222
第三节 逛庙会和物资交流会 224
第四节 自娱自乐 225
第五节 儿童游戏 226
第六节 听讲故事 228
第七节 文艺宣传队 229
第八节 听有线广播与收音机 229
第九节 看电影与看电视 230
第三章 传统习俗 231
第一节 尊崇孝道 231
第二节 养儿防老 232
第三节 继承 233
第四节 重男轻女 235
第五节 婚姻与家庭 235
第六节 竭力维持大家庭 239
第七节 庆寿 240
第八节 发型演变 241
第九节 尖脚老人 241
第十节 续家谱 242
第十一节 敬神祭鬼 243
第十二节 白会 246
第四章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247
第五章 谚语、歌谣、顺口溜、歇后语 248
附件: 255
12—1《张氏族谱续》 255
12—2《柳氏族规》 257
12—3《张氏重排、重棌辈字》 258
12—4《柳氏回民族谱续》 258
第十三篇 卫生保健 259
第一章 卫生保健 259
第一节 过去曾发生过的主要疾病与防治 259
第二节 不良习惯与健康 262
第三节 村民健康状况 263
第十四篇 人物 266
第一章 人物 266
第一节 人物 266
1.先进人物 266
2.村民在外任职情况 266
3.专业技术人员 266
4.入伍当兵人员 266
5.在外定居人员 267
6.好媳妇、好姑娘 267
第十五篇 趣事侧记 280
第一章 趣事侧记 280
第一节 外孙搬枣山 280
第二节 陈大脚的故事 281
第三节 拿鱼 282
第四节 太康大爷 283
第五节 买锅 284
第六节2001年张钦连周口打工记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