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小学教学实验基础理论 3
第一章 教学实验的历史考察 3
第一节 实验的词源学考释 3
第二节 古代教学实验 4
一、古代原始形态教学实验 6
二、古代末期教学实验的萌芽 7
第二章18~19世纪中期的教学实验与整体主义实验模式的形成 13
第一节 现代教学实验的产生 13
一、18世纪教学改革实验的历史背景 13
二、巴西多“泛爱学校”教学实验 15
三、贝尔—兰卡斯特“导生制”教学实验 16
四、康德论教学实验 18
第二节 整体主义教学实验模式的形成 20
一、19世纪初的科学整体主义 20
二、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实验活动及其特点 21
三、福禄培尔的幼儿教育实验 23
第三节 总结与新的发展——赫尔巴特和欧文的教学实验 25
一、赫尔巴特的教学实验研究 25
二、欧文的“工厂学校”教学实验 28
第三章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两大教学实验模式及其科学化探索——欧洲与美国 30
第一节 向实证主义的转变——赫巴特派教学实验 30
一、德国赫尔巴特派的实证主义 31
二、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运动 32
第二节 科学主义教学实验模式的产生——实验教育学派教学实验 33
一、实验教育学派及其科学主义实验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33
二、实验教育学派的实验理论及其自我审视 36
三、实验教育学派对教学实验发展的贡献 38
第三节 整体主义教学实验模式的新概念——欧洲新教育实验和美国进步主义教学实验 39
一、欧洲新教育运动实验 39
二、蒙台梭利对新教育实验科学基础的奠定 40
三、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实验 41
四、杜威对现代整体主义教学实验模式发展的贡献 42
第四节 科学主义与整体主义教学实验模式第一次合流——“八年研究”的贡献 44
第四章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两大教学实验模式及其科学化探索——前苏联与中国 47
第一节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俄国和前苏联教学实验 47
一、19世纪下半叶至“十月革命”前夕俄国的教学改革和实验 47
二、“十月革命”至20世纪40年代前苏联的教学改革和实验 50
第二节 中国现代教学实验的产生与发展 55
一、中国现代教学实验的产生 55
二、20年代中国教学实验 57
三、30年代中国教学实验 59
四、40年代中国教学实验 63
五、中国现代教学实验的特点、贡献和影响 63
第五章 当代教学实验的发展 70
第一节 当代西方国家教学实验发展 72
一、当代西方教学实验发展的一般情况 72
二、当代西方国家教学实验发展的基本特点 76
第二节 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教学实验发展 77
一、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教学实验发展的一般情况 77
二、前苏联教学实验发展的基本特点 82
第三节 当代中国教学实验的发展 85
一、50~80年代中国教学实验 85
二、80年代后中国教学实验的发展 87
三、80年代以来教学实验理论研究 88
第六章 教学实验的基本概念 91
第一节 教学实验概念的界定 91
一、教学实验概念的文献分析 91
二、教学实验在科学实验群体中的地位及其与自然科学中实验的关系 94
三、教学实验与一般教学实践 96
四、教学实验与其他教学研究活动 99
五、界定教学实验概念的方法论原则 100
六、教学实验的定义 101
第二节 教学实验的若干具体特点 103
一、事实与价值的统一性 103
二、科学与人文的统一性 105
三、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性 106
第三节 教学实验的类型 107
一、单项实验、综合实验与整体实验 107
二、探索性、验证性与应用性实验 108
三、实验室实验与现场实验 108
四、前实验、准实验与真实验 108
第四节 教学实验的功能 109
一、对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功能 109
二、对教学论发展的功能 110
三、对于教学实验发展的功能 110
第七章 教学实验的基本结构 111
第一节 教学实验的空间因素及其构成关系 111
一、教学实验的空间因素 111
二、教学实验空间因素的构成关系 117
第二节 教学实验的时间因素及其构成关系 118
一、发现问题 118
二、提出假说 121
三、界定变量 123
四、制订实验方案 125
五、控制干扰变量 126
六、选择实验设计的模式 128
七、选择实验学校、班级,做好实验实施的准备 128
八、实施并观察实验 129
九、评价实验结果 129
十、撰写实验报告 130
第八章 教学实验课题的选择和假说的建立 131
第一节 教学实验课题的选择 131
一、教学实验课题的来源 131
二、教学实验课题的筛选 133
三、确定研究课题的一般程序 134
第二节 假说的建立和验证 136
一、什么是假说 136
二、假说在教学实验中的作用 136
三、假说的建立和验证 137
第九章 教学实验设计和实验计划 139
第一节 教学实验设计 139
一、有关实验设计的几个基本概念 139
二、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 141
第二节 教学实验计划 145
一、实验计划的内容 145
二、实验计划的制订 146
第十章 教学实验对象的选择、抽样和分组 148
第一节 教学实验对象的选择 148
一、教学实验对象的概念 148
二、选择实验对象的意义 148
三、选择实验对象的要求 149
第二节 抽样 150
一、抽样的意义 150
二、抽样的步骤 150
第十一章 教学实验的实施 152
第一节 教学实验对象的选择及均等处理 152
第二节 教学实验组织的落实 153
一、组建“三结合”的教学实验领导机构 153
二、建立教学实验研究机构 153
三、培训实验人员 154
四、制订教学实验学习研究制度 154
第三节 教学实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55
一、调查 155
二、测查 155
三、收集既成资料 156
四、实验日记 156
五、个案资料 156
第十二章 教学实验控制 160
第一节 教学实验控制的意义 160
一、只有做好条件控制,才能准确地探求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161
二、只有做好条件控制,才能提高教学实验的内在效度 161
三、只有做好条件控制,才能提高教学实验的外在效度 161
第二节 教学实验控制的内容和方法 162
一、实验教师 162
二、接受实验的学生 163
三、师生对实验的情感倾向 163
四、时间和精力 164
第三节 教学实验控制的有关资料简介 164
第十三章 教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教学实验的评价 166
第一节 实验结果的分析 166
一、实验的效度分析 166
二、实验的误差分析 168
三、实验的理论分析 169
第二节 教学实验的评价 171
一、教学实验评价的本质与功能 171
二、教学实验评价的种类与原则 174
三、教学实验评价的标准与指标 180
四、教学实验评价的程序与方法 187
第十四章 教学实验管理 191
第一节 教学实验管理的内容和原则 191
第二节 教学实验管理的方法 195
第十五章 教学实验的逻辑方法 197
第一节 比较法 197
一、比较法的意义 197
二、比较的种类 198
三、运用比较法的步骤 200
第二节 科学归纳法 200
一、契合法 201
二、差异法 201
三、契合差异并用法 202
四、共变法 202
五、剩余法 203
第三节 逐步逼近法 203
一、什么是逐步逼近法 203
二、逐步逼近法的基本过程 204
第十六章 教学实验资料的图表表示法 206
第一节 统计表 206
一、统计表的结构 206
二、统计表的种类 207
三、统计表制表要求 208
四、常用统计表的制作 208
第二节 统计图 212
一、统计图的结构 212
二、常用统计图的制作 213
第十七章 教学实验的统计方法 219
第一节 描述统计 219
一、静态分析 219
二、动态分析 222
三、相关分析 224
第二节 差异显著性检验 227
一、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意义 227
二、差异显著性检验的基本原理 227
三、t检验 228
四、x2检验 231
第十八章 教学实验报告的撰写 234
第一节 撰写实验报告的意义 234
一、撰写实验报告是教学实验过程的不可缺少的阶段 234
二、实验报告是进行交流、获得社会效益和社会评价的媒介 234
三、撰写实验报告是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实验工作的重要手段 235
第二节 教学实验报告的结构 235
一、题目和署名 235
二、正文 236
三、注释 238
四、参考文献 238
五、附件 238
第三节 怎样撰写实验报告 239
一、明确撰写主题 239
二、草拟写作提纲 239
三、摆布资料,充实纲目的内容 239
四、行文 240
五、修改定稿 240
附录一“双并进教学”的实验报告 241
附录二 关于教学即时反馈的实验设计 245
附录三 随机数字表 248
附录四 积差相关系数(r)显著性临界值表 249
附录五由ρ值求r对照表 250
附录六t值表 251
附录七x2值表 252
第十九章 教学实验与教学理论、教学实践 253
第一节 三者的一般联系 253
一、从原始的浑然一体发展到今天科学分化基础上的一体化 253
二、互为中介及其运行机制 254
三、教学模式的生成是三者一体化联系的具体形式 256
第二节 教学理论需要教学实验,教学实验更需要教学理论 258
一、教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学实验 258
二、教学实验更需要教学理论 260
第二十章 教学实验与哲学 264
第一节 教学实验与哲学关系的历史观 264
一、概略的历史认识 264
二、两种哲学观,两种实验观 266
第二节 教学实验与哲学关系的现实观 269
一、教学实验的主体地位问题 269
二、教学实验的整体性与分析性问题 270
三、教学实验的思想深度问题 271
第三节 认识论与教学实验 272
一、教学实验与认识论的内在联系 273
二、教学实验认识的主客体问题 273
三、科学认识过程与教学实验的认识过程 274
四、教学实验认识结果的验证与发展 275
第四节 方法论与教学实验 276
一、教学实验的归因问题 276
二、操作论与教学实验 278
三、方法论框架与教学实验的系统化、体系化 280
第五节 学点儿哲学 282
附录一 新时期教学实验发展的背景因素 284
附录二 中小学教学改革实验的实践进展 289
附录三 教育改革实验的理论研究进展 310
附录四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实验发展前景展望 324
附录五 对策建议 330
附录六 实践探索 333
附录七 国内近年来教学实验动态 396
第二篇 中小学整体教学实验探索 429
第一章 小学学科教材教法改革与实验 429
第一节“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教学体系实验 429
第二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431
一、实验课题 432
二、实验做法 432
三、实验教材 433
四、实验效果 434
五、实验特点 434
第三节“劈文切字识字法”实验 434
第四节“字族文识字教学法”实验 435
一、实验课题新颖 435
二、实验假说明确 437
三、实验设计切实 438
四、实验教材独特 439
五、实验教法恰当 442
六、实验效果显著 443
第五节 小学生语文能力整体发展实验 445
一、关于实验课题 445
二、关于实验假说 446
三、关于实验对象的选择 446
四、关于自变量的操纵 446
五、关于非实验变量的控制 449
六、关于实验效果及意义 449
第六节 小学作文教学双轨运行新体系实验 450
一、阅读作文 450
二、生活作文 451
第七节 小学数学启发式教学实验 452
一、实验动因及指导思想 453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453
三、实验效果 454
第八节 小学数学“三算结合”教改实验 454
第九节“珠算式心算”教学实验 455
一、关于实验课题 455
二、关于实验做法 455
三、实验效果 455
第十节 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实验 456
第十一节 培养小学生运算思维品质实验 457
第十二节 小学德育整体改革实验 458
一、德育内容系列化 458
二、德育途径整体化 458
三、德育考查科学化 459
四、德育社会途径网络化 459
第十三节 小学音乐教育改革实验 459
一、实验假说及其论证 459
二、实验项目及实验设计 460
三、实验实施 460
四、实验成果 461
第十四节 小学自然课教学改革实验 462
一、实验动因 462
二、实验教学思想的构建 462
三、改革实验的主要内容 463
第二章 中学学科教材教法改革与实验 464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实验 464
一、以先进教学思想作指导 464
二、创立培养自学能力的方式方法 465
第二节 初中语文《阅读)、《写作》分科教学实验 466
第三节 初中《语文》、《作文》分科教学实验 467
第四节 初中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 467
一、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实验的指导思想 468
二、教材特点 469
三、教学模式 470
四、考试方法 471
第五节 中学语文阅读课“三主”、“四式”导读法实验 473
一、“三主” 473
二、“四式” 474
第六节 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习实验 475
第七节 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 476
一、实验设计规范 476
二、多角度灵活运用辅助性实验 478
第八节 大面积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改革实验 481
第九节 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 489
一、实验教学的构想 489
二、实验教学的形式 490
三、实验教学的环节 490
四、实验教学的课型 491
五、实验教学的效果 491
第十节 初中数学“二级自学辅导法”教学实验 492
第十一节 初中数学示例演练教学实验 492
第十二节 初中英语“拼读八门,阅读主导”教学模式实验 493
一、强化语音教学,侧重培养拼读能力 493
二、全面训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493
三、扩大阅读量,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 493
第十三节 初中化学“探究一讨论”式教学方法实验 494
第十四节 中学物理双重反馈教学法实验 495
第三章 中小学学制改革与实验 496
第一节 小学初中“五四”学制实验 496
一、实验假说及其论证 496
二、实验方案及其实施 498
三、实验结果及其评价 502
第二节 农村初中四年制学制改革实验 505
一、实验的主要内容 505
二、实验的主要体会 505
第三节“二五、四三”学制实验 506
一、实验目标 506
二、实验做法 506
第四节“五四”学制的教育评价实验 506
第五节“五四”学制整体改革实验 507
第六节“三五、四三”学制实验 507
第四章 中小学课程改革与实验 509
第一节 综合构建教学新体系实验 509
一、实验的主要内容 509
二、实验的主要特点 510
三、实验的主要成效 511
第二节 小学课程结构的探索与实验 511
一、实验的动因 511
二、实验的做法 514
三、实验结果 516
第三节“离合型”课程改革实验 519
一、“离合型”课程改革的起因 519
二、“离合型”课程改革基本概念的界定 520
三、“离合型”课程改革的基本原则 520
四、“离合型”课程改革的步骤和方法 520
五、“离合”后的新课程体系及基本特色 521
第四节 高中阶段课程改革实验 523
一、改革课程结构的动因及其理论准备 523
二、课程结构改革实验内容 524
三、课程结构改革实验效果 525
第五节 开发初中综合课程实验 526
一、开发综合课程是初中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526
二、综合教材的编写和试教实验 527
第六节 高中课程结构整体改革实验 530
第七节 综合理科课程实验 530
第八节《现代少年》教育课程实验 531
一、实验动因 531
二、实验内容 531
三、实验教学形式 532
第五章 中小学一般教学法改革与实验 533
第一节“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实验 533
第二节“读启式”教学实验 533
一、“读启式”教学实验的主要内容 534
二、“读启式”教学实验的主要成果 534
第三节“异步教学法”实验 534
第四节“诱思探究”教学改革实验 535
一、构建理论演绎结构 535
二、教学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36
三、改革教学,转变观念是根本 537
四、创建崭新的教学模式 538
五、显著的社会效益 539
第五节 小学“差异教育”实验 540
一、第一轮实验留下的思考 540
二、第二轮实验的具体做法 542
三、“差异教育”实验的基本原则 542
第六节 练导循环教学法实验 543
第七节 中小学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探索与实验 543
一、在课题发展中逐步完善课题研究的内容及其结构 543
二、在实验过程中重视理论的学习、研究和指导 545
三、注重实验的双重价值:实践效果和理论构建 548
第八节 导思——点拨教学法实验 551
一、导思——点拨教学法实施程序 551
二、导思——点拨教学法实验效果 552
第九节“五方四段七步骤整体教学法”实验 552
第六章 中小学专题性教育改革与实验 553
第一节“结构-定向教学”实验 553
第二节 大面积提高复式教学质量实验 554
第三节“乐园中育人”教学改革实验 554
第四节“学园、乐园、花园”办学模式实验 555
第五节“乐园教育”实验 556
第六节 培养“三个小主人”实验 556
一、“三个小主人”目标要求 556
二、实现“三个小主人”目标措施 557
三、“三个小主人”实验效果 557
第七节 培养“四自”小主人整体改革实验 557
第八节“小学生学习活动积极化”实验 558
一、关于实验课题 558
二、关于实验假说及其理论依据 558
三、关于实验内容 558
四、关于实验初步效果 559
第九节“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实验 559
第十节 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的实验 559
一、关于实验课题及实验变量定义 560
二、实验设计及实施 560
三、实验效果 560
第十一节“成功教育”实验 561
一、实验设计 561
二、实验实施 561
三、实验效果 562
第十二节“希望教育”实验 562
第十三节 艺术教育改革实验 563
第十四节“教育节奏”改革实验 563
第十五节“养成教育”实验 564
一、实验的理论构思 564
二、实验的具体做法 564
第十六节 农村女童教育实验 565
一、问题的提出 565
二、实验设计 565
第十七节“说课”实验 566
一、课题的提出 566
二、具体做法 566
三、实验效果 567
附录 结构-定向教学实验 568
第一部分 结构-定向教学的理论基础 568
第二部分 学习规律的探索 581
第三部分 改革教学体制的实验 676
第七章 中小学整体改革与实验 810
第一节 小学教育综合整体实验 810
一、在横向上对各种教育因素作整体结合 810
二、在纵向上,使各种教育要求系统衔接 811
第二节 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 812
一、实验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813
二、实验内容和方法 813
三、实验成果 814
四、来自实验的认识 814
第三节 小学整体结构改革实验 815
第四节“三相互”整体同步教学改革实验 816
第五节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改革实验 817
一、实验的动因及构想 817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817
三、实验效果 818
第六节“三部一体”教学新体系实验 818
一、“三部一体”的含义 819
二、“三部一体”教学计划 819
三、“三部一体”教学计划特点 819
第七节“整体、合力、优化、发展”实验 821
第八节 教学整体改革实验 821
一、教学模式多样化 821
二、教学媒体多样化 821
三、学生活动多样化 822
第九节 小学协同教学实验 822
一、实验的构想 822
二、实验的做法 823
三、实验的效果 823
第十节 初高中教育教学整体改革实验 824
一、实验目标 824
二、实验的主要内容 824
三、整体改革实验的启示 825
第十一节 充分开发儿童少年智慧潜力实验 825
一、实验的思想动因及理论假说的演绎 826
二、实验目标及整体性实验方法论 827
三、整体性实验的主要内容 828
四、实验效果 832
第十二节“合格加特长”办学模式实验 832
一、实验的动因 832
二、实验的做法 833
第十三节教、学、考三法同步改革实验 833
一、教法的改革 833
二、学法改革 833
三、考试方法的改革 834
第十四节 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群体实验 834
第十五节 综合特色高中教学模式实验 835
一、调整课程结构 835
二、实行学分制 835
三、对音乐、美术、体育特长学生提前招生 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