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华生物学》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兼善编
  • 出 版 社:世界书局
  • 出版年份:1932
  • ISBN:
  • 页数:363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第一节 何以要研究生物学 1

1.科学中的地位 1

2.经济上的贡献 2

3.疾病的防除 4

4.教育上的价值 5

第二节 研究生物学的方法 8

5.分类整理的方法 8

6.比较研究的方法 8

7.实验的方法 9

8.综合推理的方法 10

第三节 生物学的分科 12

9.动物学与植物学 12

10.形态学与生理学 13

第一章 生物界 18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徵 18

11.有生命的物体 18

12.和无生物的区别 19

第二节 什麽是原形质 23

13.原形质的化学性质 23

14.原形质的物理性质 25

第三节 动物与植物 29

15.动植物没有根本的差别 29

16.高等动植物的区别 30

第二章 细胞 33

第一节 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33

17.细胞的发见 33

18.细胞与生物学 34

第二节 细胞的构造 36

19.细胞膜 36

20.细胞质 37

21.细胞核 39

第三节 细胞的分裂 40

22.细胞分裂的必要 40

23.无丝分裂 41

24.有丝分裂 41

第四节 所谓减数分裂 45

25.卵细胞的发生 45

26.精细胞的发生 47

27.植物生殖细胞的发生 47

第三章 组织器官 51

第一节 细胞的分化和集合 51

28.细胞都由细胞发生 51

29.细胞的分化 52

30.细胞的集合 55

第二节 构成动物体的组织 57

31.表皮组织 57

32.结缔组织 60

33.筋肉组织 61

34.神经组织 63

35.管系组织 65

第三节 构成植物体的组织 67

36.组织的类别 67

37.形成组织系 68

38.保护组织系 70

39.营养组织系 72

40.感应组织系 75

第四节 构成动植物体的器官 77

41.器官的分化 77

42.高等动物的器官 79

43.高等植物的器官 82

44.器官的相同与相似 84

第四章 生物的营养作用 87

第一节 植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87

45.叶绿素和同化作用 87

46.原形质的造成 90

47.新陈代谢 93

48.根茎叶与新陈代谢 95

第二节 动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98

49.动物的食性 98

50.食物的消化 99

51.食物的吸收 104

52.呼吸作用 105

53.排泄作用 107

54.循环作用 109

第三节 自然界中各种物质的循流 111

55.宇宙的大经济 111

56.碳素的循环 113

57.氧素的循环 115

58.氮素的循环 116

第五章 生物体的感应作用 120

第一节 植物的感应性 120

59.感应的解说 120

60.植物的向性 121

61.植物的趋性 122

第二节 动物的神经系统 123

62.反射弧 123

63.散神经系 125

64.集中神经系 125

65.脊椎动物的神经中枢 126

第三节 动物的感觉器官 129

66.内部感觉器官 129

67.皮肤的感觉 132

68.化学的感觉 134

69.味觉 135

70.嗅觉 135

71.听觉 136

72.视觉 138

第四节 内分泌作用 141

73.外分泌与内分泌 141

74.重要的内分泌物 142

75.内分泌腺间的关系 147

76.脏器疗治 149

第六章 生殖 152

第一节 生殖的意义 152

77.偶然发生说 152

78.生殖的必要 154

第二节 各种生殖的方法 157

79.分裂生殖法 157

80.出芽生殖法 158

81.胞子形成法 160

82.接合生殖法 162

83.高等动植物的有性生殖 165

84.单性的生殖 166

85.幼生的生殖 167

第三节 世代轮廻 168

86.原生动物的世代轮迴 168

87.後生动物的世代轮迴 170

88.苔藓植物的世代轮迴 171

89.羊齿植物的世代轮迴 173

90.种子植物的世代轮迴 175

91.变态 176

第四节 雌雄的区别 179

92.二次的性徵 179

93.二次性徵的起因 180

第七章 发生 187

第一节 生殖细胞的形态和受精作用 187

94.精虫的形态 187

95.卵的形态 189

96.受精现象 191

第二节 动物的发生 193

97.卵割 193

98.囊胚的形成 196

99.中胚叶的形成 198

100.形态发生的根本方法 199

101.胚叶和器官的发生 201

第三节 植物的发生 203

102.羊齿植物的胚体 203

103.裸体植物的胚体 204

104.单子叶植物的胚体 205

105.双子叶植物的胚体 206

106.胚期後的发生 206

第四节 生物发生的根本法则 209

107.赫凯尔的复现说 209

108.复现说的限制 210

第八章 遗传 215

第一节 变异与遗传 215

109.变异的起因 215

110.渐变与突变 218

第二节 亲子间的关系 223

111.遗传的因子 223

112.生殖质说 225

113.染色体的研究 228

第三节 遗传的法则 233

114.曼兑尔遗传律 233

115.单性杂种 234

116.二性杂种及多性杂种 236

117.曼兑尔学说的权威 239

第四节 交错现象 244

118.交错现象的意义 244

119.交错现象的研究 245

120.果实蝇的交错现象 246

第五节 遗传与雌雄 250

121.雌雄性决定旧说 250

122.曼兑尔律与性的决定 250

第九章 生物与环境之关系 254

第一节 环境的复杂 254

123.生命之网 254

124.不适应的构造 256

125.适应的真价 257

第二节 机能上的适应 259

126.对於食物的适应 259

127.对於温度的适应 260

128.对於气压的适应 261

第三节 构造上的适应 261

129.趋同与趋异 261

130.趋同的适应 262

131.趋异的适应 270

第四节 共生与寄生 275

132.共生 275

133.寄生 278

第十章 进化 281

第一节 进化的证据 281

134.解剖学上的证据 281

135.发生学上的证据 283

136.古生物上的证据 286

137.分布学上的证据 289

138.生理学上的证据 293

139.分类学上的证据 296

第二节 进化的理论 298

140.拉马克以前的进化论 298

141.拉马克及其学说 300

142.达尔文及其学说 302

143.达尔文以後的进化学说 307

(附)生物界的分类系统 312

植物界的分类 312

动物界的分类 316

第十一章 人类 328

第一节 人类的研究 328

144.研究人类的动机 328

145.研究人类的科学 328

146.人类学的范围 329

第二节 人类的特徵和地位 332

147.人类的特徵 332

148.人类的位置 336

第三节 人类的化石 337

149.化石的价值 337

150.研究人类化石的学科 338

151.人类化石的发掘 338

152.人类化石的分类 338

153.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 339

154.旧石器时代的人类 341

155.北平的人类化石 345

第四节 人类的进化 347

156.人类进化的原因 347

157.人类进化的系统 348

158.人类文化的进展 351

第五节 人种及其分布 353

159.人类系统和人种 353

160.发生人种别的原因 354

161.人种的分类 354

162.人种的分类和分布 355

第六节 优生学 359

163.优生学的意义 359

164.优生学的创设 359

165.优生学的发展 359

166.怎样实行优生法 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