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付运鸿 1
凡例 1
第一章 内江市概况及有关水文情况 1
第一节 概况 1
一 内江市概况 1
二 沱江概况 3
附 大、小清流河简况 7
第二节 沱江内江市段水情 7
一 沱江内江市段水位 7
1 百年一遇最高洪水位 8
附 内江市历年洪水位高程图 8
2 历史最低水位 8
3 解放后历年洪水高程 8
4 历年洪水位频率 8
附 内江市各种水位频率表 9
5 沱江内江市段高洪水位落差及比降 9
二 沱江的水质、水温及含沙量 10
三 一九八一年水情 11
附 内江市洪水淹没位置图 12
第二章 解放前的洪灾 13
第一节 文献资料关于内江洪水的记载 13
第二节 解放前洪灾的损失 18
第三节 旧政权的防洪和救灾 22
一 清朝官吏的拜水和旧政府的防洪设施 22
二 民国时期赈济的弊政及社会救济 24
1 赈济 24
2 社会救济 29
第四节 解放前洪灾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30
一 城市灾民的苦难 30
二 灾后农村惨景 33
三 疫疾流行 35
第五节 人们与洪水斗争获得的经验 36
一 护河岸 36
二 “药王水”与河坝街 38
三 “送水” 39
第三章 解放后三十年洪水简述 41
第一节 概况 41
第二节 历次洪水简况 43
一九五五年 43
一九五六年 44
一九五七年 44
一九五八年 45
一九五九年 46
一九六○年 46
一九六一年 47
一九六二年 47
一九六四年 48
一九六五年 49
一九六七年 49
一九六八年 50
一九七○年 50
一九七一年 51
一九七三年 51
一九七四年 52
附 解放后三十年沱江洪峰数据表 53
第四章 一九八一年特大洪灾 54
第一节 灾情 54
一 气象水文情况 54
二 洪水淹没情况 56
附 沱江洪峰淹没位置及高程表 56
三 受灾情况 59
附 内江市受灾情况汇总表(一) 60
内江市受灾情况汇总表(二) 61
内江市农村灾情统计汇总表 62
《中共内江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内江市遭受第二次洪灾的情况报告》 63
第二节 抢险 63
一 事前准备 63
二 指挥中心的工作 65
三 保护群众生命安全 68
四 抗洪抢险 69
1 抢救国家和集体财产 69
2 互助互济 团结战斗 74
第三节 救灾 75
一 救灾领导机构的成立 75
二 灾民住房问题的解决 76
1 城区灾民住宿问题的解决 76
2 农村灾民临时性住宿的解决 81
三 灾民吃的问题的解决 83
1 城镇灾民粮食问题的解决 83
2 农村灾民粮食问题的解决 83
四 灾后水电煤的解决与供应 85
1 灾后自来水的供应 85
2 灾后供电问题的解决 87
3 灾后供煤问题的解决 87
五 排淤、整修市政设施和恢复交通 88
1 城区排淤 88
2 市政设施的整修 89
3 恢复交通 89
六 灾后防病治病问题的解决 90
1 灾后防病工作 90
2 灾后治病问题的解决 92
七 灾后的治安工作 93
八 救灾资金的分发和运用 95
九 宣传教育工作 96
第四节 恢复生产 99
一 工业 99
二 农业 106
1 农业生产的恢复 106
2 蔬菜生产的恢复 108
3 多种经营的恢复 110
三 财贸 113
四 文化教育及其他 116
第五节 人民解放军的支援 116
一 抢险 116
二 救灾 119
三 支援地方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120
第六节 上级的关怀和领导 122
附 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四川灾区人民发出的慰问电 127
第七节 兄弟地区和单位的支援 本市群众的互助互援 128
附 内江市内外单位对口支援和群众捐赠情况统计表 132
部分单位及外地支援我市情况统计表 134
第五章 历次洪灾成因及一九八一年洪灾应吸取的教训 137
第一节 历次洪灾成因 137
一 从沱江两种洪水类型看气象水文因素 137
二 地质、地貌和河床自身因素 139
1 沱江内江市段河床弯曲度大 139
2 河床中滩、坨分布多 140
3 河床逐年淤积 141
三 城市弃土下河、沿河水工建筑物及围河造田对迳流的影响 141
四 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森林复盖率下降带来的影响 143
五 结论 144
第二节 一九八一年洪灾应吸取的教训 144
一 加强对沱江的认识和研究 端正防洪抗洪的指导思想 144
二 加强整治管理沱江 趋利避害 145
三 调整城市布局 坚持统一规划管理 145
四 植树种草 保持水土 146
五 采用和巩固过去有效的措施 有备无患 146
六 开展科普教育 提高人们对洪水的认识 147
总附 148
一 一九八一年内江市抗洪救灾大事记 148
二 内江市出席省、地、市抗洪救灾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大会名单 155
附 省抗洪救灾模范抗洪救灾先进集体事迹简介 175
三 省级以上报、台报道内江市一九八一年抗洪救灾事迹稿件目录 178
四 有关名词解释 186
编后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