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第11卷 近代前编 1840-1919 上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寿彝总主编;龚书铎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208111626
  • 页数:906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起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全书由22名著名历史学家分别担任分卷主编,近500位作者参与撰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反映20世纪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体例新颖独特的恢宏巨著。第二卷是考古学家撰写史前文明的尝试,利用考古成果对人类形成以来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做了阐述。

甲编 序说 1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政府官书 1

综合类 1

军事类(方略) 7

夷务和外交 8

第二节 各级官员文书 10

奏议 11

其他公牍 14

第三节 典章制度 22

大清会典 23

清修《文献通考》 25

《清史稿》十六志 26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 26

第四节 私家著作 27

专著 27

诗文集 30

书信 31

日记 33

野史、回忆录、笔记等 36

第五节 人物史料 38

人物传 38

人名录 43

第六节 经世文选编 46

《经世文编》和《补编》 46

洋务运动时期的《经世文续编》 47

甲午战后至戊戌时期的经世文选编 48

庚子以后“新政”时期的经世文选编 48

第七节 报刊 50

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纸 50

中国人创办的报刊和维新运动 51

戊戌以后的立宪派报刊 52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 53

辛亥革命及民国建立后的报刊 55

第八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近代文献的整理出版 56

中国近代大事件专题史料 56

中国近代专史、专题资料 58

有关中国近代史外文资料选译 59

近代史资料期刊 59

第二章 研究概况 61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近代史研究 61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近代史新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63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66

鸦片战争史 66

太平天国史 68

甲午战争史 69

戊戌变法史 71

义和团运动史 73

辛亥革命史 75

北洋军阀史 77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近代经济史的研究 78

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 78

中国资产阶级的结构 80

洋务企业的性质与作用 81

第五节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近代文化史的研究 83

近代文化的发展历程、结构变化及特点 84

近代社会文化思潮 85

近代学术思想史 86

第六节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近代社会史的研究 88

第七节 新中国成立后关于近代中外关系史的研究 90

帝国主义侵华史 90

中外关系史研究 92

关于正确把握近代中外关系史的实质问题 93

第八节 近些年来有关近代史重大理论问题的争论 95

关于近代社会性质研究 95

关于近代史的基本线索研究 96

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研究 97

第三章 本卷编写旨趣 99

乙编 综述 101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01

第一节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 101

第二节 战争的进程和清廷的失败 107

第三节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

第四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学术文化 114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兴起和发展 118

第一节 太平天国的兴起 118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121

第三节 清廷对抗太平军的措施 124

第四节 太平军北伐和西征 125

第三章 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129

第一节 云南各族人民大起义 129

第二节 贵州苗民大起义 131

第三节 西北回民大起义 132

第四节 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斗争 135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廷政局的变化 137

第一节 英、法发动侵华战争和《天津条约》 137

第二节 英法侵略战争再起和《北京条约》 139

第三节 俄国侵占中国领土 141

第四节 清廷政局的变化 143

第五章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 147

第一节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147

第二节 艰苦转战和改革内政的努力 149

第三节 保卫安庆和经营苏浙 151

第四节 太平天国的失败 153

第六章 外国的经济侵略和官员的洋务活动 156

第一节 外国的经济侵略 156

第二节 洋务派的出现 159

第三节 军用工业和新式海陆军的建立 160

第四节 官督商办民用企业的兴办 164

第七章 商办企业的出现。新阶级的产生。思想文化的变化 168

第一节 商办企业的出现 168

第二节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产生 171

第三节 思想文化的变化 173

第八章 中国边疆地区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 中法战争 177

第一节 中国边疆地区在侵略势力下的危机 177

第二节 中法战争 180

第九章 中日战争和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 185

第一节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185

第二节 战争进程和清廷的失败 186

第三节 《马关条约》的签订和中国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190

第四节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192

第十章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维新运动 197

第一节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197

第二节 维新思潮的兴起和维新运动的高涨 199

第三节 百日维新及其失败 205

第十一章 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211

第一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11

第二节 八国联军的侵华和清廷的宣战 215

第三节 八国联军的暴行 218

第四节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219

第十二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224

第一节 空前加剧的社会危机 224

第二节 人民的反抗斗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爱国运动 227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230

第十三章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清廷的“预备立宪” 236

第一节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236

第二节 清廷的“预备立宪” 242

第十四章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清皇朝的灭亡 247

第一节 武昌起义及全国的响应 247

第二节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250

第三节 袁世凯的窃权和辛亥革命的失败 252

第四节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文化 254

附表:清世系表 258

第十五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259

第一节 袁世凯专制统治的建立 259

第二节 洪宪帝制和护国运动 261

第三节 军阀的割据统治 267

第十六章 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272

第一节 民族工业的发展和工人阶级的壮大 272

第二节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75

丙编 典志 281

第一章 近代农业和农学技术 281

第一节 中国农业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端(1842—1894) 281

传统农业经济的衰落 281

外国资本的冲击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85

第二节 中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1895—1927) 289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掠夺和对中国经济命脉的控制 289

中国农村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290

第三节 中国农村经济中资本主义的滋长 295

富农经济是中国近代农业资本主义的主要成分 295

租地农场主和农牧垦殖公司的出现 296

经营地主的增加 298

农村手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长 299

第四节 中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 301

第五节 鸦片战争后中西农学的交汇 303

中西农业生产技术在国际范围比较、竞争 303

列强对中国农林资源的肆意掠夺 305

农业技术必须兼采中西各法的走向 305

第六节 《农学报》的刊行和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的创办 310

建立农学会、出版农学报刊的先导作用 310

创办农业学堂 311

创办农事试验场 313

第二章 手工业 31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至太平天国时期的手工业 314

第二节 同光年间手工业的衰落 318

第三节 官手工业的变化 327

第四节 清末手工业的新变化 330

第三章 工业 333

第一节 中国机器工业的产生(1840—1894) 334

外资工业的入侵 334

中国机器工业的兴起 338

第二节 中国机器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9) 355

外资工业的扩张 356

官属工业的演变与发展 360

民间机器工业的壮大 369

第四章 工业工程技术 377

第一节 土木工程 377

建筑 377

水利 386

第二节 能源 388

电力 388

煤炭 393

石油 397

第三节 冶金 399

钢铁冶炼 400

有色金属 404

第四节 交通 407

铁路 407

造船 409

航空 414

通信 419

第五节 其他重工业 425

兵器 425

化工 432

第六节 轻工业 436

纺织 436

陶瓷 440

造纸 443

印刷 447

第五章 土地制度和租佃关系的演变及自然经济的分解 457

第一节 封建土地制度的演变 457

第二节 封建租佃关系的演变 460

第三节 自然经济的解体 464

城乡家庭棉纺织业的衰落及其与农业的分离 465

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469

第六章 商业 474

第一节 外国资本主义商品侵略下的中国商业(1848—1894) 474

鸦片战争后的中外贸易 474

鸦片战争后国内商业的变化 479

买办的商业高利贷资本剥削网的逐步形成 483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中国贸易 485

资本输出和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中国贸易 485

外国资本主义控制下的中国对外贸易 487

外国资本主义支配下的国内商业 489

第七章 交通邮电 493

第一节 航运 494

外轮的侵入与旧式航运的衰落 494

近代航运业的兴起 495

近代航运业的发展 500

近代航运体系的初步形成 502

第二节 铁路 504

列强在华建筑铁路的阴谋与我国自建铁路的开端 504

甲午战争后铁路的发展与西方列强抢夺路权活动 507

民国初年铁路建设趋向停滞 513

第三节 电信 515

有线电报 515

电话 523

无线电报 525

第四节 邮政 528

旧式邮递的衰落 528

西方列强“客邮”的入侵与泛滥 529

海关试办邮政 531

国家专门邮政机构的设立与统一 534

第八章 河工、漕运、盐政的衰败 538

第一节 清代财政经济的三大痼疾 538

清代的漕运、盐政和河工 538

清代财政经济的三大弊政 540

第二节 为增加封建剥削而进行的改革 541

漕粮的海运商运及漕粮改折 541

票盐制的推行 544

第三节 近代河工的衰落 547

鸦片战争后河工费的减少 547

地主阶级改革派的努力 547

河工的衰落 549

第四节 中国盐政的殖民地化 551

第九章 海关、关税和子口税 553

第一节 近代海关行政管理制度的演变和确立 553

鸦片战争后海关行政主权的开始丧失 553

李泰国与“帮办税务”制度的建立 557

赫德与半殖民地化海关行政制度的完备 562

近代海关行政机构的组织设置及其沿革 567

第二节 近代关税制度 570

《南京条约》与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570

咸丰八年(1858)的协定税则与同治年后进出口税率水准的变动 573

沿海贸易“复进口半税” 576

免税与减税 577

船钞(吨税)及其指定用途 579

第三节 子口税制度 580

子口税制度的建立 580

子口税制度与国内外贸易 582

第四节 近代海关与关税制度对晚清政局的影响 585

海关与海防 585

海关与外交 587

关税与晚清财政 589

近代收回海关行政与关税自主权的斗争 591

第十章 法制 594

第一节 晚清法律制度的变化(1840—1911) 594

修订律例 595

改变司法 600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法律制度(1851—1864) 603

主要立法 603

司法制度 610

第三节 中华民国的法律制度(1912—1919年5月4日) 612

南京临时政府的法制建设与改革(1912年元旦—3月) 612

北洋政府的法律制度(1912年4月—1919年5月4日) 616

第十一章 中央和地方政权机构 622

第一节 晚清政权机构的变化 622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机构的设立 622

“新政”时期政权机构的变化 624

“预备立宪”时期的官制改革 625

“责任内阁”的成立 626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政权机构 628

天国中枢职官 628

天国中枢机构 630

地方职官 631

乡官 632

第三节 民国初年的政权机构 633

南京临时政府 633

中央政权机关 634

立法机关 636

地方政权机关 637

第四节 北洋政府的政权机构 638

袁世凯统治期间的中央政权机关 638

袁世凯统治结束后的中央政权机关 648

北洋政府地方机关 651

第十二章 宪政 660

第一节 清末“预备立宪” 660

第一阶段:光绪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905—1908) 660

第二阶段: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三年八月(1908—1911年10月) 663

第二节 民国初年的宪政 670

武昌起义与《鄂州约法》的颁布 670

“各省都督代表联合会”的召开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制订 672

临时参议院的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公布 673

第三节 袁世凯时期的宪政 676

从临时参议院北迁到第一届国会 676

正式宪法的起草 679

先制宪还是先举总统之争 681

从政治会议到约法会议 682

《中华民国约法》的颁布与袁世凯的皇帝梦 683

第四节 皖系军阀时期的宪政 686

新旧约法之争 686

国会的恢复与《天坛宪法草案》的修订 687

从国会再解散到临时参议院的成立 690

孙中山的护法和非常国会的召开 693

北方新国会的成立与制宪的流产 694

第十三章 兵制 696

第一节 湘军 696

湘军起源与初创 696

湘军的组建与营制 697

湘军的发展与撤留 700

第二节 淮军 702

淮军的创办及其特点 702

淮军的扩充与作为防军留用 704

第三节 新军 707

胡燏芬与定武军 707

张之洞与自强军 708

袁世凯与北洋新军 710

第四节 近代海军 714

清廷筹议海防与筹建新式海军 714

清末民初的海军 718

第十四章 秘密结社 721

第一节 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时期 722

教门 722

会党 725

其他会党 731

青帮与哥老会的兴起 733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 739

义和团运动期间的会党 739

辛亥革命时期的会党 741

第十五章 新式学堂的开办与留学运动兴起 752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开办与留学生的派遣 752

洋务学堂的开办 752

留学生的派遣 758

第二节 维新学堂的开办与留学政策的确定 761

维新运动与维新学堂 761

留学政策的确立 767

第三节 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新政学堂的开办 770

科举制度的废除 770

新式学校的兴办和新学制的颁布 772

女子教育章程的制定与女子学堂的开办 774

留学高潮的出现 776

第十六章 学术 781

第一节 哲学 781

龚自珍、魏源的历史—政治哲学 781

回光返照的晚清理学 785

康有为的新考据和唯心主义哲学 788

谭嗣同的《仁学》 793

严复的西学介绍及哲学思想 795

梁启超的新学和哲学思想 798

章太炎对旧学的总结批判及哲学思想 801

孙中山的进化论思想、知行学说和民生史观 804

第二节 史地之学和考古学 809

龚自珍、魏源的史学思想和史地著作 810

其他有关鸦片战争的史地著作 813

边疆史地和元史研究的发展 814

突破禁忌的明史研究 816

西方史学的输入和中国人走向世界 817

王韬和黄遵宪的外国史著作 818

清末的当代史料编次和有关历史研究 819

对其他古史、古学的讨论和研究 820

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等与近代新史学 829

近代新史学的首次低落和传统史学的回潮 832

考古学的巨大进展 833

第十七章 文学、艺术 837

第一节 诗文 837

龚自珍、魏源 837

桐城派、宋诗运动及其他 840

太平天国的诗文 845

梁启超、黄遵宪及其他 846

秋瑾、章太炎及南社 851

第二节 小说 853

狭邪小说与侠义小说 853

谴责小说的繁荣与发展 855

宣传民主革命的小说 858

第三节 翻译文学的发展 860

晚清时期翻译文学的初起 860

近代翻译文学的两个流派 861

第四节 白话文运动与文学革命 863

近代白话文运动的形成与发展 863

文学革命的开展 865

第五节 戏剧 866

京剧和其他各种地方戏 866

戏曲改良运动 867

话剧的产生 868

第六节 音乐 869

学堂乐歌的兴起 869

近代音乐教育家 871

近代器乐的发展 872

第七节 绘画、书法 875

第十八章 新闻出版 880

第一节 新闻事业 880

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和外人在华办报活动 880

戊戌变法前后的国人办报高潮 883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887

北洋军阀统治初期的新闻事业 892

第二节 图书出版事业 894

中国近代出版事业的逐步发展 894

新式铅印、石印书局的产生和近代出版企业的创建 901

传统刻书业的发展 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