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第一章 融资融券交易的学理阐释 24
第一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内涵、特征及其法律关系 25
一、融资融券交易的内涵 25
二、融资融券交易的法律特征 29
三、融资融券交易的法律关系 32
第二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功能分析 34
一、对投资者而言 34
二、对证券公司而言 35
三、对商业银行而言 37
四、对证券市场而言 38
第三节 融资融券交易与邻近交易的辨析 41
一、融资融券交易与证券现货交易 41
二、融资融券交易与股指期货交易 42
三、融资融券交易与证券透支交易 44
四、融资融券交易与三方监管业务 46
第四节 证券金融公司的法律价值及其性质分析 48
一、证券金融公司的定义 49
二、证券金融公司存设的法律价值 49
三、证券金融公司的法律性质:制度样态的差异性考察 51
第五节 本章小结 56
第二章 融资融券交易法律监管的基础理论 58
第一节 融资融券交易法律监管的经济学基础 59
一、市场失灵和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59
二、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理论之于融资融券交易监管的意义 63
第二节 融资融券交易法律监管的目标 68
一、维护投资者信心、保护投资者利益 68
二、防止系统性风险、维护市场稳定 70
三、确保市场公平、有效、透明 71
四、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 73
第三节 融资融券交易法律监管的原则 74
一、公开原则 78
二、成本一收益原则 79
三、本土化检验原则 80
四、合作原则 82
五、有适当例外原则 84
第四节 本章小结 86
第三章 中国融资融券交易监管模式选择 88
第一节 融资融券交易监管模式概述 89
一、市场化的分散授信模式及其特征 89
二、专业化的单轨授信监管模式及其特征 94
三、专业化的双轨授信监管模式及其特征 99
第二节 融资融券交易监管模式的比较分析 102
一、融资融券交易监管模式的一般规律 103
二、融资融券交易监管模式的差异和政策取向 103
第三节 中国融资融券交易监管模式的选择 105
一、我国融资融券交易监管的发展历程 106
二、我国融资融券交易监管模式的选择和完善 109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12
第四章 融资融券交易市场准入监管 114
第一节 投资者市场准入监管 115
一、投资者市场准入的积极条件 115
二、投资者市场准入的消极条件 119
三、构建融资融券交易的投资者适当性制度 122
第二节 证券公司市场准入监管 123
一、证券公司市场准入的净资本和能力要求 124
二、证券公司市场准入的除外条款 126
三、引入融资融券交易引介证券商制度 127
第三节 标的证券市场准入监管 129
一、交易所集中市场标的证券的准入条件 129
二、店头市场标的证券的准入条件 132
三、建立融资融券交易标的证券的动态管理制度 136
第四节 证券金融公司市场准入监管 139
一、证券金融公司的设立许可 140
二、证券金融公司的业务范围 142
三、证券金融公司的从业人员资格 146
四、构建和完善我国证券金融公司法律制度 147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53
第五章 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与监管 155
第一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及其成因 156
一、融资融券交易蕴含的风险 156
二、融资融券交易风险的成因分析 160
第二节 融资融券交易的风险揭示原则 163
一、建立风险揭示原则的价值和意义 164
二、风险揭示原则在融资融券交易监管中的应用 166
第三节 融资融券交易风险控制的交易和结算制度 168
一、保证金制度 168
二、提价规则 178
三、断路器规则 192
四、限制或禁止融资融券交易 203
五、严格的证券结算制度 216
第四节 证券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223
一、加强和完善证券公司内控制度的必要性 224
二、内部风险控制的文化环境 225
三、内部风险控制的组织结构 227
四、证券公司内部风险控制制度的构建 228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30
第六章 融资融券交易信息披露监管——以卖空交易为中心 232
第一节 融资融券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的意义和目标 233
一、融资融券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的意义 233
二、融资融券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的目标 236
第二节 卖空交易的信息披露监管框架 238
一、信息披露的利弊和对称性分析 239
二、信息披露的框架和执行方式 241
第三节 卖空交易信息披露的方法比较 246
一、卖空交易的标记制度 248
二、个别证券的空头头寸总额的信息披露制度 248
三、个别证券的重大空头头寸的信息披露制度 249
四、对我国现行卖空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反思与评价 251
第四节 个别证券的重大空头头寸信息披露的制度构建 253
一、信息披露的范围 254
二、信息披露的双层结构 255
三、信息披露的门槛设置 256
四、信息披露的运作方式和披露时机 258
第五节 本章小结 258
结语 260
参考文献 266
后记 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