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贺氏针灸三通法 1
第一章 贺氏针灸三通法概述 1
第一节 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创立 1
第二节 贺氏针灸三通法的核心学说 3
一、关于病多气滞 4
二、关于法用三通 5
三、关于分调合施 6
四、关于治神在实 10
第三节 针灸三通法的本质特性与内在联系 14
一、针灸三通法的本质特性 14
二、针灸三通法的内在联系 17
第四节 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发展方向与路径 18
一、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发展方向 19
二、贺氏针灸三通法的发展路径 20
第五节 贺普仁教授针灸学术体系的传承价值 21
一、正承 正用 正传 22
二、实事求是 格物致知 24
三、兼收并蓄 圆融并用 26
第二章 微通法 28
第一节 微通法释义 28
第二节 毫针疗法的历史沿革及理法渊源 29
一、毫针疗法的历史沿革 29
二、毫针疗法的理法渊源 31
第三节 “微通法”治病机制和实质 32
第四节 “微通法”的功效及适应证 34
第五节 “微通法”操作方法 34
一、持针 34
二、进针 34
三、候气 34
四、补泻法 35
第六节 “微通法”的注意事项 36
第三章 温通法 38
第一节 “温通法”释义 38
一、温通法的概念 38
二、火针疗法与艾灸疗法 38
第二节 “温通法”的历史沿革及理法渊源 39
一、“温通法”的历史沿革 39
二、温通法的理法渊源 45
第三节 “温通法”的治病机制 50
第四节 “温通法”的作用特点 51
第五节 “温通法”的功效及适应证 52
一、火针疗法的功效及适应证 52
二、艾灸的作用及适应证 55
第六节 “温通法”的操作方法 57
一、火针 57
二、艾灸 63
第七节 温通法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67
一、火针的注意事项及禁忌 67
二、艾灸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70
第四章 强通法 74
第一节 强通法释义 74
第二节 强通法的历史沿革及理法渊源 75
一、放血疗法的历史沿革 75
二、强通法的理法渊源 76
第三节 “强通法”的治病机制 77
第四节 “强通法”的作用特点 78
第五节 “强通法”的功效及适应证 78
一、“强通法”的功效 78
二、强通法的适应证 80
第六节 “强通法”的操作方法 81
一、针具 81
二、辨证和取穴 82
三、消毒严格 84
四、刺法 84
五、出血适量 85
第七节 “强通法”的注意事项和禁忌 86
一、注意事项 86
二、强通法的禁忌 87
第五章 用穴法示 89
第一节 贺普仁教授的用穴特点 89
一、活用经穴 89
二、发挥透穴 90
三、妙用奇穴 91
四、多选阿是 91
五、擅长险穴 92
六、精简用穴 92
第二节 贺普仁教授的选穴方法 92
一、微通法选穴方法 93
二、温通法选穴方法 94
三、强通法选穴方法 94
第六章 针方法示 96
第一节 针方理念 96
一、用穴如用兵 96
二、针方无主配 97
第二节 针方组法 98
一、施治大法 98
二、组方法则 99
三、针方特点 100
第三节 针灸治则 100
一、补虚泻实 100
二、热疾寒留 101
三、治神调气 101
四、标本缓急 102
五、三因制宜 103
第四节 选穴思路 103
一、循经取穴 104
二、随症选穴 104
三、性能选穴 104
四、部位选穴 105
五、病因选穴 106
第五节 选法思路 107
一、普通选法 107
二、灵活运用三通法 107
第七章 临证法示 109
第一节 辨证求正 109
第二节 用法守法与法无定法 112
一、关于用法守法 112
二、关于法无定法 112
第三节 德术功貌礼并重 113
第八章 用穴精粹 115
一、经络 115
二、奇经八脉 116
三、腧穴 119
四、特定穴 122
第九章 针刺补泻 126
第十章 针刺手法 130
第十一章 单穴用法心得 135
一、百会 136
二、四神聪 138
三、睛明 140
四、攒竹 142
五、承泣 143
六、太阳 144
七、下关 145
八、颊车 146
九、水沟 147
十、听宫 148
十一、风池 151
十二、风府 152
十三、神庭 154
十四、中脘 155
十五、天枢 158
十六、气海 160
十七、关元 161
十八、水道 162
十九、气冲 163
二十、会阴 164
二十一、大椎 165
二十二、大杼 166
二十三、风门 167
二十四、肺俞 168
二十五、心俞 169
二十六、膈俞 170
二十七、肝俞 171
二十八、脾俞 172
二十九、肾俞 173
三十、膏肓俞 176
三十一、次髎 178
三十二、长强 179
三十三、背部痣点 180
三十四、魂门 182
三十五、阴廉 183
三十六、肓俞 184
三十七、少商 185
三十八、后溪 186
三十九、劳宫 187
四十、合谷 188
四十一、神门 189
四十二、通里 190
四十三、列缺 191
四十四、养老 192
四十五、内关 194
四十六、外关 195
四十七、支沟 196
四十八、曲池 197
四十九、臂臑 200
五十、侠白 202
五十一、液门 204
五十二、上廉 205
五十三、中渚 207
五十四、少泽 208
五十五、四缝 209
五十六、阳池 211
五十七、环跳 212
五十八、伏兔 213
五十九、血海 215
六十、委中 216
六十一、阳陵泉 218
六十二、阴陵泉 219
六十三、足三里 220
六十四、条口 222
六十五、丰隆 224
六十六、承山 225
六十七、中封 226
六十八、三阴交 227
六十九、绝骨 228
七十、复溜 229
七十一、太溪 230
七十二、昆仑 232
七十三、解溪 233
七十四、丘墟 234
七十五、照海 234
七十六、太冲 236
七十七、行间 237
七十八、太白 238
七十九、公孙 239
八十、内庭 240
八十一、隐白 241
八十二、至阴 242
八十三、涌泉 244
八十四、足临泣 245
八十五、上星 247
八十六、地五会 248
八十七、鸠尾 248
八十八、然谷 249
八十九、水泉 250
九十、蠡沟 251
九十一、大赫 251
九十二、哑门 252
九十三、廉泉 253
九十四、譩譆 254
九十五、孔最 254
九十六、二间 255
九十七、风市 256
九十八、尺泽 256
九十九、地机 257
一百、阴谷 258
第十二章 对穴用法心得 259
一、内关、足三里 259
二、内关、郄门 261
三、劳宫、照海 263
四、丘墟、照海 265
五、大椎、腰奇 267
六、中封、蠡沟 268
七、章门、合谷 269
八、心俞、譩譆 269
九、阳溪、后溪 270
十、承山、孔最 271
十一、四花 272
十二、大椎、攒竹 273
十三、金津、玉液 273
第十三章 针方明理 275
第一节 内科病证 275
一、退热方 275
二、止咳方 276
三、定喘方 277
四、止呕方 278
五、胃痛方 280
六、腹痛方 281
七、止泻方 282
八、通便方 283
九、胁痛方 284
十、定痫方 285
十一、安眠方 286
十二、面瘫方 287
十三、胸痹方 288
十四、消渴方 289
十五、颞痛方 290
十六、面痛方 292
十七、眩晕方 293
十八、醒神方 294
十九、消肿方 295
二十、解郁方 296
二十一、摇头方 297
二十二、痿证方 298
二十三、虚劳方 300
二十四、麻木方 301
二十五、中风方 302
二十六、震颤麻痹方 304
二十七、减肥方 305
第二节 外科病证 306
一、瘿气方 306
二、提肛方 308
三、痔疮方 309
四、胶瘤方 310
五、利胆方 310
六、通淋方 311
七、乳癖方 313
八、阳痿方 314
九、遗精方 316
十、下肢静脉曲张方 317
第三节 骨科病证 318
一、颈痛方 318
二、肩痛方 319
三、肘劳方 321
四、腰痛方 322
五、腿痛方 323
六、膝痛方 324
七、跟痛方 325
八、扭伤方 326
第四节 妇科儿科病证 327
一、痛经方 327
二、经迟方 329
三、崩漏方 330
四、止带方 331
五、促孕方 332
六、更年方 333
七、通乳方 334
八、正胎方 335
九、化积方 336
十、固溲方 336
十一、夜啼方 337
十二、小儿弱智方 338
十三、遗尿方 340
十四、多动症方 341
第五节 五官科病证 342
一、暴盲方 342
二、目赤方 343
三、斜视方 344
四、提睑方 345
五、耳病方 346
六、颌痛方 346
七、鼻渊方 347
八、口疮方 348
九、牙痛方 349
十、咽痛方 350
十一、失音方 351
第六节 皮肤科病证 352
一、白癜方 352
二、蛇丹方 353
三、湿疹方 355
四、瘾疹方 356
五、瘙痒方 357
六、痤疮方 358
七、斑秃方 359
八、银屑病方 360
附:针灸治痛 361
附:一针一得 365
附:针灸临证秘法 371
第十四章 学养修习 382
第一节 秉承中华传统学习观 382
第二节 构建成功学习模式 383
下篇 医功修炼 387
第一节 医功释义 387
第二节 气功概述 389
一、气功的概念 389
二、气功基础理论 390
三、气功与医学的关系 394
第三节 贺氏针灸气功入门 394
一、八卦掌概述 394
二、八卦掌的特点和使用器械 396
三、八卦掌的锻炼法则 398
四、八卦掌的三个锻炼步骤 400
五、八卦掌心得 401
六、八卦掌的健身养生的作用 404
第四节 贺氏医功 408
一、六练修炼方法 409
二、一养修炼方法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