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1.1 滑坡灾害 1
1.1.2 泥石流灾害 5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7
1.2.1 滑坡研究概况 7
1.2.2 泥石流研究概况 14
1.3 地质灾害评价体系 17
1.3.1 地质灾害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7
1.3.2 地质灾害评价的内容 19
1.3.3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实施步骤 21
1.4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 22
第一篇 滑坡部分 30
第2章 研究区成灾环境概况 30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30
2.1.1 地貌环境 30
2.1.2 地质环境 31
2.1.3 气候环境 31
2.1.4 水文环境 32
2.1.5 植被与土壤环境 32
2.2 研究区的大地构造环境 33
2.2.1 研究区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构造格局 34
2.2.2 研究区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34
2.2.3 研究区的新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35
2.2.4 研究区地震断裂带特征 36
第3章 滑坡成灾规律研究 40
3.1 滑坡资料获取 40
3.1.1 收集国土部门的灾害数据 40
3.1.2 地震后实际调查和影像解译 40
3.1.3 灾害数据的处理 42
3.2 滑坡影响因素选择和获取 43
3.2.1 地震因素的选择和获取 43
3.2.2 地层因素的选择和获取 46
3.2.3 地貌因素的选择和获取 50
3.3 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及成灾机制 54
3.3.1 灾害对地震峰值加速度响应明显 54
3.3.2 灾害对高地震烈度响应明显 57
3.3.3 灾害在中央断裂带两侧和断裂带上盘发育密集 59
3.3.4 灾害在稳定岩层和易滑岩层中较为发育 62
3.3.5 灾害分布在河流两岸与河流空间分布一致 62
3.3.6 灾害在坡度小于50°时较为发育 65
3.3.7 灾害在坡向与断裂破裂方向一致时更为发育 68
第4章 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69
4.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和依据 69
4.1.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69
4.1.2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70
4.2 评价的指标体系 70
4.2.1 环境本底因素 70
4.2.2 触发因素 71
4.2.3 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74
4.2.4 不同空间尺度评价指标的选择和等级划分 74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多状态性 75
4.3.1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滑坡危险性评价的预测模型 75
4.3.2 滑坡危险性评价的结构关系 76
第5章 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 78
5.1 多态系统理论概述 78
5.1.1 二态系统理论 78
5.1.2 两种状态的串并联系统 79
5.1.3 多态系统 81
5.1.4 离散多态系统概率的矩阵分析法 83
5.2 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多态系统预测模型 86
5.2.1 指标体系的关联结构 86
5.2.2 多态系统预测模型的构建 87
5.2.3 不同触发条件下的预测模型 89
第6章 县域尺度滑坡危险性评价 90
6.1 地震条件下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多态系统预测模型 90
6.1.1 环境本底系统 90
6.1.2 触发系统 94
6.1.3 预测模型 96
6.1.4 预测结果与验证 97
6.2 地震和降水条件下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多态系统预测模型 100
6.2.1 环境本底系统 100
6.2.2 触发系统 101
6.2.3 预测模型 102
6.2.4 预测结果与验证 103
第7章 小流域尺度滑坡危险性评价 107
7.1 研究区概况和数据来源 107
7.1.1 研究区概况 107
7.1.2 数据来源 111
7.2 研究区地震滑坡在各因素中的分布特点 115
7.2.1 岩组 115
7.2.2 距中央断裂带距离 115
7.2.3 距河流距离 116
7.2.4 坡度 116
7.2.5 高差 117
7.2.6 坡向 117
7.3 地震条件下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多态系统预测模型 118
7.3.1 环境本底系统 118
7.3.2 触发系统 118
7.3.3 预测模型 119
7.3.4 预测结果与验证 119
7.4 地震和年降水条件下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多态系统预测模型 125
7.4.1 环境本底系统 125
7.4.2 触发系统 125
7.4.3 预测模型 125
7.4.4 预测结果与检验 126
7.5 地震和“8·13”降雨条件下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多态系统预测模型 128
7.5.1 环境本底系统 128
7.5.2 触发系统 128
7.5.3 预测模型 130
7.5.4 预测结果与检验 131
第二篇 泥石流部分 136
第8章 研究区概况及资料来源 136
8.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136
8.1.1 地貌条件 136
8.1.2 地质条件 137
8.1.3 气象与水文 138
8.1.4 植被与土壤 139
8.2 社会经济概况 139
8.2.1 人类经济活动 139
8.2.2 泥石流防治工程概况 140
8.3 研究区基础资料收集与处理 140
8.3.1 研究区泥石流综合调查 141
8.3.2 研究区财产价值估算 147
第9章 泥石流灾害风险与保险 150
9.1 基本概念 150
9.1.1 泥石流 150
9.1.2 风险 151
9.1.3 保险 153
9.2 灾害补偿 155
9.2.1 灾害补偿的方式 155
9.2.2 国外灾害保险的补偿方式 156
9.3 灾害风险与保险 159
9.3.1 泥石流灾害风险 159
9.3.2 灾害保险 160
9.3.3 泥石流灾害风险与保险的关系分析 164
第10章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166
10.1 评价方法 166
10.2 分区指标 168
10.3 实证研究 168
第11章 泥石流易损性评价 174
11.1 评价方法 174
11.1.1 SOM神经网络的思想来源 175
11.1.2 竞争学习 177
11.1.3 SOM神经网络的结构 179
11.1.4 SOM神经网络学习的具体步骤 180
11.2 指标选择 181
11.2.1 财富性资产因子 181
11.2.2 资源性资产因子 181
11.2.3 人口(社会)因子 182
11.3 实证研究 182
第12章 泥石流风险评价 190
12.1 评价方法 190
12.2 风险分级与分区 190
12.3 泥石流风险评价结果的应用分析 191
12.3.1 可以为城市规划建设和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依据 191
12.3.2 可用于确定泥石流灾害保险额 191
12.3.3 正确地评价已建防御工程的安全程度 191
12.3.4 制定人员疏散和避难的最佳方案 192
12.4 实证研究 192
第13章 泥石流灾害保险研究 194
13.1 委托-代理理论简介 194
13.1.1 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 194
13.1.2 个人理性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 195
13.1.3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原理 196
13.2 财产保险模型 197
13.2.1 基于风险分析的财产保险模型 197
13.2.2 保险模型的验证方法 199
13.3 泥石流破坏损失评价 199
13.3.1 破坏损失构成 200
13.3.2 破坏损失率与泥石流危险度的关系 200
13.4 实证研究 201
13.4.1 研究区财产保险费率的厘定 201
13.4.2 模型结果分析 202
13.4.3 模型结果验证 203
第14章 泥石流灾害保险运行机制探讨 206
14.1 建立我国泥石流灾害保险机制的构想 206
14.1.1 我国灾害损失补偿现状评述 206
14.1.2 我国现行灾害补偿方式存在的问题 208
14.1.3 关于我国泥石流灾害保险机制的思考 209
14.2 基于泥石流风险度指标的小额保险计划 213
14.2.1 小额保险的定义和内涵 213
14.2.2 基于泥石流风险度指标的保险计划 214
14.2.3 实施泥石流灾害小额保险计划的障碍 215
14.2.4 基于区域指标的小额保险计划的风险对策 216
14.3 设立地质灾害保险独立险种的思考 219
14.3.1 地质灾害的定义及其范围限定 219
14.3.2 设立我国地质灾害保险独立险种的思考 219
参考文献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