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静坐传统的特点&艾皓德 1
一、前言 1
二、东亚静坐传统的历史 3
三、身体和呼吸 6
四、影像 11
五、崇奉 13
六、直观 17
七、关键语静坐 20
八、结论 21
东亚儒家静坐研究之概况&史甄陶 27
一、前言 27
二、历史角度的儒家静坐研究 31
三、工夫论角度的儒家静坐研究 44
四、结论 51
附录 东亚儒家静坐研究资料汇编 57
宋明时期儒学对静坐的看法以及三教合一思想的兴起&马渊昌也 63
一、前言 63
二、藉由静坐而有的心理转换和特殊经验 65
三、朱熹对于静坐问题的认识 69
四、王守仁对于静坐问题的认识 73
五、藉静坐之契机,产生儒教相对化的可能性——薛蕙的事例 76
六、高攀龙和陆陇其——环绕明末清初朱子学系学者之静坐的分歧 82
七、明代后半期以后,静坐方法倾向「规范化」——王畿、颜钧、袁黄、高攀龙的事例 91
八、结论 100
韩国儒学之静坐法&孙炳旭 103
一、前言 103
二、朝鲜儒者眼里的居敬与静坐修炼 103
三、朝鲜儒者的静坐观 115
四、静坐修炼的姿势与方法(静坐仪) 124
五、结语 126
主敬与主静&杨儒宾 129
一、前言 129
二、告别「心学的静坐论」 132
三、行为事件的「主敬」 140
四、主敬与穷理 149
五、结论:另类的静坐法 154
日本朱子学之「敬」之意味&高岛元洋 161
一、「敬」之问题所在 161
二、朱子学之「敬」之意味 162
三、「敬」之多义性 166
佛教禅修之对治「睡眠盖」传统&释惠敏 181
一、前言 181
二、初夜、后夜,觉寤瑜伽 182
三、「胁不著席」之头陀(dhuta )法与人物 190
四、近代的实例:道安法师(1907-1977) 202
五、结语 210
天台止观之坐法&池田鲁参 213
一、前言 213
二、天台止观之成立 214
三、天台止观之坐法 216
四、天台止观之调心 222
五、结论 224
后记 224
附录驹泽大学图书馆藏〈静坐仪〉 226
宋代天台所见安心与静坐&林鸣宇 229
一、中国天台安心静坐之特色 229
二、宋代天台慈云遵式之观心 233
三、宋代天台神智从义之观心 236
四、宋代天台柏庭善月之安心观 241
五、结论 245
道元、莹山坐禅观之较析&吉津宜英 247
一、道元〈普劝坐禅仪〉两种版本之比较 247
二、莹山〈坐禅用心记〉之特色 252
三、莹山之〈三根坐禅说〉 256
四、总结与课题 257
附录 260
密教冥想法在日本的展开&田中文雄 293
一、前言 293
二、空海与冥想法 294
三、觉?与冥想法 296
四、「阿字观」的实践 306
五、结语 319
试论导引与存思并重的道教静坐法门&萧登福 321
一、道教静坐的类别及体姿 321
二、道教静坐要件——导引行气与存思观想 333
三、静坐行气之禁忌 335
四、道教两种静坐功能中的行气疗病静坐 339
五、道教两种静坐功能中的修仙证道静坐 345
六、结论 367
六朝以前道教丹田说及其修行法研究&萧进铭 377
一、道教工夫论的特质及本文的主旨 377
二、道教「一本三元」身体观的形成及演变 383
三、东汉及六朝文献有关下丹田的论述 391
四、东汉及六朝文献对于中丹田绛宫的认识 400
五、东汉及六朝文献对于上丹田泥九宫的认识 405
六、东汉及六朝道教对于丹田的修行方法 411
七、本文结论 421
丹田存思法在韩国的传布&白东湖 425
一、前言 425
二、早期的丹田存思法 426
三、当代的丹田存思法 436
四、结论 438
日本当代新儒家冈田武彦的「身学」及其思想产生之背景&藤井伦明 441
一、序论——现代日本学术界与冈田武彦 441
二、冈田武彦的生涯以及思想变迁 444
三、身学说的内容以及其哲学思想 448
四、结语 462
人名索引 465
名词索引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