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个超越教育的公共问题 1
第一章 考试改变命运的历史逻辑 10
第一节 社会转型与转型中国 10
一、关于社会转型 10
二、人类社会转型:东西方文明演进的竞跑史 12
三、中国百年转型: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13
第二节 社会变迁与考试制度的形成 20
一、考试的起源——人类社会脑体分工的产物 20
二、考试制度的发端——人才选拔方式的历史性飞跃 22
三、考试制度的形成——古代政治体制演进的必然结果 23
第三节 考试兴废与社会变革的关联史 25
一、科举制度的兴盛与衰亡:封建帝制从巩固到没落 26
二、高考制度的废除与恢复:当代中国“革命”和改革的突破口 32
第二章“举国大考”的民本回归 42
第一节 教育本质问题的探讨 42
一、“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教育本质问题 42
二、教育本质问题的历史求索 43
三、重新定位教育:作为关乎国民幸福指数的公益事业 46
第二节 转型时期的教育诉求 51
一、社会转型凸显教育的矛盾和弊端:价值的激荡与体制的碰撞 51
二、新时期呼唤教育新诉求:走向高质量、多样化的公平教育 57
三、教育制度供给的现实需求:期盼“有制度”和“制度的公平” 62
第三节 教育公平与高考制度转型 65
一、社会公平、教育公平与考试公平 65
二、高考——作为程序正义的一种制度设计 68
三、以公平为基点的高考转型——从“为国选材”到“为民量才” 80
第三章 转型的阵痛和代价 87
第一节 高考公平问题的历史观照 87
一、古代科举考试的公平问题 87
二、民国时期学校考试的公平问题 90
第二节 高考公平问题的现实观察 93
一、竞争机会分配的区域不公 95
二、竞争主体享有的权利不等 109
三、竞争过程出现的行为失范 119
四、竞争结果产生的差异失衡 142
第三节 高考公平问题的转型归因 149
一、发展失衡:影响高考公平的物质根源 150
二、体制矛盾:影响高考公平的制度根源 153
三、价值异化:影响高考公平的文化根源 158
第四章 公平与效率的价值抉择 163
第一节 高考公平与效率论争的胶着 163
一、存废之争 165
二、统独之争 170
三、高考功能之争 176
四、高考公平取向之争 179
第二节 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现实困惑 185
一、维护公众利益与照顾特殊群体利益的矛盾 185
二、扩大自主与公正选才的矛盾 186
三、考测公正性与科学性的矛盾 187
四、多元化改革与加重学生负担的矛盾 188
五、模式设计精细化与经济有效的矛盾 189
第三节 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应然追求 191
一、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统一:高考改革的永恒主题和内在动力 192
二、从“至公”到“兼顾”:高考价值取向的阶段性追求 199
三、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把握:当前高考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211
第五章 以体制创新化解转型之困 218
第一节 高考公平性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218
一、高考公平性建设:作为一项“新公共治理”的实践 218
二、制度与技术并重:境外大学入学考试公平性建设的经验借鉴 223
第二节 高考改革的民众诉求与策略把握 229
一、期待改革又担忧公平:基于调查样本的分析 229
二、把准体制之“结”: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 238
第三节 促进高考公平的体制建构及其路径选择 240
一、体制创新:由全能式集权管制向社会化公共服务转变 241
二、制度畅想:由单一的考试选拔向多元化考选体系转变 246
三、政策配套:由垄断式利益分割向民主化利益分配转变 251
四、环境建构:由功利式速成教育向生态化人才培养转变 254
第六章 高考公平指数的建构与测评 259
第一节 高考制度评价与教育决策科学化 259
一、公共政策评价:由理论延伸到“政策” 259
二、教育政策评价:走向教育决策科学化 260
三、高考公平性评价:教育政策评价范式的探讨 261
第二节 高考公平性评价体系的建构 270
一、评价体制:“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 270
二、评价模式:高考公平指数测评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其内涵 276
三、评价及其结果的应用:决策咨询与修正、绩效评估 285
第三节 湖南高考公平指数测评实证研究 287
一、资料与方法:民意测评+专家测评 288
二、测评实施及其结果:湖南高考公平指数处于良好水平 288
三、问卷调查定性分析:对湖南高考公平指数的逻辑校验 295
四、结论分析与建议:湖南高考公平指数尚有提升空间 305
五、对“评价”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走向科学化、专业化 306
附录 308
附录一 关于高考公平性评价的调查资料 308
附录二 关于高考公平问题研究已发表的有关文章 322
附录三 关于高考公平问题研究有关学术成果清单 365
附录四 关于本书获得的课题资助项目 367
参考文献 368
后记 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