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了解中药 1
什么是中药 2
中药来源 3
植物药·动物药 4
矿物药 5
中药学的发展演进 6
中药发展史 8
原始时期 8
夏商时期 9
西周时期 10
秦汉时期 11
两晋南北朝时期 12
隋唐时期 13
宋金元时期 14
明代 15
清代 16
中药的采集与保存 17
中药的采集 18
植物类药采集原则1 18
植物类药采集原则2 19
动物类药采集原则 20
中药的保存 21
影响中药质量的自然因素 21
果实、种子芳香性药物的保存 22
动物矿物、剧毒药物的保存 23
中药变质 24
中药的炮制 25
什么是中药的炮制 26
炮制的目的 27
纯净药材,分拣药物 27
切制饮片,便于调剂制剂 28
干燥药材,利于贮藏 29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 30
减低毒副作用 31
增强药物功能,提高药效 32
改变药物性能 33
引导归经,便于定向用药 34
炮制的方法 35
修治 35
水制 36
火制——炒 38
火制——炙、烫 39
火制——煅、煨 40
水火共制 41
其他方法 42
中药的药性 43
中药的四气五味 44
何谓气,何谓味 44
四气 45
四气——寒凉 46
四气——温热 47
第五气——平 48
五味 49
五味——辛 50
五味——甘 51
五味——酸 52
五味——苦 53
五味——咸 54
五味——淡、涩 55
中药的升降浮沉 56
升降浮沉 56
升降浮沉——两大趋向 57
升降、浮沉——升浮 58
升降、浮沉——沉降 59
升降浮沉与性味、质地的关系 60
药性归经 61
什么是药性归经 61
归经理论的发展历程 62
归经的范围 63
性味归经 64
性味归经——详说 65
性味归经——禁忌 66
功能主治归经 67
选择性归经 68
经络选药归经 69
脏腑经络传变选药归经 70
中药的毒性 71
中药学中“毒”的含义 71
有毒与无毒 72
引起中药中毒的原因 73
毒性与副作用 74
常见有毒药物 75
中药的应用 77
中药的配伍 78
何谓配伍 78
中药的七情 79
何谓七情 79
单行 80
相须 81
相使 82
相畏、相杀 83
相恶 84
相反 85
中药的用药禁忌 86
配伍禁忌——十八反 87
配伍禁忌——十九畏 88
证候禁忌 89
妊娠禁忌 90
服药的饮食禁忌 91
中药的剂量 92
何谓中药的剂量 92
与用药剂量相关的3要素 93
现代临床处方的一般用量 94
中药的服用法 95
什么是中药的服用法 95
内服法 96
汤剂煎煮法——煎药用具、用水 97
汤剂煎煮法——煎药火候 98
汤剂煎煮法——煎药方法1 99
汤剂煎煮法——煎药方法2 100
汤剂煎煮法——煎药方法3 101
汤剂煎煮法——煎药方法4 102
汤剂服法——服药剂量 103
汤剂服法——服药时间 104
汤剂服法——服药的冷热 105
其他剂型的服法 106
附:中药命名 107
命名规律 107
命名规律举例 108
附:古代两大中药分类法 110
自然属性分类法与功能分类法 110
自然属性分类法 111
功能分类法 112
药物分说 113
解表药 114
辛温解表药 115
辛凉解表药 116
清热药 117
清热泻火药 118
清热燥湿药 119
清热解毒药 120
清热凉血药 121
清虚热药 122
泻下药 123
攻下药 124
润下药 125
峻下逐水药 126
祛风湿药 127
祛风湿散寒药 128
祛风湿清热药 129
祛风湿强筋骨药 130
化湿药 131
利水渗湿药 132
利水消肿药 133
利尿通淋药 134
利湿退黄药 135
温里药 136
理气药 137
消食药 138
驱虫药 139
槟榔、大蒜 140
止血药 141
凉血止血药 142
化瘀止血药 143
收敛止血药 144
温经止血药 145
活血化瘀药 146
活血止痛药 147
活血调经药 148
活血疗伤药 149
破血消癥药 150
化痰止咳平喘药 151
温化寒痰药 152
清化热痰药 153
止咳平喘药 154
安神药 155
重镇安神药 156
养心安神药 157
平肝息风药 158
平抑肝阳药 159
息风止痉药 160
开窍药 161
补虚药 162
补气药 163
补阳药 164
补血药 165
补阴药 166
收涩药 167
中药之最 169
中药之最 170
发汗之最——麻黄 170
清热之最——石膏 171
泻火之最——黄连 172
凉血之最——犀角 173
开窍之最——麝香 174
补气之最——人参 175
补阳之最——鹿茸 176
温里之最——附子 177
退黄之最——茵陈 178
安神之最——酸枣仁 179
驱虫之最——使君子 180
芳香化湿之最——藿香 181
利水渗湿之最——茯苓 182
降气之最——沉香 183
止血之最——三七 184
补阴之最——女贞子 185
理气之最——枳实 186
疏肝之最——郁金 187
活血之最——丹参 188
补血之最——当归 189
补脾之最——山药 190
清痰之最——贝母 191
祛风之最——独活 192
止咳之最——杏仁 193
清热解毒之最——金银花 194
润下之最——郁李仁 195
涌吐之最——藜芦 196
止痛之最——延胡索 197
生津之最——石斛 198
温痰之最——半夏 199
平肝之最——羚羊角 200
辛凉之最——薄荷 201
峻下之最——巴豆 202
最毒的中药——砒霜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