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选题之缘起 1
第二节 写作思路与基本观点 5
第三节 本选题的意义 10
第二章“武职选簿”档案 12
第一节“武职选簿”档案的由来 12
第二节 现存选簿的收藏情况 13
第三节 选簿的内容及价值 30
第三章 卫所武官集团的形成 33
第一节 制度渊源 33
第二节 卫所武官的基本构成 36
第三节 卫所武官的来源及武官集团的形成 44
一 旗军(武官)的来源 45
二 武官集团的形成 87
第四节 卫所武官的分类 95
一 世官与流官 95
二 新官与旧官 98
三 达官、土官与汉官 100
四 见任官与带俸官 101
第四章 武官袭替法则 104
第一节 武官袭替的基本法则 104
一 袭职替职 104
二 武官袭替的基本法则 108
第二节 立功人子孙承袭 113
第三节 非立功人子孙承袭 121
第四节 旁枝与犯堂 135
第五章 武官犯罪与武职袭替 144
第一节“罚弗及嗣”的原则 144
第二节 立功 148
第三节 降级 150
第四节 调卫 156
第五节 革职为民 160
第六节 充军 166
第七节 揭黄革袭 176
第六章 优给优养制度 182
第一节 概念 182
第二节 优给制度 185
一 优给俸额 185
二 出幼 199
三 转名优给 214
四 优给程序(优养附) 217
五 优给地点(优养附) 219
六 优给的作用 224
第三节 优养制度 227
一 优养的前提 227
二 优养对象及俸额 232
三 优养的作用 259
第七章 借职制度 263
第一节 借职的发生 263
第二节 借职的形态 265
一 因应袭舍人年幼而借职 265
二 因武官老疾无子或应袭舍人残疾而借职 270
三 武官犯罪无子而借职 271
四 因武官逃亡或应袭舍人下落不明而借职 272
五 应袭者因从事儒业科举不愿承袭而借职 274
第三节 还职 276
第四节 借职者的身份 280
第八章 比试制度 283
第一节 比试制度的形成及其演变 283
第二节 比试规则 290
一 比试程序 292
二 比试内容 294
三 比试监督 299
四 比试地点 300
第三节 比试与俸禄 306
一 比试中式 306
二 比试不中 308
三 比试违限 309
第四节 免比与弊端 314
一 新官免比 314
二 土官不比 316
三 达官不比 317
四 武举不比 319
第九章 武选及武选档案文书 325
第一节 地方保送 326
一 卫所保勘 326
二 抚按审验 335
三 袭替期限 338
第二节 中央审核及武选 342
第三节 武选档案文书 346
一 贴黄 347
二 选簿 370
三 审稿 381
四 号纸 388
五 宝簿 397
第十章 武官世袭与明代社会 401
第一节 卫所武官世袭制度发展的后果 401
一 武官冗积 401
二 世职冒滥 419
第二节 卫所武官世袭制度的影响 430
一 消极影响 430
二 积极影响 444
全书总结 453
征引文献 455
后记 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