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糅与会通 词汇语义学与修辞的交叉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茁著
  • 出 版 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040378825
  • 页数:295 页
图书介绍:本书依次介绍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如下基本内容:词与词位、词汇化程度、语素、词根以及派生法、复合构词法、转类法、缩略法等构词方式;介绍语义场以及同义关系、反义关系、同形或同音异义关系、一词多义、上下义关系、整体-部分关系等六种语义关系;介绍语义泛化、语义缩窄、语义扬升和语义贬降四方面的语义演变;介绍当代隐喻理论、原型理论和衔接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它对如何把语言学理论与语言应用实践相结合具有很好的标杆作用,是各大学英语系和中文系学习两种语言的词汇学、词汇语义学和修辞研究各专业广大师生,尤其是英汉两语语言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读参考书。

1词与语素 1

1.1词的定义 1

1.2词与词位 2

1.2.1词位的定义 2

1.2.2词位选择与修辞 5

1.3词汇化程度 7

1.4实词与功能词 10

1.5开放类和封闭类 11

1.6语素 14

1.6.1语素的定义 14

1.6.2语素与修辞 16

1.7词根 17

2构词和造词方法 19

2.1派生法 19

2.1.1前缀和前缀构词 20

2.1.2后缀和后缀构词 25

2.1.3中缀和中缀构词 32

2.1.4英语和汉语中鲜明的词缀化倾向 34

2.1.5词缀化的简洁效应和陌生化效应 40

2.2复合构词法 45

2.2.1复合词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 45

2.2.1.1复合名词 46

2.2.1.2复合形容词 48

2.2.1.3复合动词 51

2.2.1.4其他类别的复合词 55

2.2.2复合词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55

2.2.2.1整体—部分关系 55

2.2.2.2同义关系 56

2.2.2.3近义关系 56

2.2.2.4反义关系 56

2.2.3汉语复合词为主的特点 56

2.2.4复合词与修辞 58

2.3转类法 62

2.3.1转成动词 63

2.3.1.1名词→动词的转类 63

2.3.1.2形容词→动词的转类 63

2.3.2转成名词 64

2.3.2.1动词→名词的转类 64

2.3.2.2形容词→名词的转类 64

2.3.3转成形容词 65

2.3.3.1名词→形容词的转类 65

2.3.3.2动词→形容词的转类 66

2.3.4转类的次要范畴 66

2.3.4.1封闭词类→名词的转类 66

2.3.4.2词组→名词的转类 66

2.3.4.3词组→形容词的转类 67

2.3.4.4派生词缀→名词的转类 68

2.3.5转类词与修辞 68

2.4缩略词 70

2.4.1英汉字母词 71

2.4.2英汉拼缀词 72

2.4.3英汉数字简略词 72

2.4.3.1数字+每个词的首字母或相关字母 72

2.4.3.2数字+有代表性的词 73

2.4.4汉语缩略词 73

2.4.4.1取全称中每个词的首字 73

2.4.4.2首词的首字+第二个词的第二个字 73

2.4.4.3每个词的首字+具有共性的主体字 73

2.4.4.4取全称中的首词 73

2.4.4.5取全称中的最后一个词 74

2.4.4.6取全称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字 74

2.4.5缩略词与修辞 74

2.4.5.1缩略词的经济化效应 74

2.4.5.2缩略词的陌生化效应所导致的新异效应 76

2.4.5.3缩略词的讳饰功能 77

2.4.5.4关于汉语字母词 78

2.5外来语 80

2.5.1音译词 81

2.5.1.1音兼意译的倾向 82

2.5.1.2加形符的音译倾向 83

2.5.1.3带有根词的音译倾向 83

2.5.2意译词 84

3词的语义关系 87

3.1语义分析和语义场 87

3.1.1语义场的定义及英汉语义场的差异 89

3.1.2语义场与修辞 91

3.1.2.1语义场内的修辞选择 91

3.1.2.2已有的语义场外的拓展 92

3.2同义关系 94

3.2.1“同义关系”的定义 94

3.2.2“完全同义”词 95

3.2.3非完全同义词以及利奇的七种意义 96

3.2.4词项因多义性引发的不同类别的同义词 101

3.2.5同义词是共时的概念 101

3.2.6同义词要区分“语言”和“言语”的概念 103

3.2.7同义关系与修辞 104

3.2.7.1同义选择 104

3.2.7.2变换显异 110

3.2.7.3变换避复 112

3.2.7.4同义反复 114

3.2.7.5委婉语 116

3.3反义关系 120

3.3.1反义关系的定义 120

3.3.2反义词教学的四个重要观点 121

3.3.3反义关系与民族文化特性 123

3.3.4反义词与修辞 124

3.3.4.1英语的“矛盾修辞法”和汉语的“反映”辞格 124

3.3.4.2英语的irony和汉语的“反语” 130

3.4同形或同音异义关系 132

3.4.1同形或同音异义译名的商榷 132

3.4.2同形同音异义 133

3.4.2.1同形同音异义词的定义 133

3.4.2.2同形同音异义词和一词多义的区分 135

3.4.2.3元语言中的词位同自然语言中的词位是同形同音异义关系 135

3.4.2.4同形同音异义词与修辞 140

3.4.3同音异形异义 148

3.4.3.1同音异形异义词的定义 148

3.4.3.2修辞心理驱动下近音词也属于同音异形异义词的范畴 150

3.4.3.3修辞心理驱动下同音或近音的词组也属于同音异形异义词的范畴 154

3.4.3.4同音异形异义词的消极作用 154

3.4.3.5同音异形异义词与修辞 157

3.4.4同形异音异义 161

3.4.4.1同形异音异义词的定义 161

3.4.4.2同形异音异义词的错读现象 162

3.4.4.3同形异音异义词与修辞 163

3.5一词多义 166

3.5.1一词多义的定义 166

3.5.2一词多义与同形同音异义词的辨异 167

3.5.3一词多义与语境 167

3.5.4一词多义与修辞 169

3.6上下义关系 172

3.6.1定义、汉语译名以及汉语这方面研究曾有过的滞后 172

3.6.2上下义划分中的文化差异 174

3.6.3上下义与修辞 177

3.6.3.1上下义词选用时的常态 177

3.6.3.2上下义词选用时的变异 179

3.6.3.3汉语使用上义词的独特习惯 183

3.7整体—部分关系 184

3.7.1整体—部分关系的定义 185

3.7.2整体—部分关系与修辞 187

4语义的演变 196

4.1语义泛化 197

4.1.1用“语义泛化”代替“词义的一般化”等六个术语 197

4.1.2语义泛化的分类 198

4.1.2.1从特指到泛指 198

4.1.2.2从具体到抽象 199

4.1.2.3从术语到一般性的词语 200

4.1.2.4从专有名词到普通名词 200

4.1.3语义泛化与修辞 203

4.2语义缩窄 206

4.2.1语义缩窄的定义 206

4.2.2语义缩窄与修辞 207

4.3语义扬升 208

4.3.1语义扬升的定义 208

4.3.2语义扬升与修辞 210

4.4语义贬降 213

4.4.1褒义词的贬降 213

4.4.2中性词的贬降 214

4.4.3语义贬降的“格雷欣效应”:劣币驱逐良币 216

4.4.4语义贬降与修辞 219

5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相关度较大的几个理论 223

5.1当代隐喻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 223

5.1.1隐喻的认知本质及其普遍性和系统性 223

5.1.2隐喻的运作: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25

5.1.3隐喻与造词 226

5.1.4语言学隐喻与修辞的关系 229

5.1.4.1英汉“移就” 234

5.1.4.2英汉“通感” 235

5.1.4.3英汉“拟人” 237

5.1.4.4英汉“借代” 239

5.1.5死隐喻的激活——向字面意义的回归 251

5.2原型理论与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 255

5.2.1原型理论简介 255

5.2.2原型理论对上下义关系的阐释 257

5.2.3原型理论对语义贬降的阐释 259

5.2.4原型理论对汉语“程度副词+名词”结构的阐释 261

5.2.4.1抽象名词 263

5.2.4.2指人名词 264

5.2.4.3指物名词 265

5.2.4.4专有名词 266

5.3衔接理论同词汇学和词汇语义学的关系 268

5.3.1衔接理论简介 268

5.3.2同义关系与衔接 269

5.3.3反义关系与衔接 269

5.3.4上下义关系与衔接 270

5.3.5整体—部分关系与衔接 271

6结语 272

参考文献 274

索引 287

后记 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