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册 1
第一章 北部边防 1
明朝的卫所制度 2
汉族边民与满族奴隶 8
努尔哈赤的崛起 11
吞并辽东 18
满汉种族冲突 23
新式武器和进攻策略 29
努尔哈赤之死与皇太极之议和 34
注释 38
第二章 崇祯朝廷 77
士大夫的社团 80
科举生涯 94
温体仁当政 101
复古派与边防策略之争 107
周延儒的荣与衰 113
注释 120
第三章 满族势力的扩张 159
汉族合作者 162
大凌河之围 168
祖大寿的降金与复叛 175
边民与海盗 186
皇太极称帝 192
攻克松山 197
洪承畴之降 201
锦州的陷落 203
注释 206
第四章 北京的陷落 237
李自成起兵问鼎 239
南迁之议 248
崇祯皇帝的末日 257
大举的臣民 263
合作者之中的儒生士大夫 274
吴三桂 280
多尔袞决心介入 287
大举南下 293
注释 298
第五章 南京政权 351
史可法与军阀 353
明朝的皇室贵族 359
皇位继承危机 364
四镇 368
党争复起 373
收复失地论和治国之道 381
案 388
政治迫害 392
南京政府的困境 396
扬州的忠臣 402
和谈 407
注释 412
中册 471
第六章 清朝统治的建立 471
地方合作者 471
山东的投降 480
北人与南人 485
清除明代弊政 493
部分的改革 498
满人的弊政 506
旗地与奴隶 508
满人的种族分隔与社会控制政策 513
保卫京城 517
抵抗活动的再起 522
李自成的最后失败 529
注释 535
第七章 南京的陷落 587
勤王选择 589
献身与妥协 592
满人渡河 595
童妃案 598
伪太子 601
左良玉的兵变 606
进攻扬州 613
史可法与多尔袞 616
扬州十日屠 621
史可法功过评价 627
弘光帝出逃 631
南京的投降 638
大赦 642
改换门庭 644
注释 650
第八章 江南的抵抗运动 689
乡绅们的矛盾心理 693
江南地区的经济分化 697
社会依附关系 702
阶级矛盾 706
农奴暴动 713
合作恢复秩序 717
剃发令 722
地方抵抗运动 725
嘉定的崩溃 728
太湖义军 732
第一次松江起事 735
遁世隐居 741
注释 747
第九章 华北的地方控制 807
孟乔芳和陕西的初步平定 808
山地的「带发」人 814
山东的清剿 819
地方官与胥吏 822
保甲制 826
有所区别的恩赦 829
注释 833
第十章「危时计拙」 849
钱谦益与清朝合作者的污点 850
土国宝和太湖复明人士 854
溧阳、淮阳起事 858
一六四六年复明人士的失败 861
陈子龙与松江兵变 866
兜捕文人学士 870
淮安之谋 873
清廷的猜疑 878
复明党希望的复萌与破灭 882
万寿祺和顾炎武 886
注释 895
下册 931
第十一章 北方的最后平定 931
榆园军 932
刘泽清事件 937
一六四八年的回民起事 941
姜瓖之乱 948
征服西部 959
陕西东南与汉水高地 965
山西山匪 970
总督、缙绅和乡长 976
注释 981
第十二章 多尔袞摄政 1005
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院 1006
多尔袞专权 1011
南北之争 1017
弹劾冯铨事件 1019
满汉双元政治 1021
指控亲王 1027
文人关系网的重建 1031
多尔袞的威福及其薨殁 1036
注释 1039
第十三章 顺治朝 1059
皇帝亲政 1061
吏治改革 1065
清洗都察院 1072
抑制贵族 1074
了结旧帐 1078
吴伟业复兴文学党社的努力 1081
皇帝与殉难者 1087
索贿者与吏治腐败 1091
考课与朋党 1093
任珍案 1098
仿效明初之制 1103
矫枉过正:朝服事件 1109
对陈名夏的最后审判 1115
注释 1119
第十四章 专制危机的一种解决形式 1161
南明海军的威胁 1162
治皇帝的南人臣僚 1166
清廷专制与满人至上 1171
汉军旗人的上层人士 1179
清廷晋用汉人的后果 1183
郑成功的进袭 1188
社会与政治的均平 1193
赋税制度的改革 1198
朝廷对缙绅特权的打击 1201
注释 1206
第十五章 从明至清的忠君思想 1251
最后的明朝忠臣 1252
公德与良知 1261
三藩之乱 1265
范承谟的殉难 1271
清朝的忠君思想 1277
注释 1287
附录 1317
壹、出仕两朝的大臣 1317
贰、一六四四年的「贰臣」 1330
参、地方政府中的旗人官员 1333
注释 1336
西文参考文献 1339
中日文参考文献 1385
译后记 1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