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药理学总论 3
第一章 绪言 3
第一节 药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和研究方法 3
第二节 药理学发展简史 4
第二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6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6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 6
二、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 7
第二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8
一、量反应的量效关系 8
二、质反应的量效关系 9
第三节 药物作用机制 11
一、非特异性与特异性作用 11
二、药物与受体 12
第三章 药物代谢动力学 15
第一节 药物的体内过程 15
一、跨膜转运 15
二、吸收 16
三、分布 16
四、代谢 17
五、排泄 18
第二节 药物的速率过程 19
一、药时曲线 19
二、房室模型 20
三、消除动力学 21
四、药代动力学参数及意义 21
第四章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25
第一节 药物因素 25
一、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 25
二、用药剂量 25
三、药物相互作用 26
第二节 机体因素 27
一、年龄 27
二、性别 27
三、遗传因素 28
四、疾病状态 28
五、心理因素-安慰剂效应 28
六、长期用药引起的机体反应性变化 29
第三节 合理用药原则 29
第二篇 外周神经系统药理 33
第五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概论 33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33
一、传出神经系统的主要递质 33
二、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 35
第二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及分类 37
一、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基本作用 37
二、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38
第六章 胆碱受体激动药 40
第一节 M、N胆碱受体激动药 40
第二节 M胆碱受体激动药 42
第七章 抗胆碱酯酶药和胆碱酯酶复活药 45
第一节 胆碱酯酶 45
第二节 抗胆碱酯酶药 46
一、易逆性抗AChE药 46
二、有机磷酸酯类难逆性抗AChE药 48
第八章 M胆碱受体阻断型抗胆碱药 51
第一节 阿托品和阿托品类生物碱 51
第二节 颠茄生物碱的合成、半合成代用品 53
一、合成扩瞳药 53
二、合成解痉药 54
三、选择性M受体阻断药 55
第九章 N胆碱受体阻断型抗胆碱药 56
第一节 神经节阻断药 56
第二节 骨骼肌松弛药 56
一、除极化型肌松药 56
二、非除极化型肌松药 57
第十章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9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59
第二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61
第三节 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64
第十一章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6
第一节 α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6
一、非选择性α受体阻断药 67
二、α1受体阻断药 68
三、α2受体阻断药 68
第二节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68
第三节 α、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70
第十二章 局部麻醉药 72
第三篇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 79
第十三章 镇静催眠抗焦虑药 79
一、苯二氮?类 79
二、巴比妥类 82
三、其他类镇静催眠药 83
第十四章 抗癫痫和抗惊厥药 85
第一节 抗癫痫药 85
第二节 抗惊厥药 90
第十五章 抗帕金森病药 92
一、拟多巴胺类药物 93
二、抗胆碱药 95
第十六章 抗精神失常药 97
第一节 抗精神病药 97
一、吩噻嗪类 97
二、硫杂蒽类 101
三、丁酰苯类 102
四、其他抗精神病药物 102
第二节 抗躁狂抑郁症药 103
一、抗躁狂症药 104
二、抗抑郁症药 104
三、抗焦虑药 107
第十七章 镇痛药 108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 108
二、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 114
三、其他类镇痛药 115
四、阿片受体拮抗剂 116
第十八章 解热镇痛抗炎药与抗痛风药 117
第一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的基本作用 117
一、炎症反应 117
二、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产物——前列腺素、血栓烷及白三烯 118
三、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原理 118
第二节 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 120
一、水杨酸类 120
二、苯胺类 122
三、吡唑酮类 123
四、吲哚基乙酸类 124
五、芳基丙酸类 125
六、其他有机酸类 125
七、烯醇类 125
第三节 选择性环氧酶-2抑制药物 126
第四节 解热镇痛药的复方配伍 126
【附】抗痛风药 127
第十九章 中枢兴奋药 130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130
第二节 呼吸中枢兴奋药 132
第三节 促大脑功能恢复药 133
第二十章 全身麻醉药 135
第一节 吸入麻醉药 135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137
第三节 复合麻醉 138
第四篇 心血管系统药理 143
第二十一章 钙通道阻滞药 143
第一节 钙通道及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 143
一、钙离子通道 143
二、钙通道阻滞药的分类 145
第二节 钙通道阻滞药的药理作用与应用 146
第三节 常用钙通道阻滞药 150
第二十二章 抗心律失常药 153
第一节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153
一、正常的心肌电生理 153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155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和分类 157
一、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 157
二、抗心律失常药的分类 158
第三节 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159
一、Ⅰ类——钠通道阻滞药 159
二、Ⅱ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163
三、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164
四、Ⅳ类——钙通道阻滞药 165
五、其他类 166
第二十三章 抗缺血性心肌病及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68
第一节 抗缺血性心肌病 168
一、硝酸酯类 168
二、β受体阻断药 170
三、钙通道阻滞药 170
四、其他抗心绞痛药物 171
第二节 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172
一、调血脂药 172
二、抗氧化药 175
三、多烯脂肪酸类 176
四、保护动脉内皮药 176
第二十四章 抗高血压药 178
第一节 概述 178
第二节 常用抗高血压药物 179
一、利尿药 179
二、交感神经抑制药 180
三、钙通道阻断药 183
四、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184
五、血管扩张药 188
六、抗高血压药的合理应用 189
第二十五章 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 192
第一节 概述 192
一、CHF时心肌的功能和结构变化 192
二、CHF时神经内分泌变化 193
三、CHF时心肌肾上腺素β受体信号转导的变化 194
四、治疗心衰药物的分类 194
第二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药 195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 195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阻断药 197
三、醛固酮受体拮抗药 197
第三节 利尿药 198
第四节 β受体阻断药 198
第五节 强心苷类 199
第六节 其他治疗CHF的血管扩张药 201
第七节 其他正性肌力作用药 202
一、多巴酚丁胺 202
二、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202
三、钙拮抗药 202
第五篇 内脏系统与血液系统药理 207
第二十六章 作用于呼吸系统的药物 207
第一节 平喘药 207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207
二、茶碱类 209
三、M胆碱受体阻断药 209
四、肾上腺皮质激素 210
五、肥大细胞膜稳定药 210
第二节 镇咳药 211
第三节 祛痰药 212
第二十七章 抗消化性溃疡药及消化功能调节药 214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214
一、碱性抗酸药 214
二、抑制胃酸分泌药 215
三、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药物 218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220
第二节 消化功能调节药 220
一、助消化药 220
二、止吐药与增强胃肠动力药 220
三、止泻药与吸附药 221
四、泻药 221
五、利胆药 222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225
第一节 抗凝血药 225
第二节 抗血小板药 228
第三节 纤维蛋白溶解药 229
第四节 促凝血药 230
第五节 抗贫血药 231
第六节 造血生长因子 233
第七节 血容量扩张剂 235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子宫平滑肌的药物 237
第一节 子宫兴奋药 237
第二节 子宫抑制药 240
第三十章 组胺及抗组胺药 241
第一节 组胺和组胺受体激动药 241
第二节 抗组胺药 242
一、H1受体阻断药 242
二、H2受体阻断药 243
三、H3受体阻断药 243
第三十一章 利尿药及脱水药 245
第一节 利尿药 245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 245
二、利尿药的分类 247
三、常用利尿药 249
四、利尿药的合理应用 254
第二节 脱水药 255
第六篇 内分泌系统药理 259
第三十二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 259
第一节 糖皮质激素 260
第二节 盐皮质激素 267
第三节 促皮质素及皮质激素抑制药 267
一、促皮质素 267
二、皮质激素抑制药 267
第三十三章 性激素类药与避孕药 269
第一节 性激素的分泌调节及作用机制 269
一、性激素分泌的调节方式 269
二、性激素的作用机制 269
第二节 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 270
一、雌激素类药 270
二、抗雌激素类药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药 271
第三节 孕激素类药及抗孕激素类药 272
一、孕激素类药 272
二、抗孕激素类药 273
第四节 雄激素类药和同化激素类药 274
一、雄激素类药 274
二、同化激素类药 275
第五节 避孕药 275
一、女用避孕药 275
二、男用避孕药 276
三、外用避孕药 277
第三十四章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278
第一节 甲状腺激素 278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 281
一、硫脲类 281
二、碘和碘化物 282
三、放射性碘 283
四、β受体阻断药 284
第三十五章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285
第一节 胰岛素 285
第二节 口服降血糖药 288
一、磺酰脲类 288
二、双胍类 289
三、胰岛素增敏药 290
四、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290
五、其他类 291
第七篇 化疗药物 295
第三十六章 抗菌药物概论 295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发展简史和基本概念 295
第二节 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297
第三节 细菌的耐药性 298
一、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298
二、耐药性的种类 299
三、耐药的机制 299
第四节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 300
一、病原菌的确定 301
二、根据适应证选药 301
三、抗菌药物的预防应用 301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302
第三十七章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304
第一节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概述 304
一、抗菌机制 304
二、耐药机制 305
第二节 青霉素类 305
一、天然青霉素 306
二、半合成青霉素 307
第三节 头孢菌素类 308
第四节 其他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 310
一、碳青霉烯类 310
二、头霉素类 310
三、单环β-内酰胺类 310
四、氧头孢烯类 311
五、β-内酰胺酶抑制药及其复方制剂 311
第三十八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万古霉素类 312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312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共性 312
二、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 313
第二节 林可霉素类 314
第三节 万古霉素类 315
第三十九章 氨基糖苷类及多黏菌素 317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317
一、抗菌作用与机制 317
二、耐药性 318
三、体内过程 318
四、临床应用 318
五、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319
六、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特点及应用 320
第二节 多黏菌素类 321
第四十章 四环素类及氯霉素 323
第一节 四环素类抗生素 323
一、四环素类抗生素概述 323
二、常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325
第二节 氯霉素 326
第四十一章 人工合成抗菌药 328
第一节 喹诺酮类药物 328
一、喹诺酮类药物概述 328
二、常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特点及应用 330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和甲氧苄啶 331
一、磺胺类药物的共同特点 331
二、常用磺胺类药物 333
三、磺胺增效剂 333
第三节 硝基呋喃类和硝基咪唑类 334
一、硝基呋喃类 334
二、硝基咪唑类 335
第四十二章 抗真菌药及抗病毒药 336
第一节 抗真菌药 336
一、抗生素类抗真菌药 336
二、唑类抗真菌药 337
三、丙烯胺类抗真菌药 338
四、嘧啶类抗真菌药 338
第二节 抗病毒药 338
一、概述 338
二、常用抗病毒药 338
第四十三章 抗结核病药及抗麻风病药 343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 343
一、一线抗结核病药 343
二、二线抗结核病药 346
三、抗结核病药的应用原则 347
第二节 抗麻风病药 347
第四十四章 抗寄生虫药物 349
第一节 抗疟药物 349
一、疟原虫的生活史和抗疟药的作用环节 349
二、主要用于控制症状的药物 351
三、用于疟疾复发和传播的抗疟药 354
四、用于病因预防的抗疟药 355
五、抗疟药的合理应用 356
第二节 抗阿米巴药物及抗滴虫药 357
一、抗阿米巴病药 357
二、抗滴虫病药 360
第三节 抗血吸虫病药与抗丝虫病药 360
一、抗血吸虫病药 360
二、抗丝虫病药 361
第四节 抗肠蠕虫药 363
第四十五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367
第一节 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作用与药物分类 367
一、抗恶性肿瘤药的药理作用机制 367
二、抗恶性肿瘤药物的基本分类 370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物 370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370
二、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 373
三、直接影响DNA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375
四、干扰转录过程和阻止RNA合成的药物 379
五、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 380
六、其他 382
第三节 抗恶性肿瘤药应用中的常见问题 382
一、耐药性 382
二、抗恶性肿瘤药的联合应用 383
三、抗恶性肿瘤药的毒性反应 383
第四十六章 影响免疫系统的药物 386
第一节 免疫抑制药 386
一、常用的免疫抑制药 386
二、免疫抑制药的临床应用 386
第二节 免疫增强药 390
一、免疫增强药分类 390
二、免疫增强药的临床应用 391
参考文献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