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艰难中的探索 2
电视台不就是演电影的吗? 2
六七十年代电视台的强项是纪录片 7
80年代之前《新闻联播》为什么迟迟不能成为主流媒体? 14
全国人民的期盼 21
国家彩电中心的建设为央视崛起奠定基础 31
第二章 历史性的转折 36
“央视要被电台接管了” 36
我被“发配”到联播组 39
当日新闻成为《新闻联播》的主体 46
田纪云:扶贫就应该这样干! 50
《新闻联播》中开设《观众论坛》和《观众信箱》 55
新闻直播的观念冲突 57
4万元投资,台长办公会研究了几个月没通过 67
“中山装事件”轰动全球 70
《早间新闻》为什么拖了六年才办成? 72
地方台一周一次的电话会 79
改革目标转向《午间新闻》 83
杨台长给我的书作序 88
第三章 央视差钱的日子 88
11届亚运会给央视带来的喜与忧 94
“王熙凤”与“刘姥姥”共渡难关 109
领导误解了央视 120
如何管理好用流动ENG采访的项目? 124
第四章 央视第四套节目的创办 132
马部长看望我们,擦出创办四套的第一道火花 132
《联合报》首次访问央视 136
CCTV4开播 142
借助有线电视四套迅速进入台湾家庭 147
四套成立新闻部 157
72小时的背后 160
第五章 《中国新闻》是思想解放的产物 180
四套新闻的创新 180
没有《新闻联播》改革的痛苦,就没有《中国新闻》 185
北美华人的呼吁 189
“谁说过披肩发不能播新闻?” 195
联产联心 198
华语新闻频道筹建始末 203
粤语新闻诞生记 209
抢出来的100集系列报道 215
《对外新闻的采访与编辑》成为央视培训教材 229
第六章 机制救活对台部 236
我又一次被“发配” 236
拿到“准生证”之后 246
“牛奶”和“面包”是怎样来的? 252
一个节目改了10遍 258
央视“牵出”李敖 267
多次专访许信良 271
广种薄收 278
民进党铁板一块吗? 283
大台风范 289
众人是圣人 294
《海峡两岸》成为央视十大优秀栏目之一 301
群星灿烂 303
第七章 闽南话节目创办的故事 310
央视首推闽南话节目 310
范宇文教授建议的启示 316
台湾媒体用闽南话播音吗? 321
央广林主任的播音受欢迎 325
亲眼所见 327
第八章 《海峡两岸》主持人的故事 332
三个主持人都没有通过 332
李峰的故事 335
柴璐的故事 339
李红的故事 344
第九章 台湾名嘴的故事 348
赵怡访央视提出合办连线栏目 348
赵少康点评一周时事受欢迎 351
尹乃菁脱颖而出 359
江岷钦以深厚文学功底征服观众 363
郑又平用事实说话 371
黎剑南善用顺口溜 377
第十章 海峡两岸知识大赛 380
为两岸青年搭建交流平台 380
和谁合作? 386
十八所高校参加首届大赛 392
规模最大的一届 396
大赛首次移师台湾 405
第十一章 难忘的经历 412
飞机撞在高压线上 412
《万里长江第一坝》 416
第一次受到部长嘉奖 423
《远征南极》 432
我建议发起的“全国十佳少先队员”评选 435
世界上每年“长出”4万亩土地的地方 441
第十二章 投身新媒体 450
杨台邀请我参加新媒体 450
走进民营企业 455
筹办华人资讯频道 461
CCTV4入岛 466
和央企合作加快发展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