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本”的语言学解读 1
一、藏学界对“本”认识的回顾 2
二、“bon”一词的演变与种类 6
三、“bon”一词的本义 9
四、“bon”一词的历史下限 10
第二节 本教历史概述 14
一、本教形成的空间环境 14
二、本教的起源与发展 19
第三节 本教研究综述 30
一、本教研究的历史分期 30
二、国内本教研究综述 38
三、国外本教研究综述 51
第二章 本教在岷江上游的传播 55
第一节 岷江上游的地理范围与族群变迁 55
一、岷江上游的地理范围 55
二、岷江上游的族群变迁 59
第二节 岷江上游本教的种类及其传播 75
一、斯巴本在岷江上游的传播 75
二、雍仲本在岷江上游的传播 84
第三章 岷江上游本教寺院史 101
第一节 北部本教寺院(德巴) 101
一、德巴札仓 104
二、郎依札仓 110
三、雄族札仓 118
四、仁鹏札仓 122
五、川主寺 126
六、札雍仲寺 130
第二节 南部本教寺院(曼巴) 131
一、雪宝鼎寺 131
二、桑宙寺 135
三、僧林寺 137
四、卡亚寺 145
五、纳洛寺 148
六、小姓帕莫寺与镇坪呷竹寺 152
七、汶川瓦寺土司辖区本教寺庙 154
第四章 岷江上游历代本教著名高僧 159
第一节 安多三圣人 159
一、佐帕 160
二、铎帕 163
三、雄帕 164
第二节 达瓦坚赞 171
一、生平 171
二、《达瓦坚赞传》 172
第三节 丹增罗珠 174
一、生平 174
二、代表作品 176
第四节 格桑达尔基 177
一、生平 177
二、代表作品 181
第五章 岷江上游本教寺院的教育与管理 183
第一节 教育教学 183
一、教育制度 183
二、课程内容 190
第二节 组织管理 194
一、组织系统 194
二、制度条例 197
第六章 岷江上游本教器物 203
第一节 造像 203
一、壁画:十三生神与福禄组神 205
二、雕塑:辛饶纳巴杰瓦神系 211
三、本教神明的特点 218
第二节 文本 228
一、《本教大藏经》的历史回顾 228
二、《本教大藏经》的现状与思考 247
第七章 信众的环境及其宗教活动 251
第一节 信众的环境分析 251
一、信众分布情况 251
二、信众所处的语言与宗教环境 253
第二节 信众的宗教活动及其特点 262
一、一般活动 262
二、特色活动 265
第八章 岷江上游的本教与道教 285
第一节 本教与道教关系研究回顾 285
一、藏文化视野下本教与道教关系研究 285
二、汉文化视野下本教与道教关系研究 301
第二节 本教与道教的人物 304
一、“hor-ti”与黄帝 305
二、“legs-tang-rmang-bo”与老子 309
三、“kong-tse-vphrul-rgyal”与仓颉 317
四、“zing-ba-mtu-chen”与任文公 322
第三节 本教与道教的经典 325
一、《三界调和真经》(stong-sum-vkhrug-sdum) 325
二、《纳萨侬杰》(gnam-sa-snang-brgyd) 328
三、《嘉纳噶杜》(rgya-nag-kag-zlog) 332
第四节 本教与道教的思想关系 336
一、木给(dmu-skas)与建木 336
二、“卵生说”与“阴阳五行说” 342
第五节 本教与道教产生联系的原因分析 352
一、教派情结 352
二、文化渊源 354
第九章 岷江上游的本教与释比文化 365
第一节 本教与释比文化关系研究回顾 365
一、藏文化视野下的本教与释比文化关系研究 365
二、汉文化视野下的本教与释比文化关系研究 368
第二节 斯巴本与释比文化之比较 372
一、神职人员的称谓与器物 372
二、神灵与经典 380
第十章 岷江上游的本教与佛教 387
第一节 本教与佛教关系研究回顾 388
一、本教与钵第教、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 388
二、本教与钵第教关系研究回顾 392
第二节 本教与钵第教实体构成要素的特点 403
一、组织的特点 403
二、礼仪的特点 406
三、意识的特点 408
四、器物的特点 412
第十一章 岷江上游本教特点的深层成因 416
第一节 岷江上游本教的特点 416
一、政治组织素质与信仰素质 416
二、理论素质与文明素质 419
第二节 岷江上游本教特点的深层成因 424
一、信众因素 424
二、自然地理因素 428
三、历史文化因素 430
参考文献 434
后记 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