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纲要》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朱勇辉,安万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03503521
  • 页数:326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思想武器 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 1

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时代的需要 1

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思想文化发展的结品 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8

一、马克思主义是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 8

二、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 9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 15

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发展中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15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新课题 19

三、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2

四、马克思主义是工会干部的必修课 24

第一篇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0

第一章 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和实事求是的方法 30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1

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31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2

三、时同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4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意识观 36

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36

二、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37

三、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 39

四、努力探索工会工作的客观规律,积极主动做好工会工作 40

第三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统一观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42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2

二、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44

三、坚持从我国工人阶级和工会现状出发,做好工会工作 47

第二章 唯物的辩证法观点和科学地观察问题的方法 50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和系统观 50

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50

二、事物作为系统而存在 52

三、运用系统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 53

第二节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55

一、事物作为过程而存在 55

二、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 56

三、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5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61

一、矛盾及其属性 61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4

三、矛盾问题的精髓 68

四、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克服形而上学片面性 70

第三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点与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方法 74

第一节 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5

一、实践与主体和客体 75

二、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76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79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和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81

五、在实践基础上认识的辩证发展 83

第二节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86

一、真理的客观性 86

二、真理的辩证性 87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90

第三节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 92

一、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2

二、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基础环节 93

三、提高主体认识能九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重要条件 95

四、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提高职工队伍的两个素质 96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点和历史地观察问题的方法 98

第一节 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基本矛盾观点 99

一、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99

二、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101

三、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104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 107

一、阶级的产生及其实质 107

二、阶级斗争的历史作用 109

三、阶级的消灭及其途径 111

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113

第三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114

一、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115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6

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118

四、努力实现工会组织的群众化 121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论 126

第五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及其本质 126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26

一、简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 127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实质 129

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 130

第二节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是雇佣劳动制度 131

一、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前提 131

二、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阶级对立的根源 139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147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48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148

二、资产阶级民主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151

三、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般特征 153

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演变 154

第六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现代形态 156

第一节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156

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必然性 156

二、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 158

三、垄断的实质 161

第二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62

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162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64

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166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历史过渡性 167

第三节 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69

一、资本主义垄断形式的新发展 169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剥削制度的新形式 173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两种状态 177

第七章 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 18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积累和再生产过程的矛盾 181

一、资本主义积累的对抗性质 181

二、资本主义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的矛盾 185

第二节 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 193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93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195

三、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新特点 196

第三节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没有改变它固有的矛盾 198

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没有改变工人阶级雇佣劳动者的地位 198

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201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某种联合与妥协没有改变它们的激烈斗争 203

四、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发展决定它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204

第三篇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论 210

第八章 无产阶级革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由之路 210

第一节 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行动纲领 210

一、科学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的战斗旗帜 210

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论的主要内容 214

第二节 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前提 216

一、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阶级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 216

二、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 217

三、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没有爆发革命 220

第三节 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 223

一、旧中国的社会性质 223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历史重任 225

三、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226

第九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制度 229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229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229

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意义 232

三、党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的基本路线 23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 235

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 235

二、社会主义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39

三、个人消费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 24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246

一、经济制度优越性的标准 246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249

三、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253

第十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 256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 256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56

二、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和特点 261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构 263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64

一、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阶级状况 264

二、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点 267

三、任重道远的伟大的中国工人阶级 268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 272

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及其意义 272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规律 275

三、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78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中国的改革和开放 282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体制改革 282

一、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改革 282

二、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 288

三、两种根本对立的改革观 290

第二节 社会主义中国的对外开放 294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时期 294

二、对外开放的必然性 295

三、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 298

第十二章 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 302

第一节 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作用 302

一、工人阶级政党的性质 302

二、工人阶级政党的领导作用 306

第二节 工人阶级执政党的建设 308

一、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性 308

二、执政党建设的主要内容 311

第三节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 315

一、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15

二、坚持和加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作用 318

结束语: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21

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高理想的社会 321

二、工人阶级要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