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基本原理 第4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晓明,李洪欣,陈珊珊著
  • 出 版 社:北京:法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1851437
  • 页数:662 页
图书介绍:本书由一些思想活跃、努力探索、敢于直言、勇于创新的中青年学者撰写,是一部颇具特点的学术教材。主要表现在:(1)学科体系的新颖性。该书一改单一解释刑法学的传统体系,坚持理论刑法学与解释刑法学并重,吸收了近些年刑法学最新研究成果,尤其增加了刑法学基本原理、新的司法解释、司法考试案例等新的实用内容。(2)理论上的完备性。突出确立了“罪责关系”的刑法学主线,在犯罪成立理论上采用的是“新三要件说”。(3)内容上的实用性。在罪刑适用的内容上,加大和完善了罪名认定的力度,并将目前的有效法律解释全部吸收到书稿中,在构建罪刑适用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尤其突出了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刑法学导言 1

一、什么是刑法学 1

二、刑法学的基本原理 7

三、刑法学的学科体系 14

四、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30

第一编 刑法绪论 39

第一章 刑法概述 39

第一节 刑法的定义及特征 39

一、刑法的定义 39

二、刑法的特征 43

第二节 刑法的本质与功能 44

一、刑法的本质 45

二、刑法的功能 46

第三节 刑法的目的与任务 47

一、刑法的目的 47

二、刑法的任务 48

第四节 刑法的渊源和类型 50

一、刑法的渊源 50

二、刑法的类型 52

第二章 刑法的制定与规范 54

第一节 刑法的制定及其程序 55

一、刑法制定的根据 55

二、刑法制定的程序 57

第二节 刑法的规范及其内容 59

一、规范与法律规范 59

二、刑法规范及其类型 70

三、刑法规范及其内容 72

第三节 刑法的修改及其完善 89

一、对1979年刑法的评价 89

二、我国刑法的修订过程 91

三、刑法总则部分的主要修改 92

四、刑法分则部分的主要修改 93

第三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 96

第一节 罪刑法定原则 96

一、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渊源 97

二、罪刑法定原则的理论基础 100

三、罪刑法定原则的真正价值 102

四、罪刑法定原则理论上的主要分歧 108

五、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与体现 116

六、罪刑法定原则的内容及其拓展 117

七、罪刑法定原则与类推制度 122

第二节 罪刑相适应原则 123

一、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思想渊源 123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理论基础 125

三、我国罪刑相适应原则的确立及其体现 130

四、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内容及其拓展 132

五、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 134

第三节 适用刑法平等原则 136

一、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思想渊源与发展 137

二、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立法化及其内容 138

三、我国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确立及其体现 140

四、适用刑法平等原则的实现 143

第四章 刑法的体系与解释 146

第一节 刑法的形式体系 147

一、刑法的组成体系 147

二、刑法的结构体系 148

第二节 刑法的本质体系 151

一、刑法典的本质体系 152

二、刑法学的理论体系 153

第三节 刑法解释及其原则 154

一、刑法解释概说 154

二、刑法解释的理论与基本原则 161

第四节 刑法解释的方法及其效果 166

一、刑法解释的方法 166

二、刑法解释的效果 171

第五节 刑法解释的具体类型 172

一、刑法中的立法解释 172

二、刑法中的司法解释 176

三、刑法中的学理解释 181

第五章 刑法的效力 184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 185

一、刑法空间效力概述 185

二、我国刑法对空间效力的规定 186

三、对外国刑事判决的消极承认和外交豁免 201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 202

一、我国刑法生效和效力终止的时间 203

二、刑法溯及力 204

三、刑法时间效力若干问题的具体法律适用 206

第二编 犯罪成立及其认定 219

第六章 犯罪概述 219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219

一、犯罪的一般定义 219

二、犯罪的基本特征 222

三、我国刑法规定的犯罪定义分析 231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 237

一、法益及其功能 238

二、社会危害与法益侵害 244

三、刑法法益及其确认 248

第三节 犯罪的分类 252

一、犯罪的理论分类 252

二、犯罪的法定分类 254

第四节 犯罪的标准 255

一、以犯罪成立条件为基本标准 256

二、以刑法规范的规定为修正标准 257

三、以立法与司法解释为补充标准 258

第七章 犯罪成立 259

第一节 犯罪成立理论的梳理 260

一、犯罪构成的由来 260

二、德日犯罪成立理论 263

三、英美犯罪成立理论 265

四、苏中犯罪构成理论 267

第二节 犯罪成立理论分析 270

一、犯罪客体与刑法法益 271

二、犯罪构成与刑法法益 272

三、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要素 276

四、犯罪构成要件与犯罪构成要件寓居的方面 277

五、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 279

六、犯罪构成与犯罪形态 281

七、犯罪构成与犯罪成立 282

第三节 犯罪成立要件的重构 283

一、犯罪成立要件的界定 284

二、犯罪成立要件的分类 285

三、犯罪概念与犯罪成立的关系 293

第八章 犯罪客观要件 295

第一节 犯罪客观要件概述 295

一、犯罪客观要件的定义和特征 295

二、犯罪客观要件的内容 297

第二节 侵害行为 298

一、侵害行为的定义和特征 298

二、侵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300

第三节 行为对象 304

一、行为对象的定义和特征 304

二、研究行为对象的意义 305

三、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305

第四节 侵害结果 306

一、大陆法系国家刑法中的侵害结果 306

二、我国刑法中的侵害结果 309

三、作为罪过认定根据的侵害结果 315

四、侵害结果与侵害行为的同一性问题 316

五、研究侵害结果的意义 318

第五节 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319

一、刑法上因果关系的定义及其特征 319

二、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 320

三、不作为犯罪中的因果关系 321

第六节 行为身份 321

一、行为身份的定义及特征 322

二、行为身份的分类 323

三、特殊身份与定罪量刑 323

第七节 行为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324

一、时间、地点和方法对定罪的影响 324

二、时间、地点和方法对量刑的影响 325

第九章 犯罪主观要件 326

第一节 犯罪主观要件概述 326

一、犯罪主观要件的定义和特征 326

二、犯罪主观要件的内容 328

第二节 犯罪主体 330

一、犯罪主体的定义和特征 331

二、犯罪主体的类型 333

三、研究犯罪主体的意义 336

第三节 刑事责任能力 337

一、刑事责任能力的定义和特征 337

二、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 338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339

四、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因素 340

第四节 犯罪的故意和过失 345

一、犯罪故意 345

二、犯罪过失 350

三、犯罪目的与犯罪动机 355

第五节 违法性认识与期待可能性 357

一、违法性认识 357

二、期待可能性 361

第六节 认识错误 363

一、认识错误概说 363

二、事实认识错误 364

三、法律认识错误 366

第七节 意外事件 367

一、意外事件的概念 367

二、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过失的异同 368

第十章 犯罪量度要件 369

第一节 犯罪量度要件概述 369

一、犯罪量度要件的定义和特征 369

二、具备犯罪量度要件的根据 372

三、犯罪量度要件的本质 376

四、犯罪量度要件的评价内容 377

第二节 犯罪情节 378

第三节 正当防卫 380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380

二、特殊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388

第四节 紧急避险 390

一、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390

二、正当防卫与紧急避险的区别 400

三、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401

第五节 其他排除犯罪性事由 401

一、依法的职务行为 402

二、正当业务行为 402

三、被害人承诺的行为 403

四、推定承诺的行为 403

五、自救行为 404

六、符合社会常规的其他排除犯罪性行为 404

第十一章 犯罪形态(1):未完成形态 405

第一节 犯罪形态概述 405

一、犯罪过程与犯罪阶段 406

二、犯罪完成形态的类型 407

三、未完成形态的范围 413

四、未完成形态与修正的犯罪构成理论 417

第二节 犯罪预备 420

一、犯罪预备的定义 420

二、犯罪预备的特征 422

三、犯罪预备的类型 423

四、预备犯的刑事责任 425

第三节 犯罪未遂 427

一、犯罪未遂的定义 427

二、犯罪未遂的处罚根据 428

三、犯罪未遂的特征 430

四、犯罪未遂的类型 436

五、未遂犯的刑事责任 439

第四节 犯罪中止 440

一、犯罪中止的概念和特征 440

二、犯罪中止的类型 446

三、中止犯的刑事责任 447

第十二章 犯罪形态(2):共同犯罪 449

第一节 共同犯罪概述 450

一、共同犯罪的认定理论 450

二、共同犯罪的具体要件 452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中的共同犯罪理论 456

一、单一正犯体系与二元犯罪参与体系 456

二、二元犯罪参与体系下对“正犯”的理解 457

第三节 正犯 463

一、间接正犯 463

二、共同正犯 468

第四节 共犯 472

一、共犯的处罚根据与属性之争 473

二、教唆犯的概念与成立要件 475

三、帮助犯的概念与成立要件 477

第五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 478

一、必要的共同犯罪与任意的共同犯罪 479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480

三、简单的共同犯罪与复杂的共同犯罪 481

四、一般的共同犯罪与有组织的共同犯罪 482

第六节 我国刑法中的主犯、从犯、胁从犯及教唆犯 484

一、主犯 485

二、从犯 486

三、胁从犯 487

四、教唆犯 488

第七节 共同犯罪认定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491

一、共同犯罪中的未完成形态 491

二、特别的片面共犯 493

三、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的问题 494

四、共同犯罪中的身份 495

第十三章 犯罪形态(3):单复数罪 498

第一节 一罪与数罪概述 498

一、罪数的概念和意义 499

二、区分罪数的标准 499

三、罪数的分类 501

第二节 实质的一罪 504

一、继续犯 504

二、想象竞合犯 507

三、结果加重犯 509

第三节 法定的一罪 511

一、结合犯 511

二、集合犯 512

三、转化犯 514

第四节 处断的一罪 517

一、连续犯 517

二、吸收犯 519

三、牵连犯 520

第五节 法条竞合 522

一、法条竞合的概念和内容 523

二、法条竞合的法律适用原则 524

第三编 刑事责任及其实现 529

第十四章 刑事责任概述 529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概念 529

一、刑事责任定义的梳理 530

二、刑事责任的定义及其理由 531

三、刑事责任的基本特征 534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历史沿革及其目的 536

一、刑事责任的历史沿革 537

二、刑事责任的目的 551

三、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关系 554

第三节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及其实现方式 555

一、刑事责任与刑罚的关系 555

二、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 558

第四节 刑事责任实现的阶段 560

一、刑事责任的产生 561

二、刑事责任的确认 562

三、刑事责任的实现 564

第十五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1 ):刑罚 566

第一节 刑罚概述 566

一、刑罚 566

二、刑罚权 569

三、刑罚功能 570

第二节 刑罚体系 572

一、刑罚体系的定义 572

二、我国的刑罚体系 574

第三节 主刑 577

一、主刑的概念 577

二、管制 577

三、拘役 580

四、有期徒刑 582

五、无期徒刑 584

六、死刑 586

第四节 附加刑 588

一、附加刑的概念 588

二、罚金 588

三、剥夺政治权利 591

四、没收财产 593

五、驱逐出境 595

六、剥夺军衔、勋章、奖章和荣誉称号 596

第十六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2):非刑罚处罚 598

第一节 非刑罚处罚概述 598

一、非刑罚处罚的概念 599

二、适用非刑罚处罚的条件 600

第二节 非刑罚处罚方法的具体内容 601

一、训诫 601

二、责令具结悔过 602

三、责令赔礼道歉 602

四、责令赔偿损失 603

五、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 604

第十七章 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3):有罪宣告 605

第一节 有罪宣告概述 605

一、有罪宣告的概念 606

二、有罪宣告的属性 607

三、有罪宣告的意义 608

第二节 有罪宣告的适用 608

一、有罪宣告的条件 608

二、有罪宣告的机关 609

三、有罪宣告的后果 609

第十八章 刑事责任的裁量 611

第一节 刑事责任裁量情节 611

一、刑事责任裁量情节的概念 611

二、法定情节 613

三、酌定情节 617

四、累犯情节 619

五、自首情节 620

六、立功情节 623

第二节 刑事责任裁量制度 625

一、从重、从轻、减轻与免除处罚制度 625

二、数罪并罚制度 627

三、缓刑制度 633

第十九章 刑事责任的实现 639

第一节 主刑、附加刑的执行 640

一、主刑的执行 640

二、附加刑的执行 642

第二节 刑罚的变更执行 644

一、缓刑 644

二、减刑 646

三、假释 649

第二十章 刑事责任的消灭 653

第一节 刑事责任消灭概述 653

一、刑事责任消灭的概念和特征 653

二、刑事责任消灭的事由 654

第二节 时效 655

一、时效的种类 655

二、追诉时效的期限 656

三、追诉期限的计算 656

第三节 赦免 658

一、大赦 658

二、特赦 658

后记 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