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薛晋文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6036287
  • 页数:258 页
图书介绍:本书是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薛晋文教授,于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期的博士论文,在作者的研究之中,对乡村的内涵与农村剧的定义进行了界定,这也是电视学术中首次对这一概念详尽的进行阐述。与此同时,作者先后对农村剧的发展和研究现状,文化乡村嬗变中的主要特征,农村剧与乡村的关系,农村剧创作的艺术成就、贡献和审美问题,进行了梳理。

引言 1

第一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前世今生 1

第一节 乡村内涵及农村剧的界定 2

一、乡村的内涵是什么 2

二、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界定 8

第二节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简史 11

一、初创期(1958年到1980年代初)的代表作及创作特征 12

二、发展期(1984年到1987年)的代表作及创作特征 13

三、深化期(1988年到1990年代初)的代表作及创作特征 15

四、转型期(90年代中期到末期)的代表作及创作特征 17

五、全面确立期(2000年至今)的代表作及创作特征 19

第三节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研究现状 22

一、偏重热播个案的文本分析研究 23

二、综合性的研究不够系统和深入 24

三、农村剧创作现象的研究比较散乱 28

四、农村剧的叙事研究比较浮泛 29

第二章 中国文化乡村的嬗变 31

第一节 往昔乡村的文化特征:农耕文化主导 32

一、“文化”与“农耕文化”辨析 33

二、农耕文化的特征及其投影 34

第二节 现实乡村的文化特征:实利文化主导 41

一、开拓进取、离土创业、自主选择与永不满足 44

二、土地意识与土地情怀在疏离的悲壮中透着必然 45

三、物质契约取代了以血缘为准绳的精神契约 48

第三节 未来乡村的文化特征:多元文化和谐共振 51

一、农耕文化对实利文化的弥补与匡正 53

二、实利文化对农耕文化的提升与激活 56

三、多元文化之间的和谐共振 58

第三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与乡村的关系 61

第一节 寄寓与表征:创作者心灵与农民文化 63

一、文化乡愁的寄寓与精神乡村的凝视 64

二、文化乡愁的诗意与精神乡村的消费 70

第二节 确证与询唤:意识形态与农民文化 75

一、意识形态确证与规约下的农村剧 76

二、意识形态询唤下的农村剧创作 80

第三节 镜像与观照:农民自身与农村剧的关系 84

一、映照和镌刻着农民主体镜像的农村剧 85

二、作为农民代言与自我观照的农村剧 89

第四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成就(一) 93

第一节 为农民塑像 94

一、二楞妈和徐大地代表的“忠良”类型 95

二、七娘和程大娘代表的民族精神“代言”类型 99

三、鲍真和鞠双元代表的“新人”类型 102

四、铜锁和“三军司令”代表的“落后”类型 105

第二节 为乡土铸魂 107

一、深入反映农民的现实困境与精神欲求 108

二、深情书写农民与土地之间的复杂关系 113

第五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成就(二) 121

第一节 为时代存真 122

一、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土地改革 122

二、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4

三、新世纪土地的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 132

第二节 为国家分忧 134

一、弥合二元结构的裂隙 135

二、反思农村发展的危机 138

三、正视基层组织的问题 143

第六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类型化的创作误区 147

第一节 物欲与精神的失衡 149

一、物欲的追慕挤兑精神的探寻 149

二、农民主体与艺术的担当性弱化 154

第二节 类型与个性的抵牾 157

一、人物的类型化倾向 158

二、叙事的类型化趋势 163

第三节 想象与真实的混淆 169

一、都市想象改装乡村生活 169

二、都市想象拔高乡村生活 174

第七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审美问题 179

第一节 现实深广度的缺失 180

一、再现农村现实生存的深广度不足 181

二、反映农村文化精神的深广度不够 185

第二节 人物主体性的匮乏 189

一、观念形态的依附影响主体性的自主 190

二、个体诉求的受阻影响主体性的自由 193

三、“物”的崇拜加剧主体性的异化 195

第三节 伪喜剧泛滥与悲剧退隐 198

一、伪喜剧的泛滥 199

二、悲剧的退隐 204

第八章 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超越方向 209

第一节 史诗性路径 211

一、主题与人物的凸显 212

二、风格与韵味的提升 217

第二节 地域性与风物性的突围 222

一、地域性的突围 223

二、风物性的超越 230

第三节 雅俗的和谐共振 233

一、雅不蔑俗和俗不伤雅 235

二、雅俗的和谐共振 239

结语 243

参考文献 247

一、主要参考著作 248

二、主要参考论文 250

三、其他参考资料 254

后记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