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藏传佛教》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尧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华书局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101092325
  • 页数:286 页
图书介绍:西藏文化之所以让许多人感到神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藏传佛教的存在。许多去过西藏、对西藏有一定感性认识的人,却未必真正走近过藏传佛教。本书稿对藏传佛教的起源、发展的历史脉络,各个教派及其特点,它的活佛转世、修行次第和读经制度等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

前言 1

第一讲 全民信仰宗教 1

一、藏传佛教与汉藏关系 1

中国人的佛缘:佛教的三大分支 2

藏传佛教不叫“喇嘛教”,汉传佛教不叫“和尚教” 3

“佛教占领舞台,上演苯教节目” 4

汉人的功利主义信仰 5

藏胞的虔诚:用额头磨亮一圈墙 5

天下没有纯粹的汉族 7

俄语中为何称中国为“契丹”(kidai) 9

满蒙藏联盟:“满洲”和“文殊菩萨”是同一个词 9

五世达赖进京 10

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前弘期佛教) 12

七十三岁松赞干布迎娶十八岁文成公主 16

观音菩萨本是男的 18

《吐蕃僧诤记》:两个流派的大辩论 20

佛教得到吐蕃王室的支持 20

建立了第一座寺庙桑耶寺 21

“七觉士”出家 23

三大译场和三大译师 24

世界上第一部梵藏双语词典 24

马球的发明者是藏民 25

藏传佛教三杰:“堪洛曲松” 29

三、佛教与苯教的冲突及灭佛运动 31

佛教与苯教的冲突 31

藏王世系 32

藏王名字的含义 33

松赞干布的“赞”原来是一种惹不起的精灵 34

心爱的姑娘为何被比喻成“木头碗” 36

藏民绝不随地吐痰,怕招惹小精灵“帖布让” 37

“亚洲最重要的一块碑” 38

佛教和苯教的挫折 41

四、佛教的再复兴(后弘期佛教) 42

藏区分裂成两大派 42

思想界漠然无主 44

智光:为了寻求佛法,连王都不做了 45

“象雄”在哪里 46

阿底峡入藏 47

大译师仁钦桑波 49

菩提就是一盏灯:讲戒律的《菩提道灯论》 51

阿底峡的塑像:名字叫“像我” 52

西藏有很多梵文写本 52

第二讲 藏传佛教各教派 55

一、噶当派:强调戒律 55

“第二佛陀”阿底峡 55

“用鼻血画的佛像” 58

二、萨迦派:带来重大转折,建立了和朝廷的新关系 58

萨迦人的佛教因缘 59

萨迦派“宝王” 59

卓弥大译师和“道果教授” 60

“父亲是大师,儿子也是大师” 60

萨迦五祖 62

蒙藏合作 65

萨迦人干的三件大事 69

大灵岩寺的汉藏文碑 70

元朝萨迦人在北京的居住地 70

藏区无密宗,所有宗派都修密 71

为什么先要介绍萨迦派 72

三、宁玛派:家庭传教,指导一个人的死亡 73

莲花生大师的贡献:增加了护法神系列 73

早期的苯教 74

《西藏的神灵和鬼怪》 76

宁玛派独传:指导一个人的死亡 77

宁玛派的寺庙和“大圆满教法” 78

宁玛派的几位活佛 80

四、噶举派:重视口头传承,修炼“大手印” 81

第一代祖师玛尔巴 82

第二代祖师米拉日巴 82

藏族的骰子——“枭” 84

“听见就高兴” 86

米拉家的重大变故 86

为什么米拉日巴的母亲丧失了继承权 88

母亲让米拉日巴学密咒 89

米拉日巴复仇 90

米拉日巴学习佛法 91

塔波拉杰建立噶举派 92

“大宝法王”得银协巴 93

第十七辈噶玛巴 94

乾隆帝为何停止夏玛尔巴的转世 95

修炼“大手印” 97

“四大八小”支派 97

五、格鲁派:戒律严格,人数最多,影响最深,规模最大 98

宗喀巴大师 98

“不学成,一步也不向东走” 100

宗喀巴的团队 101

学习藏文后能更好地理解佛经 102

宗喀巴认为要显密兼修 103

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 105

赵朴初和《佛教常识答问》 106

1409年第一次传召大法会 106

“大慈法王”释迦也失 107

宗喀巴著作的汉文译本 109

关于宗喀巴的重要文字 110

达赖喇嘛的称号是如何来的 111

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是如何来的 112

六世班禅圆寂 113

格鲁派六大寺 114

第三讲 活佛转世制度 115

一、活佛转世 115

活佛的意思是“大宝贝” 115

汉族有活佛吗 116

民族的和宗教的传统 117

二、“再回来”——活佛转世制度的兴起与盛行 118

噶举派确立了活佛转世制度 119

不是死亡,而是假期满了 121

噶举派的帽子:黑帽和红帽 122

两位噶玛巴 123

三、名人效应——活佛转世的制度化 124

为什么是格鲁派加以制度化 125

如何指认转世活佛 125

四、互为师徒——达赖、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的形成 126

达赖、班禅互为师徒 127

活佛转世制度的功用 128

五、王权高于教权——历代中央政府对活佛转世的支持 129

乾隆帝学习藏文 129

乾隆帝对藏传佛教的两种态度 131

金瓶掣签制度 134

寻访十世班禅的转世灵童 135

七岁和七十岁的对话 136

附表:达赖喇嘛世系表 139

班禅额尔德尼世系表 140

第四讲 经院教育与严格的学阶制度 141

一、寺庙即学校:经院教育 141

内地的文官选拔制度 141

藏区独特的教学制度——佛教经院教育 143

经院教育的教学体系:扎仓—康村—米村 144

二、政教合一:经院教育建立的基础 145

地方官僧俗并用 146

封建农奴制 147

兄弟共妻制 148

摆脱贫困的唯一机会:进庙 149

寺庙里也有离经叛道的人 150

三、进庙学习:经院教育的教学方式 151

藏传佛教的最高学位:格西 151

培训年轻活佛和高级僧侣的学校 152

各地都有佛学院 152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堪布 154

立宗辩论 154

四、共同的教材:经院教育的教学内容 155

第一部教材讲唯识 155

第二部教材讲因明 156

第三部教材讲“中庸之道” 157

第四部教材讲戒律 158

第五部教材讲宇宙观 160

五、四级考试:经院教育的学位设置 160

四级学位 160

僧人的最高愿望 162

第五讲 藏文《大藏经》 164

一、多语种、多译本:佛经的翻译 164

“你们用自己的语言来宣传佛教” 164

多语种佛经 165

二、二分法:藏文《大藏经》 167

汉文《大藏经》与藏文《大藏经》的区别 167

经、律、论皆通的就是三藏法师 168

三、伟大的创举:藏文的创造与佛经的藏译 170

吞弥桑布扎创造了藏文 170

佛教的辩论 172

译经目录 173

四、和玄奘一样了不起:大翻译家管法成 173

《解深密经疏》的殊胜因缘 174

五、藏文《大藏经》的版本 175

藏文《大藏经》的第一个刻本 176

现在用得比较多的“方册本” 177

第六讲 藏传佛教的名寺、佛教大师及其名作介绍 179

一、藏传佛教寺院里的宗教人员 179

藏区的早期寺庙没有出家人 181

诵经的领诵者:翁则 181

藏传佛教里男女不平等 183

二、寺庙的发展经过及著名寺庙 184

前弘期的寺庙:桑耶寺、昌珠寺、扎塘寺、大昭寺、小昭寺 184

拉萨之名与山羊有关 188

后弘期前期的寺庙:托林寺、杰拉康 189

后弘期中期的寺庙:萨迦寺、楚布寺、八蚌寺、止贡寺、彭措林寺、更庆寺、白居寺 190

三、寺庙的功能 196

宣传佛教教义 196

传授佛教知识:大五明和小五明 196

解决地方性事务 202

本地的医疗中心 205

地方性的物资交流和经济贸易中心 205

雪顿节:酸奶节 207

四、佛学大师及其名作介绍 207

敦煌文献中的吐蕃历史文书 208

伯希和带往巴黎的藏文写卷 210

米拉日巴与《道歌集》:以自然入诗 212

歌颂瑜伽的诗歌 214

萨迦班智达与《萨迦格言》:以道德入诗 216

宗喀巴:以宗教的境界入诗 219

宗喀巴歌颂空行母 222

仓央嘉措:多产的诗人 224

第七讲 藏传佛教的东传运动 228

一、藏传佛教向东传播 228

蒙古人也传播藏传佛教 230

一路向东,与中华主流文化融合 231

二、九宫八卦护身符与马球:汉藏文化的双向交流 234

三、宋以后藏传佛教东传的加速发展 235

西夏人成为藏传佛教东传的中介 235

元朝的宣政院在哪儿 236

大黑天神 237

南宋末代皇帝向忽必烈投降,最终出家 239

明朝对西藏从未用兵:藏传佛教更为活跃 241

清代修建的藏传佛教寺庙 241

第八讲 藏传佛教的社会化 247

一、争取王室和贵族的支持:吐蕃时期佛教的本土化 247

桑耶寺最著名的一块碑 248

通过各种渠道传播佛教 249

出家人担任宰相 249

二、译经和佛教的社会化 252

翻译的程序和经验 253

工具书中的赞普诏书 254

三、佛苯之争与顿渐之争 255

佛苯之争 255

顿渐之争 255

藏医藏药取得了很大进展 256

上路弘法和下路弘法会合 257

四、藏传佛教艺术的社会化 258

喇嘛嘛呢 258

唐卡 258

擦擦 259

藏戏 260

五、庄园制的产生与选官制度 260

敦煌文献中常见的“突”是什么 262

寺院教育的缺点在哪里 264

愤世嫉俗的更敦群培 266

第九讲 封建农奴制下政教合一与藏传佛教 269

一、“政教合一”制度的源起 269

藏传佛教中的关公 271

“反上之变” 273

二、庄园制度下的生产关系 274

农奴主和农奴 275

“家生子儿” 275

三、元以后政教合一制度的发展 277

僧俗合作 281

封建农奴制最风光的时代 281

后记 284

附录 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