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总论 1
1.1环境 1
1.1.1基本概念 1
1.1.2环境的基本特性 2
1.2环境保护标准 3
1.2.1环境质量标准 3
1.2.2污染物排放标准 3
1.2.3环境基础标准 3
1.2.4环境方法标准 3
1.2.5环境标准样品标准 3
1.2.6环保仪器设备标准 4
1.2.7各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 4
1.3环境影响 4
1.3.1概念 4
1.3.2环境影响分类 4
1.3.3环境影响识别 5
1.4环境影响评价 5
1.4.1基本概念 5
1.4.2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重要性 5
1.4.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功能 6
1.5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发展历程 6
1.5.1国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6
1.5.2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8
第二章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及工作程序 11
2.1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 11
2.2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别 11
2.3环境影响评价的分类管理 12
2.4环境影响评价的监督管理 12
2.4.1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 12
2.4.2环境影响评价人员的资质管理 13
2.4.3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管理 13
2.4.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审批 13
2.4.5我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14
2.5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5
2.5.1环境影响评价基本步骤 15
2.5.2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 16
2.5.3环境影响评价大纲的编写 16
2.5.4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17
第三章 工程分析及污染源调查评价 22
3.1工程分析概述 22
3.1.1工程分析概念及其作用 22
3.1.2工程分析基本原则 23
3.2工程分析的主要方法 23
3.2.1类比法 23
3.2.2物料衡算法 24
3.2.3资料复用法 24
3.3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 25
3.3.1项目概况 25
3.3.2工艺路线与生产方法及产污环节 26
3.3.3污染源源强分析与核算 26
3.3.4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29
3.3.5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29
3.3.6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30
3.3.7补充措施与建议 30
3.3.8工程分析小结 31
3.4污染源调查 31
3.4.1基本概念 31
3.4.2污染源调查内容 32
3.4.3污染源调查方法 33
3.5污染源评价 35
3.5.1污染源评价目的 35
3.5.2污染源评价方法 35
第四章 清洁生产评价 38
4.1清洁生产概述 38
4.1.1清洁生产的基本概念 38
4.1.2清洁生产在国内外的发展 39
4.1.3环境影响评价与清洁生产的关系 40
4.2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42
4.2.1清洁生产指标的选取原则 42
4.2.2清洁生产评价指标 42
4.3清洁生产评价方法 45
4.3.1定性评价法 45
4.3.2定量评价方法 46
4.3.3综合评价法 48
4.3.4评价结论与建议 50
4.4清洁生产评价案例 50
4.4.1项目简介 50
4.4.2清洁生产评价 53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8
5.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程序 58
5.1.1评价等级划分 58
5.1.2评价范围确定 59
5.2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9
5.2.1大气污染源调查与评价 60
5.2.2气象条件调查 61
5.2.3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64
5.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67
5.3.1预测目的 67
5.3.2预测内容和步骤 67
5.3.3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模型 69
5.3.4模型参数的选取和确定 75
5.3.5导则推荐预测模式介绍 80
5.3.6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81
5.4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 82
5.4.1大气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的意义 82
5.4.2工作步骤 82
5.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83
5.5.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83
5.5.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83
5.5.3大气污染控制措施 83
5.5.4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83
5.5.5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84
5.5.6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84
5.6案例分析 84
5.6.1某项目基本概况 84
5.6.2基本气象条件 85
5.6.3评价等级的确定 86
5.6.4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87
5.6.5大气环境预测评价 89
第六章 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92
6.1概论 92
6.2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 93
6.2.1划分评价等级的原则 93
6.2.2划分评价等级的依据 94
6.2.3划分评价等级的方法 94
6.2.4评价范围 96
6.2.5评价标准 96
6.3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6
6.3.1调查范围和时间 96
6.3.2水文和污染源调查 98
6.3.3水质调查与监测 99
6.3.4水环境功能调查 102
6.3.5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 103
6.4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04
6.4.1预测原则 104
6.4.2预测方法 104
6.4.3预测范围和预测点位 105
6.4.4预测时期划分与预测时段 105
6.4.5预测水质参数筛选原则 106
6.4.6水体简化和污染源简化的要求 106
6.4.7点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108
6.4.8非点源的环境影响评价 108
6.4.9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 110
6.5水质模型的应用 111
6.5.1模型选择的一般原则 111
6.5.2零维水质模型及适用条件 111
6.5.3点源一维水质模型 114
6.5.4点源二维稳态水质模型及适用条件 118
6.5.5湖泊水库模型 120
6.5.6点源二维非稳态水量水质模型 122
6.5.7模型参数的估算 122
6.6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124
6.6.1水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124
6.6.2达标分析 125
6.6.3水环境保护措施 125
6.7编制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26
6.7.1报告书编写原则 126
6.7.2项目可行性结论 126
第七章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28
7.1概述 128
7.1.1建设项目分类 128
7.1.2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 128
7.1.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129
7.2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 129
7.2.1基本要求 129
7.2.2识别方法 130
7.3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132
7.3.1评价工作等级划分原则 132
7.3.2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132
7.3.3Ⅱ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划分 135
7.4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 139
7.4.1一级评价要求 139
7.4.2二级评价要求 139
7.4.3三级评价要求 139
7.5地下水现状调查与评价 139
7.5.1调查与评价原则 139
7.5.2调查与评价范围 140
7.5.3调查内容与要求 140
7.5.4环境现状评价 146
7.6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47
7.6.1预测原则 147
7.6.2预测范围 147
7.6.3预测时段 148
7.6.4预测因子 148
7.6.5预测方法 148
7.6.6预测条件概化 154
7.7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 155
7.7.1评价原则 155
7.7.2评价范围 155
7.7.3评价方法 155
7.7.4评价要求 155
7.8地下水污染防治 156
7.8.1基本原则 156
7.8.2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 156
7.9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 157
7.9.1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工作方案 157
7.9.2地下水环境影响专题报告书(或章节) 158
第八章 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60
8.1概述 160
8.2环境噪声评价基础 161
8.2.1噪声的物理量 161
8.2.2环境噪声评价量 163
8.2.3噪声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 165
8.3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69
8.3.1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任务和工作程序 169
8.3.2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范围 169
8.3.3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基本要求 170
8.3.4环境噪声现状调查与评价 171
8.3.5声环境影响预测 173
8.3.6声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174
8.3.7噪声防治措施 174
8.4典型工程项目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175
8.4.1工矿企业声环境影响评价 175
8.4.2公路、铁路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77
8.4.3机场飞机噪声环境影响评价 179
8.5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声环境影响评价要求 180
8.5.1资料分析 180
8.5.2现状调查、监测与评价 180
8.5.3声环境影响分析 180
8.5.4声环境功能区划分和调整 180
8.5.5噪声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180
第九章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182
9.1概述 182
9.1.1土壤及其环境质量 182
9.1.2我国土壤环境问题 183
9.2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程序 184
9.2.1评价的目的和任务 184
9.2.2基本工作程序和主要工作内容 184
9.2.3评价等级划分和评价范围确定 186
9.2.4评价因子选择和评价标准 186
9.3土壤环境影响识别与现状评价 191
9.3.1土壤环境影响的类型 191
9.3.2土壤环境影响识别 191
9.3.3土壤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94
9.4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02
9.4.1土壤中污染物的运动及其变化趋势预测 202
9.4.2土壤退化趋势预测 204
9.4.3土壤资源破坏和损失预测 207
9.4.4土壤环境影响分析 208
9.5防治土壤污染、退化、破坏的对策和措施 210
9.5.1加强土壤资源法制管理 210
9.5.2加强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210
9.5.3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210
9.5.4加强土壤保护的科学技术研究 210
9.6实例分析 211
第十章 生态影响评价 214
10.1生态影响评价概述 214
10.1.1生态学基础知识 214
10.1.2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概念 215
10.1.3生态影响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216
10.1.4生态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与工作程序 216
10.2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217
10.2.1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217
10.2.2生态影响评价范围与时段 218
10.3生态影响评价的工程分析 218
10.3.1生态影响评价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 218
10.3.2生态影响评价工程分析的重点 219
10.4生态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219
10.4.1影响识别 219
10.4.2评价因子筛选 221
10.5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222
10.5.1生态现状调查 222
10.5.2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227
10.6生态影响预测与评价 228
10.6.1生态影响预测 228
10.6.2生态影响评价 233
10.6.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235
10.6.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235
10.7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35
10.7.1生态影响的防护 235
10.7.2生态影响的恢复 238
10.7.3生态环境的管理 239
10.8生态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241
10.8.1工程概况 241
10.8.2工程分析 242
10.8.3生态环境现状调查 242
10.8.4生态影响识别 242
10.8.5生态影响预测评价 242
10.8.6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243
10.8.7评价结论 243
第十一章 环境风险评价 244
11.1概述 244
11.1.1基本概念 244
11.1.2环境风险评价的分类 244
11.1.3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45
11.1.4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和评价范围 245
11.1.5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程序和评价内容 246
11.2环境风险识别与源项分析 247
11.2.1环境风险识别 247
11.2.2事故源项分析 248
11.2.3事故源强计算 248
11.3风险后果计算 251
11.3.1有毒有害物质在大气中的扩散 251
11.3.2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中的扩散 252
11.4风险评价 255
11.4.1风险评价内容 255
11.4.2风险评价指标 255
11.4.3风险评价方法 258
11.5减少风险危害的措施与风险应急管理 259
11.5.1减少风险危害的措施 259
11.5.2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259
第十二章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261
1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论 261
12.1.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261
12.1.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262
12.1.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原则 262
12.1.4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 263
12.1.5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类型 263
1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内容 264
12.2.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264
12.2.2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 264
12.2.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编写 267
12.3区域开发的环境制约因素分析 267
12.3.1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 267
12.3.2开发区土地利用和生态适宜度分析 268
12.4区域环境容量分析和总量控制 270
12.4.1区域环境容量概念和类型 270
12.4.2区域环境总量控制概念和分类 270
12.4.3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分析方法和要点 270
12.5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272
12.5.1机构设置与监控系统的建立 272
12.5.2区域环境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 273
12.5.3区域环境目标可达性分析 275
第十三章 公众参与 277
13.1概述 277
13.1.1基本概念 277
13.1.2公众参与的类型 278
13.2公众参与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79
13.2.1公众参与的程序 279
13.2.2公众参与的要求 280
13.2.3公众参与的方法 281
13.2.4公众参与的组织形式 283
参考文献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