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精神自叙 3
再版序 9
三版自序 10
第一章 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 11
第一节 我国古代以音乐为中心的教育 11
第二节 孔子与音乐 13
第三节 孔门乐教传承的典籍——《乐论》与《乐记》的若干考证 15
第四节 音乐中的美与善 17
第五节 仁与乐的统一 18
第六节 音乐在政治教化上的意义 20
第七节 音乐与人格修养 23
第八节 音乐艺术价值的根源 26
第九节 孔子对文学的启示 28
第十节 孔门艺术精神的转化与没落 29
第二章 中国艺术精神主体之呈现——庄子的再发现 34
第一节 问题的导出 34
第二节 道家的所谓道与艺术精神 35
第三节 美、乐(音洛,后同)、巧等问题 40
第四节 精神的自由解放——“遊” 42
第五节 “遊”的基本条件——无用与和 44
第六节 心斋与知觉活动 47
第七节 艺术精神的主体——心斋之心与现象学的纯粹意识 49
第八节 心斋的虚、静、明 52
第九节 心的主客合一 55
第十节 艺术的共感 57
第十一节 艺术的想像 59
第十二节 庄子的美地观照 60
第十三节 庄子的艺术地人生观、宇宙观 62
第十四节 庄子的艺术地生死观 67
第十五节 庄子的艺术地政治观 69
第十六节 庄子的艺术地创造 71
第十七节 庄子的艺术欣赏 72
第十八节 结论 78
第三章 释气韵生动 84
第一节 前言 84
第二节 书(字)与画的关系问题 85
第三节 玄学的推演及人伦鉴识的转换 87
第四节 由人伦鉴识转向绘画——传神与气韵生动 91
第五节 谢赫在画论中的地位问题 92
第六节 气与韵应各为一义 93
第七节 气韵的气 95
第八节 气韵的韵 97
第九节 气韵兼举的意义 102
第十节 气韵向山水画的发展 104
第十一节 气韵与生动的关系 108
第十二节 气韵与形似问题 110
第十三节 气韵在创造历程中的先后问题 117
第十四节 气韵的可学不可学问题 119
第四章 魏晋玄学与山水画的兴起 126
第一节 由人物向山水 126
第二节 山水与文学 128
第三节 由《世说新语》看玄学与自然 129
第四节 最早的山水画论——宗炳的《画山水序》 132
第五节 王微的《叙画》 135
第五章 唐代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画论 139
第一节 山水画之停滞与发展 139
第二节 水墨山水画的出现 142
第三节 杜甫的题画诗 144
第四节 唐代文人的画论 145
第五节 张彦远的画论 148
第六章 荆浩《笔法记》的再发现 153
第一节 荆浩著作的著录情形 153
第二节 《山水诀》、《山水论》、《山水赋》的混乱 154
第三节 另一部《山水诀》的问题 156
第四节 荆浩的《山水诀》即《笔法记》 157
第五节 《笔法记》校释 161
第七章 逸格地位的奠定——《益州名画录》的一研究 167
第一节 宋初山水画的完成 167
第二节 《山水松石格》的问题 168
第三节 《益州名画录》的若干问题 169
第四节 逸格的最先推重者 170
第五节 所谓逸格 171
第六节 从能格到神格 174
第七节 逸的把握 175
第八节 由人之逸到画之逸 177
第八章 山水画创作体验的总结——郭熙的《林泉高致》 180
第一节 郭熙的生平 180
第二节 郭熙对山水画的评价 182
第三节 精神的陶养 184
第四节 内外交相养 185
第五节 穷观极照下的山水形相 186
第六节 选择与创造 189
第七节 观照时的远望 190
第八节 形与灵的统——远的自觉 191
第九节 向平远的展开 193
第十节 创作时精神的专一精明 195
第九章 宋代的文人画论 197
第一节 山水画与欧阳修的古文运动 197
第二节 苏氏兄弟 199
第三节 黄山谷 207
第四节 晁补之的“遗物以观物” 212
第十章 环绕南北宗的诸问题 216
第一节 南北分宗的最先提出者 216
第二节 对分宗说批评的反批评 219
第三节 董其昌的艺术思想 226
第四节 南宗的诸问题 231
第五节 赵松雪画史地位的重估 238
第六节 北宗的诸问题 243
第七节 结论 253
附录 中国画与诗的融合——东海大学建校十周年纪念学术讲演讲稿 260
一、艺术中处于对极地地位的画与诗 260
二、融合的历程 261
三、融合的根据 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