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述 1
大事记 25
第一篇 建置沿革与区划地名 189
第一章 建置沿革 191
第一节 远古人类聚居地带 191
第二节 夏杼东迁老丘兴起 192
第三节 战国时期魏都大梁 193
第四节 秦汉置县魏晋设郡 193
第五节 隋唐汴州逐渐复兴 194
第六节 五代梁晋汉周定都 195
第七节 北宋东京雄起鼎盛 196
第八节 金元时期繁华不再 197
第九节 明清民国中原中心 197
第十节 当代省会更为市治 199
第二章 行政区划 199
第一节 乡镇与街道调整 200
一、撤乡建镇 200
二、乡(镇、街道办事处)增设撤并 201
三、市辖区居委会合并 201
第二节 市级行政区划调整 204
第三节 行政区划表 206
一、1986年开封市行政区划情况 206
二、1999年开封市行政区划情况 213
三、2006年开封市行政区划情况 220
第三章 地名 227
第一节 地名概述 227
一、地名命名 228
二、政区与聚落地名发展演变 232
三、聚落地名分布 234
第二节 历史地名 235
一、古国 235
二、古郡 236
三、古州、路、府 237
四、行政专区 238
五、古县 239
六、古厢(镇) 242
七、古城与邑 243
八、古关、坡、台 246
九、古村 247
十、古园林与泽 265
第三节 街道名 266
第二篇 自然环境 279
第一章 地质地貌 281
第一节 地质 281
一、地史 281
二、地质构造 281
三、地层 282
四、矿藏 283
第二节 地貌 283
一、临黄滩地 283
二、背河洼地 283
三、冲积风积沙丘沙地 283
四、黄河故道 284
五、黄土岗地 284
六、泛淤平地 284
第二章 气候 284
第一节 气侯特征 284
第二节 日照与太阳辐射 285
一、光能 285
二、气温 286
三、地温 287
四、积温 287
五、无霜期 287
第三节 降水 287
第四节 风 288
第五节 气象灾害 288
一、旱 289
二、涝 289
三、大风 289
四、干热风 289
五、冰雹 289
第三章 水文 289
第一节 河流 289
一、黄河 290
二、惠济河 290
三、贾鲁河 290
四、涡河 290
五、双洎河 290
六、康沟河 291
七、黄汴河 291
八、马家河 291
第二节 湖泊 291
一、柳池 291
二、黑池 291
三、潘杨湖 292
四、杨家西湖 292
五、包公湖 292
六、铁塔湖 292
七、铁塔鱼池 292
第三节 地下水 292
一、浅层水(潜水) 292
二、中、深层水(承压水) 294
第四章 土壤 294
一、潮土类 294
二、盐土类 297
三、风沙土类 297
四、新积土类 297
五、土壤理化性状 297
第五章 植物与动物 299
第一节 植物 299
一、粮食作物 299
二、经济作物 299
三、蔬菜 299
四、林木 299
五、果树 300
六、花卉 300
七、水生植物 300
八、浮游植物 300
第二节 动物 300
第三篇 黄河 301
第一章 防洪 303
第一节 防汛基础工作 303
一、组织机构 304
二、机构职责与规章制度 304
第二节 防汛队伍建设 305
一、专业防汛队伍 306
二、“三位一体”军民联防体系 307
第三节 水文与泥沙 307
一、水沙来源 307
二、水沙量年际、年内分布 307
三、水沙变化特点 307
第四节 防汛物资 308
第五节 汛情与抗洪 308
一、1985年洪水 309
二、1988年洪水 309
三、1992年洪水 309
四、1996年洪水 310
五、2003年抗洪抢险 310
第六节 黄河调水调沙 311
一、2002年“调水调沙”试验 312
二、2003年“调水调沙”试验 312
三、2004年“调水调沙”试验 312
第二章 工程建设与河道治理 313
第一节 堤防工程 313
一、堤防加高加培 313
二、标准化堤防建设 314
第二节 河道治理 314
第三节 涵闸工程 315
一、黑岗口渠首闸 315
二、柳园口渠首闸 315
三、三义寨渠首闸 316
第三章 滩区情况 316
第四章 水资源管理与开发 317
第一节 水资源管理与调度 317
一、管理方式 317
二、取水许可制度 317
第二节 引黄供水 318
一、农业用水 318
二、非农业用水 320
三、历年引水量统计 320
第四篇 人口与计划生育 321
第一章 人口状况 323
第一节 人口分布 323
第二节 人口变动 324
第三节 人口构成 324
一、性别构成 325
二、年龄构成 325
三、职业构成 327
四、文化构成 331
第二章 计划生育 334
第一节 宣传教育 335
一、社会宣传 335
二、舆论宣传 336
三、阵地建设与人员培训 337
四、环境宣传 338
五、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 339
第二节 政策法规 340
一、生育政策 340
二、奖励优惠政策 340
三、规范性文件 341
四、依法行政 341
第三节 统计规划 342
一、人口计划 342
二、统计调查 343
三、统计报表 343
第四节 计划生育管理 344
一、目标管理考核 344
二、生育证与生育证明发放 346
三、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 346
第五节 保健服务 347
一、计划生育健康检查 347
二、生殖保健服务 348
三、计划生育医学鉴定 350
第六节 新技术研究与推广 351
第七节 药具发放管理 351
一、药具管理机制调整 351
二、计划编报 352
三、质量管理 352
第八节 计生服务建设 353
一、计划生育服务网络 353
二、信息化建设 355
第五篇 县区概况 357
第一章 杞县 359
区位建置 359
环境资源 359
人口与人民生活 359
党政 360
基础设施建设 361
经济发展 363
社会事业 365
第二章 通许县 369
区位建置 369
环境资源 370
人口与人民生活 370
党政 371
基础设施建设 373
改革开放 375
经济发展 376
社会事业 377
第三章 尉氏县 379
区位建置 379
环境资源 380
人口与人民生活 381
党政 381
基础设施建设 382
改革开放 384
经济发展 385
社会事业 386
第四章 开封县 388
区位建置 388
环境资源 388
人口与人民生活 389
基础设施建设 389
改革开放 390
经济发展 391
社会事业 392
第五章 兰考县 394
区位建置 394
环境资源 395
人口与人民生活 395
党政 395
基础设施建设 397
改革开放 399
经济发展 400
社会事业 402
第六章 龙亭区 404
区位建置 404
人口与人民生活 404
旅游资源 405
党政 405
基础设施建设 406
改革开放 406
经济发展 407
社会事业 408
第七章 顺河回族区 410
区位建置 410
环境资源 411
人口与人民生活 411
民族宗教 412
基础设施建设 412
改革开放 413
社会事业 413
第八章 鼓楼区 415
区位建置 415
环境资源 415
人口与人民生活 416
党政 416
基础设施建设 418
经济发展 419
社会事业 419
第九章 南关区 422
区位建置 422
人口与人民生活 422
党政 423
基础设施建设 424
改革开放 425
经济发展 426
社会事业 427
第十章 郊区 429
区位建置 429
环境资源 430
人口与人民生活 430
党政 431
基础设施建设 433
改革开放 435
经济发展 437
社会事业 439
第六篇 菊花与菊花花会 443
第一章 汴菊栽培 450
第一节 菊花繁殖 450
一、无性繁殖 450
二、有性繁殖与杂交育种 452
第二节 栽培与管理 453
一、培养土配制 454
二、多本菊栽培 454
三、独本菊栽培 456
四、案头菊栽培 457
五、盆景菊栽培 458
六、造型菊孔雀开屏栽培与管理 459
七、造型菊花篮栽培与管理 461
八、造型艺菊九龙壁栽培与管理 462
九、塔菊栽培与管理 463
十、悬崖菊栽培与管理 464
十一、小立菊栽培技术 466
第三节 造型与绑扎 468
一、造型绑扎工具 468
二、绑扎方法 468
第四节 栽培技术 468
一、菊花花期控制 468
二、菊花无土栽培 469
三、培养基质 470
第五节 汴菊之最 471
一、栽培最佳品种菊 471
二、花朵最多多本菊 471
三、直径最大三色大立菊 471
四、最高塔菊 472
五、最长悬崖菊 472
六、绑扎最精艺菊 472
七、造型最好盆景菊 472
八、最长菊花龙 472
九、世界最长菊花毯 473
第二章 汴菊夺魁 473
第一节 首次参加全国菊展 473
第二节 全国菊展“三连冠” 473
第三节 '99世博会获殊荣 475
第四节 全市菊花展赛 476
第三章 菊花花会 477
第一节 初办菊会 478
一、1983年开封市首届菊花花会 478
二、1984年开封市第二届菊花花会 478
三、1985年开封市第三届菊花花会 479
第二节 市级节会 479
一、1986年开封市第四届菊花花会 479
二、1987年开封市第五届菊花花会 480
三、1988年开封市第六届菊花花会 480
四、1989年开封市第七届菊花花会 481
五、1990年开封市第八届菊花花会 481
六、1991年开封市第九届菊花花会 481
七、1992年开封市第十届菊花花会 482
八、1993年开封市第十一届菊花花会 482
九、1994年中国开封第十二届菊花花会 482
十、1995年中国开封第十三届菊花花会 483
十一、1996年中国开封第十四届菊花花会 484
十二、1997年中国开封第十五届菊花花会 484
十三、1998年中国开封第十六届菊花花会 485
十四、1999年中国开封第十七届菊花花会 485
第三节 省级节会 486
一、2000年中国开封第十八届菊花花会 486
二、2001年中国开封第十九届菊花花会 487
三、2002年中国开封第二十届菊花花会 488
四、2003年中国开封第二十一届菊花花会 488
五、2004年中国开封第二十二届菊花花会 489
六、2005年中国开封第二十三届菊花花会 489
七、2006年中国开封第二十四届菊花花会 491
八、2007年中国开封第二十五届菊花花会 491
九、2008年中国开封第二十六届菊花花会 492
十、2009年中国开封第二十七届菊花花会 493
十一、2010年中国开封第二十八届菊花花会 493
十二、2011年中国开封第二十九届菊花花会 495
第四章 菊花产业 496
第一节 中国菊花研究会在汴成立 496
第二节 菊花科研 497
第三节 种植基地 500
一、禹王台公园 500
二、南郊乡菊花基地 501
三、水稻乡菊花基地 502
第四节 切花栽培 502
第五节 菊花市场 504
第六节 人才输出 504
第五章 菊花文化 505
第一节 菊花艺术 505
第二节 名人赏菊 507
第三节 群众游赏 509
第四节 菊花摄影 509
第五节 菊花书画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