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古典时代的中西文化交流 1
第一章 传说、史实与观念 3
第一节 中国人眼里的“西方” 3
第二节 欧洲人眼里的“东方” 6
第三节 秦奈与赛里斯 9
第二章 中西陆上通道的形成与发展 14
第一节 北方陆路通道的萌芽 14
第二节“丝绸之路”的由来及其开拓 16
一、张骞出使与西汉对丝路的开拓 17
二、东汉丝绸之路的“三通三绝” 19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丝路的恢复 20
四、丝绸之路的具体通道 22
第三节 隋唐时期中西陆路交通的繁荣 24
一、隋唐政府对陆路交通的重视与管理 24
二、隋唐时期的主要通道 26
第四节 丝路、贸易与文化传播 27
第五节 两宋时期的西北陆路交通 29
第六节 蒙元时期的中西陆路交通 32
一、蒙古西征对中西交通的影响 32
二、西行的中国旅行家及其游记 35
第七节 明朝的西北陆路交通 37
一、西北形势 37
二、帖木儿帝国与明朝关系的变化 38
第三章 汉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42
第一节 中国与中亚的往来 42
一、两汉魏晋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42
二、南北朝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44
三、隋唐时期与中亚的往来 45
第二节 中国与西亚的往来 47
一、两汉与安息 47
二、南北朝隋唐与萨珊波斯 48
三、唐朝与大食 50
第三节 中国与印度的往来 51
一、两汉时期与印度的往来 52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与印度的往来 53
三、唐朝与印度的往来 54
第四节 中国与罗马的往来 55
一、西汉人对罗马共和国的认知 55
二、东汉与罗马帝国 56
三、魏晋南北朝与东罗马帝国 59
四、唐朝与拜占庭帝国 60
第四章 海上交通的起落 62
第一节 航海条件的逐渐发展 62
一、造船技术 62
二、导航技术 63
三、动力技术 64
第二节 中西航线的开辟与经营 65
一、汉代的中国—印度—罗马航线 65
二、唐代的中国—印度—阿拉伯航线 67
三、元明时代的非洲航线 70
第三节 宋元时期政府态度对发展海上交通的影响 72
一、海上贸易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72
二、宋元市舶贸易的演变 73
三、海上贸易与对外关系 76
第四节 明前期海贸政策与海上交通的逆转 77
一、明初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77
二、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及罢海船的原因 79
第五节 航海与地理知识 82
一、航海与中国人地理知识的扩大 82
二、外国旅行家对中西海路交通的认识 85
第五章 中国文化外传 89
第一节 丝绸之路上的中国丝绸 89
第二节 香瓷之路上的中国陶瓷 93
第三节 纸张与造纸术的西传 97
第四节 印刷术的西传 99
第五节 火器西传与发展 100
第六节 指南针与罗盘的西传 101
第七节 灌溉与凿井技术等的西传 103
第六章 西方世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107
第一节 生物物种 107
一、引种的植物 107
二、引进的动物品种 108
第二节 手工业产品 110
一、毛皮和织物 110
二、金银器与玻璃器 111
三、金银币 114
四、装饰品与奢侈品 115
第三节 科学技术 116
一、医学与医药 116
二、天文历法与数学 118
三、其他技术 121
第四节 装饰艺术 122
第五节 音乐艺术 125
一、入华西方乐器与乐人 125
二、胡乐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126
第六节 舞蹈艺术 128
一、传入中原的胡舞 128
二、唐代胡汉舞蹈艺术的融合 130
第七节 习俗和娱乐 131
一、服饰 131
二、娱乐活动与节庆 132
第七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本土化 136
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136
一、佛教在印度与西域 136
二、东来传经与西行求法 138
三、佛典汉译 140
四、佛教词汇 144
第二节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 145
一、佛教初期传播的特点:比附黄老方术 145
二、佛教与儒教的离合关系 146
三、道教对佛教的斗争与借取 149
四、佛教中国化与三教合流 153
第八章 琐罗亚斯德教、袄教及摩尼教 157
第一节 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 157
第二节 琐罗亚斯德教的影响与粟特袄教 159
第三节 摩尼与摩尼教 160
第四节 粟特袄教在中国的传播 163
一、传播概况 163
二、袄教传入中国后的变化 165
第五节 摩尼教在唐代的传播与会昌灭法 166
第六节 粟特人在中古的社会影响 169
第七节 宋代摩尼教的中国化 171
一、士人与道教化的摩尼教 171
二、宋朝政府对东南华化摩尼教的排斥 172
三、摩尼教的后期衍变 174
第九章 景教、天主教、犹太教与伊斯兰教 177
第一节 景教会的由来和异端身份问题 177
一、基督论之争与“聂斯脱利异端”的由来 177
二、波斯教会的早期发展 179
第二节 景教在唐代中国 180
一、景教发展概况 180
二、景教传播的特点与失败原因 184
三、景教对唐代社会的影响 186
第三节 元代的也里可温 187
第四节 罗马天主教与元代中国 188
第五节 犹太人与中国社会 191
一、犹太教及其教义 191
二、开封犹太人的来历 193
三、犹太人在中国的发展与汉化 194
第六节 宋元时期的伊斯兰教 196
一、伊斯兰教及其教义 196
二、伊斯兰教徒在中国的发展 197
下编 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203
第十章 地理大发现与欧洲的扩张 205
第一节 欧洲开辟新世界的动力 205
第二节 葡、西两国的海上帝国 207
第三节 其他欧洲国家的远东角逐 210
第十一章 明清王朝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贸易 213
第一节 明清王朝的对外政策 213
一、葡萄牙人叩关与嘉靖朝开闭关之争 213
二、福建的禁海与开海 214
三、澳门政策的变化 216
四、清朝前期的闭关政策 218
第二节 晚明前清的中欧贸易格局 220
一、澳门贸易 220
二、巴达维亚贸易 221
三、广州口岸贸易 223
四、海外贸易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24
第十二章 明清政府与欧洲国家的官方接触 228
第一节 葡萄牙使团 228
第二节 荷兰的努力 233
第三节 福建官府与西班牙马尼拉总督的接触 237
第四节 与俄国谈判 239
第五节 英国马戛尔尼使团 242
第十三章 天主教传教士立足中国 247
第一节 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区 247
一、耶稣会进入中国 247
二、耶稣会中国传教区的阶段性发展 249
第二节 其他天主教团体的活动 250
一、托钵修会 250
二、罗马教廷传信部与巴黎外方传教会 252
三、遣使会 254
第三节 中国传教区的权力之争 255
一、耶稣会的内部争执 255
二、耶稣会士与托钵会士的冲突 259
三、教廷与宗教修会特权的冲突 260
四、教廷与葡萄牙保教权的斗争 261
第十四章 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策略 265
第一节 耶稣会的适应原则 265
第二节 利玛窦在华传教策略的继承与创新 266
第三节 利玛窦之糅合耶儒 268
第四节 耶稣会士与士人交游概况——适应原则的运用 270
第五节 第一批士人天主教徒——适应原则的成果 272
一、接受天主教的典型类型 272
二、儒耶冲突下士人的命运 274
第六节 适应原则对方济各会士的影响 275
第十五章 士人对天主教的普遍认识 279
第一节 晚明士人对天儒关系的主流派认识 279
第二节 士人对耶佛关系的认识 283
第三节 明末国体安危忧虑中的反天主教思想 287
一、传教政策变化对士人态度的影响 287
二、不道德的天主教 288
三、反儒的天主教 289
四、反政府的天主教 291
第四节 清初历狱折射的排外思想 295
第十六章 欧洲世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 300
第一节 天文学及其相关技术 301
一、耶稣会士提供的天文服务 301
二、《崇祯历书》与引进西方天文学理论 302
三、历算需要与西方算学的兴盛 304
四、天文仪器制造 306
第二节 舆地测绘技术 308
第三节 火炮制造 311
第四节 钟表与其他机械 313
第五节 西洋绘画 315
一、西洋画与西洋画师 315
二、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318
第六节 西洋音乐 320
第七节 西洋建筑 321
第十七章 耶稣会士与中国礼仪之争 325
第一节“上帝”还是“天主” 325
第二节 礼仪之争的前期 328
一、利玛窦礼仪政策的着眼点 328
二、托钵会士对礼仪问题的异议 330
三、耶稣会士的反击 331
四、阎当与礼仪之争的转折 333
第三节 礼仪之争的后期 335
一、铎罗出使 335
二、礼仪之争的落幕 338
第十八章 传到欧洲的中国知识 342
第一节 16、17世纪游记文学里的中国 342
一、16世纪的伊比利亚人作品 342
二、17世纪的荷兰人笔记 346
第二节17—18世纪耶稣会士有关中国的报告 349
一、耶稣会士中国书简 349
二、民族志著作 351
三、主要专题著作 353
四、与礼仪之争直接相关的作品 355
五、耶稣会士作品里的中国形象 357
第三节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游记文学 359
一、安森远征与《环球航行记》 359
二、1793年英国使团的笔记 361
第十九章 中国形象与启蒙时代 365
第一节 耶稣会士的古代中国形象与教会权威的衰落 365
一、中国古代编年史问题 365
二、中国文字观念的变迁 369
第二节 中国制度与欧洲的社会理想 373
一、中国政治原则与法国的社会改革者 373
二、中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意义 378
三、中国旧制度与欧洲新理想的反差 379
第二十章 中国商品、“中国趣味”与欧洲人的异国想象 386
第一节 中国商品对欧洲人生活的影响 386
一、英国的茶叶消费 387
二、生丝进口与欧洲的丝纺业 388
三、瓷器与制瓷的秘密 389
第二节 巴洛克、洛可可与“中国趣味” 391
一、巴洛克风格与集权时代 392
二、洛可可风格的兴起 393
三、洛可可式“中国趣味” 394
第三节 中国式园林 396
一、欧洲关于中国园林的实况介绍 396
二、新式园林的内涵与表现 397
第四节 其他领域的洛可可式“中国趣味” 400
第五节“中国趣味”的沉寂 402
译名对照表 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