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1
第一章 导言 1
第一节 朝医内科学的范围 2
第二节 朝医学发展简史 2
第三节 朝医内科学发展简史 12
第二章 朝医四象理论基础 17
第一节 “天、人、性、命”整体观 17
第二节 阴阳论 19
第三节 四象人论 23
第四节 四行论 25
第五节 脏腑论 29
第三章 四象病因病理学 34
第一节 四象病因 34
第二节 四象病理学 37
第四章 四象诊断学 45
第一节 辨象纲要 45
第二节 辨象方法 46
第三节 难辨辨象纲要 50
第四节 四象人的寒热分型诊断法 52
第五节 “党与”之证候群诊断法 54
第六节 吉、凶证的鉴别及辨证纲要 55
第七节 朝医辨象现代研究 58
第八节 辨证诊断方法 62
第五章 朝医内科治疗学与护理学 63
第一节 四象治疗学原则 63
第二节 朝医内科护理学 65
下篇 各论 71
第六章 伤寒病 71
第一节 少阴人伤寒病 73
第二节 少阳人伤寒病 102
第三节 太阴人伤寒病 114
第四节 太阳人伤寒病 124
第七章 外感病 127
第一节 暑证 127
第二节 湿证 134
第三节 燥证 137
第四节 火证 138
第五节 鼻头痛 142
第八章 内伤病 145
第一节 肺系病证 145
病证一 咳嗽 145
病证二 哮喘 153
病证三 痰饮 156
病证四 劳瘵 169
第二节 心系病证 171
病证一 惊悸 171
病证二 怔忡 173
病证三 健忘 175
病证四 不寐 177
病证五 多寐 179
病证六 癫狂 181
病证七 癫痫 184
病证八 胸痛 187
第三节 脾胃系病证 188
病证一 饮食伤 188
病证二 霍乱 200
病证三 呕吐 203
病证四 干呕 208
病证五 恶心 210
病证六 胀满 212
病证七 泄泻 218
病证八 便秘 224
病证九 痢疾 227
第四节 肝胆病证 229
病证一 黄疸 229
病证二 胁痛 235
病证三 积聚 236
病症四 头痛 243
病证五 眩晕 249
病证六 中风 254
第五节 肾系病证 267
病证一 小便不利 267
病证二 小便不禁 270
病证三 五淋 272
病证四 浮肿 276
病证五 精泄 280
第六节 气血津液病证 283
病证一 虚劳 283
病证二 郁证 289
病证三 血证 298
病证四 消渴 308
病证五 自汗盗汗 313
第七节 肢体经络病证 318
病证一 风痹 318
病证二 历节风 319
病证三 破伤风 320
病证四 腰痛 321
第八节 虫病 324
病证一 蛔虫证 324
病证二 蛲虫证 326
病证三 绦虫证 327
第九节 中毒 328
附录 330
附一 李济马临证经验 330
附二 朝医特色疗法 338
附三 朝医内科病案书写格式 450
附四 朝医内科常用方剂 466
参考文献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