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绪论 7
一、悠久的历史与建制沿革 9
二、自然条件与经济作物在农业中的特殊地位 11
三、地理位置与对外贸易的优势 13
四、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 15
五、人口与少数民族 18
六、众多的华侨及其爱国爱乡的光荣传统 20
七、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前沿阵地 22
八、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基地 25
九、长期坚持斗争,迎接历史新纪元 27
第二章 从“马坝人”到氏族公社解体 31
第一节 原始群 33
一、“马坝人” 33
二、从原始群到氏族公社的形成 34
第二节 母系氏族公社 35
一、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 35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 37
第三节 从父系氏族公社到原始公社解体 41
一、父系氏族公社 41
二、发达的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业 42
三、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43
四、氏族公社的解体和私有制的产生 45
第三章 不发达的奴隶制与岭南古越族 49
第一节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新的阶级关系 51
一、广东的青铜文化 51
二、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进步 53
三、手工业的发展 54
四、战国时期的小国与商业都市 56
五、新的阶级关系 57
第二节 岭南的古越族与中原楚地的经济文化交往 61
一、岭南与中原楚地的经济文化交往 61
二、南越族及其特征 64
第四章 秦至南朝广东郡县制的推广和封建经济文化的逐步发展 69
第一节 秦汉时期南海诸郡的建制 71
一、秦统一岭南与南海诸郡的首置 71
二、赵佗的立国和南越王的统治 73
三、南越的回归和儋耳、珠崖诸郡的设立 75
第二节 汉越两族的“杂处”和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77
一、“与越杂处”的中原人民 77
二、密林深谷的开辟和铁器牛耕的使用 78
三、赋税的开始征收 81
四、番禺的工商业和徐闻、合浦的海外交通 82
第三节 六朝时期广州政局的演变、广州同东南沿海地区联系的加强 84
一、东吴首置广州 84
二、东晋卢循起义军进驻广州 85
三、高要太守陈霸先北伐侯景 87
四、粤东海道和广州对外交通口岸 89
第四节 汉越两族的进一步融合和封建经济的继续扩展 90
一、中原人民的南渡 90
二、六朝统治溪洞越人的政策 92
三、冼夫人“和辑百越”和汉越民族的融合 94
四、巨姓豪门势力的抬头 95
第五节 秦至南朝的文化 96
一、学校的开始建立和经学家陈元、士燮 96
二、《异物志》和《交广春秋》 98
三、罗浮山与葛洪炼丹 99
四、外国僧人与早期的佛寺 100
第五章 隋唐五代粤北粤西的开发和广州对外贸易的发展 107
第一节 隋唐时期粤北粤西的开发 109
一、广州总管府和岭南东道的设置 109
二、粤北的继续垦辟 111
三、西江沿岸农业耕作的改进 113
四、手工业制品 114
五、瑶族、黎族族称的出现 116
第二节 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 118
一、粤东沿海交通渐趋活跃 118
二、广州市舶使和对外贸易 119
第三节 唐末黄巢起义军攻克广州和南汉政权的短期统治 122
一、黄巢起义军攻克广州 122
二、刘氏的崛起 123
三、南汉的立国 124
四、冶铸业和采珠业 126
五、南汉统治的危机和张遇贤起义 128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文化 129
一、南华寺和惠能禅学 129
二、中国僧人的海外活动 131
三、岭南诗人张九龄与韩愈在潮州兴学 132
四、广州番坊和怀圣寺 134
五、《唐摭言》和《刘氏兴亡录》 135
第六章 宋元广东封建统治的加强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141
第一节 广南东(西)路的建立 143
一、南汉的灭亡 143
二、广南东(西)路和海防 144
第二节 宋代农业生产的改观和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扩展 145
一、人口的大量南移 145
二、珠江三角洲的垦辟和各地水利的兴修 147
三、水稻生产的改进和某些农产品商品性的增加 150
四、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扩展 151
第三节 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改进 153
一、制瓷业和端砚 153
二、矿产和钱监 155
三、沿海盐场 158
第四节 宋代商业和航运的进步 159
一、城镇建设 159
二、水陆交通和商业 161
三、市舶贸易和“住唐”的外国人 163
第五节 元代对广东诸道的统治 166
一、崖山行朝的覆灭和广东诸道的建立 166
二、广州路的市舶贸易、城乡交通和堤围 168
三、海北海南道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黎族社会 170
第六节 宋元时期的科学文化 173
一、州县学、书院的建立和理学 173
二、州县志和图经的纂修 174
三、《太平圣惠方》的颁行和医疗的初兴 175
四、各种方言的初步形成 177
五、光孝寺和南海神庙 178
六、余靖《海潮图序》与苏轼在昌化军敷扬文教 180
七、“黎幕”、“黎锦”和黄道婆的纺织技术 182
第七章 明代广东布政使司的设置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189
第一节 布政使司的设置 191
一、三司分治 191
二、府州县的沿革 193
三、卫所的建立 195
第二节 农作物一年三熟与粮食产量显著增长 196
一、农田水利的兴修及其布局 196
二、垦沙与垦荒 200
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 202
四、三收两收之稻与农作物品种增多 205
五、租佃制与地租形态的演变 208
六、赋役折银与一条鞭法的实行 210
第三节 农业商品性生产的发展 212
一、农业商品性生产迅猛发展的原因 212
二、商品性生产的种类与专业区城的出现 213
三、商品经济的活力 219
第四节 手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 221
一、冶铁业与陶瓷业 221
二、丝织业与棉麻织业 224
三、榨糖业与制葵业 225
四、造船业 227
五、制盐业 229
六、采珠 230
七、反对矿监税使的掠夺 231
第五节 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商舶贸易在曲折中发展 233
一、商路 233
二、广州的商业 234
三、城镇的兴起和圩市的发展 236
四、贡舶贸易与商舶贸易 238
五、海盗与海禁的解除 240
第六节 黎、瑶等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的形成 243
一、明朝对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 243
二、少数民族的分布 246
第七节 反对西方早期殖民者的斗争 249
一、葡萄牙租占澳门 249
二、西班牙、荷兰、英国的侵扰活动 252
第八节 明中后期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 254
一、正统年间黄萧养起义 254
二、明中后期少数民族起义 258
三、崇祯年间的农民起义 261
第九节 文化科学 264
一、丘濬的经济思想 264
二、陈白沙的哲学思想 265
三、海瑞的政治思想 267
四、嘉万年间编纂的《广东通志》 269
五、利玛窦在广东的传教和科学活动 270
六、岭南第一楼与镇海楼 273
第八章 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广东社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287
第一节 广东人民和永历政权的抗清斗争 289
一、清军入粤与南明永历政权的溃逃 289
二、粤中抗清义军的兴起 291
三、李定国进入广东抗清 294
第二节 复界与削藩的统治措施和南海诸岛的开发 297
一、行政机关和军事机关的设置 297
二、“禁海”、“迁界”与复界 299
三、平定尚藩的叛乱 301
四、黎峒纳入州县统治 303
五、南海诸岛的开发 304
第三节 农业生产的恢复与“摊丁入地”的实施 306
一、康熙年间农业生产的恢复 306
二、首行“摊丁入地” 308
三、租佃关系与地租剥削形式的变化 310
第四节 农业与农产品商品化的继续发展 313
一、耕地面积的增加与水利工程的扩大 313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 316
三、经济作物生产的继续发展 319
四、广东的缺粮 322
第五节 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商业的发展 324
一、手工业的资本主义萌芽 324
二、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长 331
三、广东帮商人的活跃 334
三、农村圩市的发展 336
五、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障碍 337
第六节 粤海关的设立与对外贸易 339
一、粤海关的设立和独口对外通商 339
二、独占对外贸易的“十三行” 341
三、对外贸易的发达 343
四、华人出国 346
第七节 嘉道年间的起义 347
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347
二、广东天地会起义 349
三、海南岛等地少数民族起义 351
第八节 清代鸦片战争前的广东文化 353
一、岭南诗人 353
二、屈大均的史学著作 354
三、地方志的编纂 355
四、广东四大剧种 356
五、岭南画家 358
六、传教士早期活动 360
第九章 广东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和人民的抗争 373
第一节 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375
一、道光前期的广东社会 375
二、鸦片战争前广东的对外关系和鸦片走私 378
三、林则徐与虎门销烟 383
四、具结、交凶的斗争及珠江口前哨战的胜利 385
第二节 英军入侵与广东军民抗英 387
一、沙角、大角、虎门之战和所谓《穿鼻草约》 387
二、《广州和约》 391
三、三元里人民抗英 394
四、英割香港与葡占澳门 396
五、鸦片战争后广东督抚的内外政策 398
六、社学与反租地斗争 400
七、街约团勇与反入城斗争 403
第三节 洪秀全早期的反清活动与天地会“洪兵”起义 406
一、鸦片战争后广东社会的变化 406
二、洪秀全早期的反清活动 409
三、信宜大寮及清远谷岭起义 411
四、“洪兵”起义 413
五、汪海洋部在粤东的失败 414
第四节 反抗英法联军的侵略 416
一、“亚罗”号事件和广州被占 416
二、广州傀儡政权 420
三、团练总局及其反侵略活动 423
四、英国割占九龙司的一部分及其对香港地区的殖民统治 426
五、潮州人民反入城斗争 427
六、华工出国——变相的奴隶买卖 428
第五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广东文化 432
一、谢清高的《海录》与梁廷枏的《粤海关志》 432
二、近代广东第一位科学家邹伯奇 435
三、反侵略的爱国文学 436
四、爱国思想家朱次琦和陈澧 437
五、招子庸的《粤讴》 439
六、岭南画派的前驱——居巢和居廉 440
第十章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各阶层人民救国图强 451
第一节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和华侨投资 453
一、继昌隆缫丝厂 453
二、广州第一家电灯公司 455
三、省内各地民办轻工业 456
四、地方官办机器局、钱局和织布局 458
五、潮汕铁路和新宁铁路 462
第二节 早期维新言论与康有为等在广东的活动 464
一、十九世纪末的民族新危机 464
二、郑观应等早期维新思想家的探索 465
三、康有为和万木草堂 468
四、维新团体、学校和报刊的出现 471
第三节 反抗英法租地 474
一、各地人民反对法国侵略与香港工人罢工 474
二、新安、东莞人民抗英 475
三、遂溪人民抗法 477
第四节 孙中山的早期政治活动 479
一、“四大寇”与《上李鸿章书》 479
二、香港兴中会总部的成立和乙未广州起义 482
三、惠州三洲田起义 485
第五节 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教育和新闻事业 487
一、广州同文馆与张之洞兴学 487
二、南华医学堂、格致书院等教会学校的创办 490
三、旧书院的改革与新学堂的出现 491
四、近代新闻报刊的兴起与《中国日报》 494
第十一章 清朝广东当局的“新政”和民主革命运动的高涨 501
第一节 广东的“新政” 503
一、新政和新军 503
二、洪全福起义 505
三、广东立宪团体、立宪运动与咨议局 507
第二节 二十世纪初期的爱国运动 511
一、教会、教堂与教案 511
二、收回粤汉路权的斗争 515
三、抵制美货运动 517
四、粤商自治会领导的几次反帝斗争 519
第三节 同盟会在广东发动的武装起义 523
一、省港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523
二、广东革命组织的发展与丁未、戊申四次起义 526
三、庚戌广州新军起义 530
四、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 532
第四节 广东光复 536
一、保路运动在广东 536
二、省城的光复 537
三、各地民军起义与全省光复 539
四、华侨对辛亥革命的支援 541
第五节 广东军政府和“二次革命” 544
一、广东军政府的成立 544
二、出师北伐与省议会的召开 548
三、“二次革命”在广东的失败 549
第六节 辛亥革命前后的文化 552
一、广东文化勃兴的原因 552
二、粤剧志士班的勃兴 552
三、丘逢甲办学及其教育思想 553
四、黄遵宪的“诗界革命”和吴趼人、黄小配的谴责小说 555
五、梁启超的文学理论和资产阶级新史学 558
六、冯如和詹天佑 560
第十二章 军阀统治与广东人民的新觉醒 573
第一节 军阀统治和护国护法运动 575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75
二、龙济光的统治 580
三、反袁讨龙与肇庆军务院 581
四、桂系军阀据粤 586
五、孙中山在粤领导护法运动及其失败 588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92
一、“五四”运动在广东 592
二、马克思主义在广东的传播 594
三、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 597
四、共产党广东组织的创建 600
第三节 中华民国政府在广东的建立 603
一、桂系军阀的失败和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 603
二、孙中山整军北伐与陈炯明叛变 605
三、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的建立 607
四、孙中山督师东征和筹备国民党改组 609
第四节 “五四”时期的广东经济和文化 611
一、帝国主义的掠夺和争回关余的斗争 611
二、广东地方经济的缓慢发展 614
三、“五四”时期的文化教育 617
第十三章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 625
第一节 国共合作的形成 627
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627
二、国民革命武装的建立 629
三、中共广东区委的初期活动 631
第二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涨 633
一、国民会议运动 633
二、广东农民运动的发展 635
三、省港大罢工 638
第三节 广东的统一 641
一、商团事件和第一次东征 641
二、国民政府的建立 643
三、第二次东征和南讨 646
四、国民党广东代表会议和“二大”的召开 648
五、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 650
第四节 誓师北伐与“四一五”政变 652
一、广东民众与华侨支援北伐 652
二、国民政府迁都与“四一五”政变 655
第五节 国共合作时期的广东经济和文化 657
一、短暂的经济复兴 657
二、文化教育的发展 662
第十四章 国民党新军阀的统治和广东革命力量的恢复 667
第一节 新军阀统治的建立与广州起义 669
一、大革命失败后广东的政治形势 669
二、广东国民党新军阀的内争 671
三、广州起义 674
第二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77
一、东江人民武装起义和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77
二、琼崖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681
三、粤北、南路等地人民的革命斗争 685
四、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和经济文化建设 688
五、国民党统治区的斗争 691
第三节 陈济棠的军事专政 694
一、李济深的失势与陈济棠的崛起 694
二、军事专政的建立 696
三、相对稳定时期的广东建设 699
四、“两广事变”及其失败 702
第四节 抗日民主运动的兴起 704
一、“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日救亡活动 704
二、“一二·九”运动在广东 707
三、共产党广东组织的重建 710
第十五章 日军侵粤与广东抗战 719
第一节 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 721
一、卢沟桥事变后的广东 721
二、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723
三、广东抗日第一仗——南澳之战 726
第二节 广州沦陷和日伪政权的建立 729
一、广州沦陷 729
二、国民党广东军政当局的北迁 731
三、日军的暴行与日伪政权的统治 734
第三节 广东抗战的展开 737
一、人民抗日武装的兴起 737
二、粤北会战 740
第四节 广东敌后抗战和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742
一、华南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742
二、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高潮 744
三、抢救文化人和国际人士 747
四、港澳同胞和海外华侨对广东抗战的支援 750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 752
一、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壮大 752
二、白沙起义 757
三、沦陷区人民的斗争 760
四、广东军民的反攻和抗战的胜利 762
第六节 抗战时期的广东经济和文化教育 765
一、在浩劫中挣扎的经济 765
二、战乱中的文化教育 770
第十六章 国民党政权的崩溃和全省的解放 781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783
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 783
二、争取和平民主的群众运动 785
三、军调小组南下与东江纵队北撤 787
第二节 广东内战的扩大 789
一、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和人民的反抗 789
二、中共香港分局的建立 790
三、宋子文两期“清剿”的失败 791
第三节 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794
一、反饥饿、反内战 794
二、省港爱国民主统一战线的发展 796
第四节 全省的解放 798
一、各边区纵队的建立与根据地的扩大 798
二、国民党政府南迁 800
三、赣州会议与广州解放 802
四、广东省人民政府的建立 804
五、海南岛的解放 805
第五节 解放战争时期的广东经济和文化 807
一、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崩溃 807
二、两种不同的文化 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