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本书的选题背景 1
一、国际背景 1
二、国内背景 8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意义 10
一、理论意义 10
二、现实意义 11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方法 12
第四节 本书的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4
第二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文献综述 17
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 17
一、马克思的产业结构理论 17
二、配第—克拉克—库兹涅茨理论 20
三、霍夫曼定理 21
四、钱纳里的“发展形势”理论 22
五、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 24
第二节 产业选择理论 24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产业选择理论 25
二、西方经济学产业选择理论 29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理论 31
一、国外的相关理论 31
二、国内的研究进展 33
第四节 小结 37
第三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分析 39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39
一、战略性产业的内涵 40
二、新兴产业的内涵 43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46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48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提条件 50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特性 5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作用 55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59
五、一个根本的区别 61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 62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关系 62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基础产业的关系 63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64
四、静态关联与动态演进 65
第四节 小结 66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机制 68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动因 68
一、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69
二、生产关系的内在要求 73
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推动 77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路径 81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路径的类型 82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采取的路径模式 84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同时期政府的作用 87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助推力 89
一、需求拉动力 89
二、创新推动力 90
第四节 小结 93
第五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与优化 94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指标体系 95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甄别准则及相应指标 96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103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的优化方法 104
一、建立层次分析模型 104
二、构造判断矩阵及进行一致性检验 104
三、各指标权重排序 108
第三节 小结 109
第六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111
第一节 世界典型国家和地区的主要经验 111
一、美国 112
二、欧盟 114
三、日本和韩国 116
四、巴西和印度 118
第二节 对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启示 120
一、前瞻性的战略规划 121
二、引导性的财税政策 121
三、灵活性的金融支持 122
四、保护性的企业扶持 123
五、规范性的法律保障 124
六、长效性的人才培养 125
第三节 小结 125
第七章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主要问题 127
第一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27
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128
二、我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布局 140
三、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的主要特点 142
四、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 143
第二节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8
一、产业发展受到制约,体制机制亟须变革 148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缺乏 149
三、产业集中程度较低,地区发展规划趋同 150
四、市场环境不够完善,政策体系有待完善 151
五、专项人才供给不足,流失严重分布失衡 151
第三节 小结 153
第八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机制 154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战略 155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55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目标 155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驱动 156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战略措施 159
第二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协同与融合:与传统产业互动发展 160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过程 165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协同共赢 168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优势互补 172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资源转移 174
五、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市场共享 176
第三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路径——集聚与辐射:发挥产业集群的作用 178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作用模式 181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结构模式 182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模式 186
第四节 小结 190
第九章 结论 192
主要参考文献 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