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从黄袍加身说起 1
一、五代流行黄袍加身的兵变 1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并非原创,而是向老上司郭威学来的 1
黄袍加身的首创者,可以从五代时期的列位太祖一直追溯到朱温以及李克用 5
黄袍加身的兵变是五代时期通用的朝代更迭方式 10
以黄袍加身的兵变实现朝代更迭并非一无是处 11
以黄袍加身兵变形式上台的皇帝也并非一无是处 14
二、黄袍加身的原因在中唐 17
黄袍加身的兵变集中出现在隋唐以后的原因之一——兵制和官制的变化 17
黄袍加身的兵变集中出现在隋唐以后的原因之二——安史之乱破坏了君主统治的直接基础,李亨父子不能补救遂酿成长期的藩镇割据局面 21
黄袍加身的兵变集中出现在隋唐以后的原因之三——长期的宦官执政使唐朝中央政府也下降为一路藩镇 32
黄袍加身的兵变集中出现在隋唐以后的原因之四——长期和藩镇的缠斗全面加重了社会负担,又彻底破坏了君主统治的社会基础 38
三、黄袍加身的缺陷在不可持续 41
第二章 那些温文尔雅的政变 45
一、早期君主政治的特殊性 45
我国社会的基本单元由宗族到家庭,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期间出现的世家大族,是影响两汉至隋唐朝代更迭的基础性因素 45
从汉高祖刘邦废立太子的失败看早期君主政治的特殊性 50
从西汉功臣在刘氏皇族中推选“善人”当皇帝,再看早期君主政治的特殊性 55
二、两晋以前朝代更迭的主旋律是温文尔雅的政变 65
面对西汉末年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改制的主要政治主张不是复古而是超前,凭借美好愿景赢得社会各界拥护、发动温文尔雅的政变轻易取代西汉 65
曹操在内外两个方向上和世家大族长期博弈,以“奉天子”而“挟天子”,最终由曹丕联合世家大族代天子 71
司马懿祖孙三代经过长期努力,先稳定掌握皇权而后成为皇帝,在温文尔雅政变的行列中可谓翘楚 79
西晋实行了一整套优惠世家大族的政策,有利于发展经济而不利于君主统治,“八王之乱”可谓全面武装竞争 85
东晋是一百户有钱人家在天下大乱的时候偏安一隅,在南中国建立的世家大族联合政权 93
三、从刘邦的“无可无不可”到王导的“糊涂” 99
第三章 乱世多兵变 103
一、南朝流行原版的兵变 103
南朝的朝代更迭方式是频繁的、赤裸裸的兵变 103
南朝频繁兵变的直接原因是能控制皇族不能控制世族 109
南朝覆灭是世家大族建立联合政权的尝试终于失败 112
二、西晋之后中原社会的特殊性 116
西晋之后的中原社会民族矛盾尖锐、社会结构部落化严重,“五胡十六国”是少数民族豪强互相博弈、相继建立的局部政权 116
前秦苻坚轻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而孤注一掷,终于遭至不可挽回的战略性失败 121
三、北朝流行“陪臣执国命” 125
北魏皇朝是少数民族第一次乘天下大乱而入主中原的尝试 125
北朝的频繁更迭类似春秋战国的“陪臣执国命” 130
北朝少数民族政权对后来统一皇朝的影响 133
被多条绳索扭结在一起的特殊利益共同体——关陇职业军人集团,以及杨坚创建世家大族和少数民族贵族的联合政权 134
四、兵变发展到极端是单挑 139
第四章 小结:内生型更迭模式 143
一、内生型更迭模式的主要特征 143
内生型朝代更迭的领袖都是前朝高官,更迭力量在前朝体制内部形成 143
内生型更迭长期存在的社会基础是贯穿这一历史时期的、最为强势的社会阶层——世家大族 147
内生型更迭的过程大多是光明正大而不是阴谋诡计 150
二、内生型更迭模式源远流长 153
内生型朝代更迭模式的原创可以追溯到春秋时的田氏代齐 153
王莽“篡”汉与田氏“代”齐的区别 154
顺便说说符命 160
从田氏“代”齐到王莽“篡”汉之间的变化 163
三、内生型更迭模式的优劣与终结 165
内生型更迭模式在政治技术层面的优势和劣势 165
杨坚是温文尔雅政变的终结者 167
赵匡胤兄弟是黄袍加身兵变的终结者 171
第五章 朝代更迭模式的拐点 181
一、成熟的君主社会 181
赵匡胤终结宰相坐而论道以及宋朝的宰相地位 181
宋朝非常明确地以科举制为政治工具,读书做官成为社会底层精英的重要出路 183
宋朝为不读书的社会底层精英提供了当兵和招安之路 186
宋朝“农”的主要出路是租佃制 187
宋朝“工”的出路是成为国家雇佣的、挣工资的手工业工人,强制劳役关系逐渐向雇佣劳动关系转变 190
宋朝“商”的出路最为宽阔,以及官商一体社会的优劣 193
宋朝皇族的出路是坐享富贵、不得干政 195
宋朝给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准备的出路是重金安抚 196
赵匡胤的誓碑与君主政治的技术成熟 198
宋朝政治轨迹的特征是变法多而起义少、变法大而起义小、政局不稳定而社会稳定、小不稳定而大稳定 200
二、温和的君主专制 202
宋皇朝通过成熟的政治技术打造了一个温和的君主专制社会 202
宋皇朝是一个容量较大的君主社会 205
从改革科举制的反复尝试再看宋朝社会的容量 206
宋朝最后的政治技术努力是给炎黄子孙套上了思想枷锁 209
三、一个不可能从内部攻破的堡垒 211
极端成熟的君主政治是根本不可能从内部攻破的堡垒 211
不能从内部攻破也就意味着不能从内部挽救,靖康之乱后的中原国中无主、天下大乱,并没有出现群雄逐鹿的局面 212
君主政治不可弥补的缺陷是必须有一个不太糟糕的皇帝,又根本无法保证每一个皇帝都不太糟糕 219
第六章 外生型更迭模式 223
一、宋亡于外族入侵 223
赵氏皇族至死不渝坚持守内虚外基本国策、丧失自我更迭能力,只能被外部力量取代 223
一个震古烁今、永垂不朽的伟大民族英雄群体 226
二、元亡于农民起义 230
元取代宋,是自带粮草的游牧民族军队战胜了必须粮草先行的农耕民族军队,以及一个迷惑不解的问题 230
元朝的统治是目标单一的军事管制,放任官吏欺压百姓,也就成为君主社会历史上唯一被单一农民起义推翻的皇朝 232
三、明亡于内外夹攻 238
从中后期六个权臣的下场看明朝的体制特征和宋以后君主政治的核心难题 238
土木之变、农民起义、努尔哈赤造反源于同一病灶——由从严治吏转向纵容腐败,引发全面的内忧外患 243
万历皇帝朱翊钧看不起乡下人,导致最后三任皇帝个人素质较差是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 250
从史可法试图和多尔衮“合师进讨”农民起义军以及民间反抗满清统治的特殊性看明朝的制度缺陷 254
四、宋以后的朝代更迭完全是外生型模式 257
第七章 共生型更迭模式 262
一、三次各阶层人民大起义 262
二、秦皇朝“土崩瓦解”的技术原因 264
秦皇朝迅速崩溃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军功爵制走向极端,成为殃及全社会的苛政、暴政 264
军功爵制的基本技术缺陷是无法控制用于赏赐的田宅总量 268
推动军功爵制成为暴政的、与挤兑战争红利支票有关的三个细节问题 271
秦皇朝短命的政治技术原因是制度行为草率简陋 274
三、秦末大起义的特殊性 278
秦末大起义不能认为是单一农民起义的一个逻辑上的原因 278
秦末大起义的政治目标是贵族的政治目标——恢复诸侯制度 279
秦末大起义主要的领导力量是六国贵族后裔 282
秦末大起义的主要领导力量同时又是个是知识分子群体 283
四、新和隋两朝短命的技术原因 286
王莽改制在政治技术上太糟糕,把好事情全都办成了坏事情,引发了全社会各阶层人民大起义 286
隋朝短命是隋炀帝为了证明自己而瞎折腾,逼反了社会各个阶层,其中主要的是他自己的根基——关陇军事集团 291
五、从以民为本的视角看秦、新、隋三朝的短命而亡 296
第八章 总结 299
一、两个阶段、三种模式、六个版本 299
二、君主社会的朝代更迭整体上是一个进步的过程 301
朝代更迭模式的变化源于君主社会长期、全面、缓慢的政治技术进步 301
君主社会的朝代更迭总体上是建立在“天下为公”理念之上的“有道伐无道”,是革命 306
三、朝代更迭的社会成本是一个逐步增高的过程 310
从历代皇朝人口变动看朝代更迭的社会成本 310
从历代皇朝末代皇帝的下场看朝代更迭模式的缺陷及变迁 313
四、每一个皇朝都是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 315
开国之君大都天纵英明,末代君主大都昏庸无能 315
历代皇朝大多是先救民于水火再陷民于水火 316
历代皇朝大多不是亡于弱而是亡于强 317
五、农民起义不可一概而论 319
朝代更迭之际的起义并不都是农民起义 319
通过秦末大起义和太平天国大起义的比较看农民起义的变化,以及农民起义背后特殊的社会分化 321
农民起义在朝代更迭过程中的作用不可一概而论 323
后记 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