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编 传记(上) 697
第一章 周 697
第一节 周 697
周的起源及其迁徙 697
商周关系及周克商 699
周公东征及封土建国 702
周室始衰 703
宣王复兴 705
第二节 东周 706
西周灭亡及平王东迁 706
东周的衰微 707
东周的分裂及其灭亡 709
第二章 鲁、卫 710
第一节 鲁 710
周公和鲁国 710
鲁的建国及国野制度 712
三桓的形成及季氏专政 714
初税亩、作丘甲和舍中军 717
昭公出亡 721
家臣叛乱及鲁国衰亡 723
第二节 卫 727
卫的建国 727
君位的争夺 729
北狄的侵扰及卫迁国 731
孙氏、宁氏的废立和庄公、出公的争国 732
卫的衰亡及其文化 734
第三节 蔡、曹 736
蔡 737
曹 739
第四节 泗上附庸小国 740
释附庸 740
泗上附庸小国 743
第三章 燕、齐 746
第一节 燕 746
一个在殷代故国旧址上建立的燕 746
北燕与南燕 747
燕的振兴 749
燕的灭亡 750
第二节 齐 751
齐的建国和它的文化 751
齐桓公的霸业 753
齐的内乱与鞍之战 755
第三节 田齐 757
“陈氏始大”及其代齐 757
田齐的盛衰 760
田齐的灭亡 763
第四章 陈、杞、宋 765
第一节 陈、杞 765
陈的建国及其灭亡 765
杞的迁国及其灭亡 768
第二节 宋 769
宋的建国和它的宗族关系 769
宋襄公图霸失败 772
长期不安定的局面 774
宋的衰亡 776
第五章 晋、郑 778
第一节 晋 778
晋的建国、分裂和统一 778
戎狄的活动和晋的始霸 780
晋霸业的断续 783
六卿专政和三家分晋 786
第二节 郑 789
郑的建国 789
郑的内政外交 791
郑灭许及郑的衰亡 796
第三节 三晋:韩赵魏 797
三晋的族姓 797
三晋的变法 799
三晋的兴亡 801
第四节 中山 806
中山建国及其初亡 806
中山复国及其再度灭亡 808
第六章 徐、楚 812
第一节 徐、舒 812
徐舒的分化及其迁徙 812
徐舒的兴衰 813
徐舒的灭亡 814
第二节 楚 816
楚的先世及楚建国 816
楚与汉阳诸姬 817
北上争霸与东进江淮 820
楚庄王的霸业 823
楚国贵族及其内部斗争 825
晋楚争霸的尾声。楚与吴越的关系 829
楚的衰亡 831
第七章 吴、越 835
第一节 吴 835
吴的兴起 835
吴楚柏举之战 837
第二节 越 838
越的兴起及越之灭吴 838
越北上争霸及其灭亡 840
第八章 巴蜀、西南夷 842
第一节 巴蜀 842
《牧誓》的八族 842
巴濮的迁徙与楚的经营 843
蜀 845
第二节 西南夷 847
第九章 秦 849
第一节 秦的早期历史 849
秦的迁徙和建国 849
秦霸西戎 851
第二节 秦在变法以后 854
商鞅变法 854
统一六国的战争 856
丁编 传记(下) 860
第一章 管仲、子产、晏婴、叔向 860
第一节 管仲 860
管仲相齐以前 860
管仲相齐和齐的霸业 861
《管子》书 864
第二节 子产 865
子产执政以前 865
子产执政期间的内政外交 869
子产的三项改革 873
子产的思想 876
第三节 晏婴、叔向 880
晏婴相齐 880
叔向论政 885
季世的忧虑 892
第二章 司马穰苴、孙武、伍子胥、范蠡 894
第一节 司马穰苴 894
第二节 孙武 895
孙武的事迹 895
《孙子兵法》 897
《孙子兵法》的历史地位 901
第三节 伍子胥(附申包胥、专诸) 902
伍子胥的逃亡生活 902
伍子胥在吴的功业 904
伍子胥之死 906
第四节 范蠡(附文种) 908
范蠡和越之灭吴 908
范蠡的隐退 911
第三章 孔子、墨子 914
第一节 孔子的生平 914
孔子的家世 914
青少年时期(三十四岁前) 915
在齐鲁期间(三十五至五十五岁) 916
周游列国十四年(五十五至六十八岁) 919
归鲁后的晚年(六十八至七十三岁) 923
第二节 孔子的思想 925
仁和礼 925
历史观 927
教育思想 930
第三节 墨子、墨家和《墨子》书 932
墨子的事迹 932
墨家 934
《墨子》 935
第四节 墨子的思想 937
对贵族社会政治黑暗的暴露 937
节用、节葬、非乐、非命 938
兼爱、非攻 940
尚贤、尚同 942
天志、明鬼 943
三表 945
第五节 孔墨后学 947
孔子的后学 948
墨子的后学 951
第四章 李悝、吴起、商鞅 953
第一节 李悝 953
第二节 吴起 955
第三节 商鞅 957
生平及著作 957
在秦变法的争议 958
第一次变法 960
第二次变法 961
变法跟贵族的矛盾 963
第五章 孙膑、乐毅、田单 965
第一节 孙膑 965
孙膑破魏 965
孙膑著书 967
孙膑的历史影响 968
第二节 乐毅 969
乐毅破齐 969
乐毅居赵 972
第三节 田单 974
田单破燕复齐 974
破燕复齐之后 976
第六章 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 980
第一节 孟尝君 980
早慧与养士 980
受困于秦 982
门客冯谖 982
关于孟尝君的评价 984
第二节 平原君 985
喜宾客 985
毛遂自荐与邯郸解围 987
关于平原君的评论 989
第三节 信陵君 989
尊礼侯生 990
窃符救赵 991
留赵十年 992
回魏以后 993
信陵君的历史影响 995
第七章 老子、庄子 996
第一节 老子 996
老子和《老子》书 996
社会政治思想 998
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道 1000
朴素辩证法思想 1001
第二节 庄子 1003
庄子和《庄子》书 1003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道 1005
从相对主义至虚无主义 1006
社会政治思想 1007
第八章 惠施、公孙龙、墨家辩者 1010
第一节 惠施 1010
惠施的生平 1010
“合同异”说 1012
第二节 公孙龙 1014
公孙龙的生平 1014
“离坚白”说 1015
第三节 墨家辩者 1017
“物”和“知” 1017
“审故”和“明类” 1020
第九章 苏秦、张仪、公孙衍 1024
第一节 苏秦 1024
第二节 张仪 1026
第三节 公孙衍 1030
第十章 子思、孟子、邹衍 1032
第一节 子思 1032
第二节 孟子 1035
孟子的生平 1035
仁政论 1040
性善论 1042
“先王之道” 1045
第三节 邹衍 1047
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 1047
邹衍的生平与著述 1048
邹衍的学说 1049
第十一章 屈原、淳于髡、鲁仲连 1052
第一节 屈原 1052
家世、生平和政治遭遇 1052
为人志节和文学成就 1055
对后世的影响 1059
第二节 淳于髡 1060
第三节 鲁仲连 1063
义不帝秦 1063
书报聊城 1065
不为商贾之事 1065
第十二章 蔺相如、廉颇、李牧 1067
第一节 蔺相如 1067
完璧归赵 1067
渑池之会 1069
蔺、廉相与欢 1071
第二节 廉颇(附赵奢) 1072
第三节 李牧 1075
第十三章 范雎、白起、王翦 1078
第一节 范雎 1078
第二节 白起 1082
第三节 王翦(附蒙骜) 1086
第十四章 荀子、韩非、吕不韦 1089
第一节 荀子 1089
生平和著作 1089
论天人关系 1094
论性恶 1096
“明分使群” 1101
法后王 1103
隆礼尊贤和平政爱民 1106
君权集中和思想统一 1110
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和对诸子学说的批判 1112
第二节 韩非 1116
生平和著作 1116
历史进化的观点 1117
社会矛盾的观点 1119
政治思想 1125
世界观与认识论 1131
第三节 吕不韦 1135
生平事迹 1135
《吕氏春秋》 1136
第十五章 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地学 1140
第一节 数学 1140
数学的萌芽 1140
文字记数法 1141
算筹和筹算 1141
规矩和勾股定理 1143
数学知识的丰富和提高 1144
数学思想的深化 1145
数学教育 1146
第二节 天文学 1147
第三节 气象学 1151
第四节 地学 1153
第十六章 物理学 1162
第一节 力学知识 1162
第二节 热学知识 1164
第三节 声学知识 1164
第四节 光学知识 1166
第五节 磁学知识 1167
第六节 对运动及时空的认识 1168
第七节 物质结构假说 1169
第十七章 医学 1171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 1171
第二节 中国传统医学与巫术之关系 1172
第三节 早期的药物知识和用药剂型 1173
第四节 医学分科及医疗经验积累 1174
第五节 预防医学与养生 1176
第六节 卫生与医事管理 1177
第七节 医学家 1178
第十八章 妇女 1180
第一节 女娲、简狄、姜嫄 1180
第二节 太任,太姒 1182
第三节 许穆夫人赋《载驰》 1183
第四节 齐姜劝导晋公子重耳 1184
第五节 晋弓工妻谏平公 1185
第六节 赵威后问齐使 1186
第七节 孟母教子 1187
第十九章 杂传 1189
第一节 伯夷叔齐不食周粟 1189
第二节 柳下惠不辞小官 1190
第三节 西门豹为河伯娶妇 1192
第四节 荆轲刺秦王(附高渐离) 1193
附录一 关于中国古代社会分期问题&徐喜辰 1198
附录二 中国古代国家的形成&斯维至 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