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1
第一节 沿革与缘起 3
第二节 史料与思路 13
第一章 闻道 19
第一节 乡土 20
一、僰道遗风 21
二、三江人文 24
第二节 家世 29
一、祖迹家世 29
二、家学渊源 32
第三节 家教 37
一、幼承庭训 38
二、温敦诗教 42
第二章 问道 47
第一节 问学巴蜀 47
一、蜀都幼学 47
二、巴渝立志 51
第二节 负笈“两京” 61
一、困顿北京 61
二、因缘南京 70
第三章 适道 80
第一节 儒家之道 80
一、民族主义 82
二、儒道归宗 86
第二节 儒学之统 96
一、“一本”道统 96
二、弘儒之论 100
第三节 儒道之术 101
一、“三祭”之“道” 101
二、“三祭”之“用” 103
第四章 传道 109
第一节 大陆春秋 110
第二节 新亚前史 120
第三节 新亚创业 125
第四节 新亚改制 137
第五节 新亚弥缝 145
第五章 布道 161
第一节 出访传学 161
第二节 文化宣言 178
第六章 论道 189
第一节 为学之义 189
一、为学之志 189
二、为学之旨 193
第二节 治学之道 197
一、治学态度 198
二、治学方法 205
第三节 著述论列 214
一、著述概况 214
二、版本简述 217
三、体系简论 226
第七章 弘道 231
第一节 学问渊源 231
一、源于生命 232
二、契于师传 235
三、成于习得 237
第二节 学思脉络 242
一、哲思涵育 244
二、本体追寻 247
三、人文探究 249
四、传统梳证 251
五、境界大成 252
第三节 学术思想 253
一、归宗儒学论 254
二、返本开新论 254
三、宽仁博纳论 262
四、融通判教论 267
第四节 理论成就 273
一、哲学“原”论 273
二、人文价值论 273
三、中心观念论 279
四、心灵境界论 284
第八章 践道 292
第一节 践履之道 292
第二节 践道之行 301
一、亲亲人 301
二、侍先师 328
三、交同道 348
第九章 殉道 370
第一节 性情之悲 372
一、宗教情怀 372
二、终极天志 377
第二节 书生之悲 382
一、学理与现实 383
二、江湖与庙堂 386
第三节 遗民之悲 390
一、海外孤悬 391
二、花果飘零 397
第十章 归道 401
第一节 归于道山 402
一、病里乾坤 403
二、君子息焉 410
第二节 哲人风范 417
一、躬行践道 418
二、肫挚孤介 418
三、至性至情 422
四、自不容已 424
第三节 儒者气象 427
一、褒衣博带 428
二、希圣希贤 430
三、且仁且智 433
四、曲肱之乐 437
余论 443
第一节 历史回音 443
一、唐学之后 443
二、学术定位 447
三、儒者之论 449
四、成就之议 451
第二节 文化启示 453
参考文献 458
附录 464
悲剧与悲情 464
春天:飘逝和留下的 471
后记 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