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青涩年代(散文选) 1
初 吻——怀念我的知青姐姐 3
名字的故事——纪念我的名字和几个人的一个时代 4
“吃大口”的记忆——一个人的改革开放三十年 6
“百草园”祭 7
三束阳光 9
没有作业的数学课 10
吉子河记——为我和我的中学作传 12
写在菜票背后的日期 17
黄生借钱说 18
包裹亲情 20
白发亲娘 21
写作《红鼠》的一个晚上 22
面对水域 24
为啥没听到你的歌声 25
送君远去 27
永远的紫罗兰 28
两个人的车站 30
梦见美国和我的同学 31
男人种树 女人乘凉 32
回到老家 34
并不张扬的人生 35
老刘读书 37
一日三勇 39
挂在门上的指南针 40
老彭先生二三事 41
剩闲居记 44
双桂堂记 45
老人与鸟 48
受伤的鸟 50
山城望月 51
山城阳光 52
阳台上的湖泊 54
面对一座深山 55
莞尔一笑 57
家有菜园 58
路上人生 59
选择与命运 61
男人是酒,女人是水 63
千年阳光 64
大宁河畔的小妹妹 65
文化沙龙与生命的茅屋 67
三都水寨 69
第二编 何妨一读(随笔选) 73
《马桥词典》:小说?词典?抄袭? 75
西方美学史的诗性读解——董小玉教授新著《西方文艺美学导论》 79
董桥,这座桥 81
重读《毛选》 84
周忠陵笔下的天生桥 85
别了,万圣书园 87
夜读《钱本草》 89
“三余”与“三味” 91
金钱的理念 92
新千年文坛“连环骂” 93
关注西部文学 97
张者:《桃李》的反响与反思 98
这也是一个饥饿的重庆女儿——读张世君长篇小说《红房子》 101
为什么《远嫁》异国他乡? 104
《真的爱你》:残酷的青春游戏 107
三段四观 109
性与美 110
小百姓生活——读梁晓声《过小百姓的生活》有感 111
三国“小乔”之墓在哪里? 113
休闲价值说 114
红色旅游的影像论证——《广西红色之旅》的价值评判 115
直辖后的文学 118
意象的变异和契合——从两首西方象征主义诗歌看东西方意象生成比较 120
一代伟人的一个横断面——《毛泽东自传》读后 123
一张通向六十年代的旧车票——听刘欢《六十年代生人》有感 125
本土路线,“本”从何来?——兼与邱正伦教授等商榷 128
朦胧与启蒙:诗歌见证的思想解放——与诗人、艺术批评家邱正伦教授的访谈对话 132
一个王朝的背影,究竟有多长?——清宫戏批判 135
黄色智慧时代?——黄段子、荤笑话、色情短信的文化批判 138
《大学语文》该怎么开? ——“公共汉语”或“汉语文化”、“公共母语” 140
母语文化的精神之旅——评西南师大出版社《大学语文教程》 144
以时间的名义为大难中的民族精神文化存证——读《时间之殇》兼及地震有关出版现象的文化意义 147
世界上最漫长的五月——西南大学《雨声》杂志刊首语 150
震后,我们该追问什么?——答某杂志约稿 152
瞬间碎语——为《西南大学研究生》杂志卷首语而作 155
从大山走来,还是向大山走去?——序邱道宏小说集《从大山走来》兼乡土文学之思考 156
从三峡走向永远——《永远的三峡》重庆中小学生乡土教材中学版序 158
发现北碚——为重庆卫视《多谢四方众乡亲 走进北碚》而作 159
农民自办文化与当代农民的文化觉醒 162
下个世纪,谁是你的姐姐? 166
《和平年代》:壮美的军人理想主义 168
《和平年代》:未能免俗的人物组合与结局 170
《党员二楞妈》:幽默的“轻喜剧” 171
东方“变形记”:梦境与现实同步——则新民间故事的整理附记 173
存在与迷失——少数民族诗人汉语诗歌文化心态的描述 177
第三编 《扶贫手记》 183
带一本费孝通的书下乡去 185
惊心一跪 187
移民的乡愁 190
唱给太阳的歌谣 192
山顶一夜 194
穷人的经济学 196
第四编 文史小品 201
兴尽而返 203
半耕半读 203
曹操“假打” 204
妻梅子鹤 204
嫉妒而死 205
过山虎 205
双倍用药 206
山水清音 206
苏东坡跑了 207
官蛤蟆 207
贫寒书生 208
醋与酒 208
楚惠王食虫 209
临危不助,罢官! 209
眼泪即是礼物 210
美女与美德 210
爱民歌 211
天子不愿庇护 211
哑对 211
实心葫芦 212
第五编 小说部分 213
《天边村落》系列短篇 215
磷——回忆我的二舅叔云和香子——我的表姐 215
跋 230
火 230
泉 246
古稀年之梦 261
乡土文学:一种隐居方式——《天边村落》的写作自述 267
死蝉 268
密码是0 270
一只烤红薯拯救的爱情 271
午夜的收音机轻轻公开夜晚的秘密 272
一封被拆开的信 273
情钓 274
携款三法 275
写作成真 276
告别或开始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