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1.1.1 研究背景 1
1.1.2 研究意义 4
1.2 研究动态 5
1.2.1 国外研究进展与重点 5
1.2.2 国内研究进展及不足 8
1.3 研究框架 11
1.4 研究内容 11
1.5 研究方法与特色 13
1.5.1 研究方法 13
1.5.2 研究特色 13
2区域规划的概念、性质及作用辨析 15
2.1 区域和区域规划 15
2.1.1 基本概念 15
2.1.2 区域规划的分类标准及其相应类型 18
2.2 区域规划的本质属性 19
2.2.1 基本性质 19
2.2.2 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 21
2.2.3 区域规划与区域政策 25
2.3 区域规划的特点和作用 28
2.3.1 主要特点 28
2.3.2 功能作用 30
2.4 小结 32
3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33
3.1 区域规划思想的起源 33
3.1.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 33
3.1.2 盖迪斯的生态型区域规划学说 34
3.1.3 芒福德的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35
3.2 传统的区域规划理论 36
3.2.1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36
3.2.2 地域生产综合体理论 37
3.2.3 区位理论 37
3.2.4 增长极理论 38
3.2.5 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38
3.3 现代区域规划的相关理论 39
3.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39
3.3.2 循环经济理论及景观生态学理论 40
3.3.3 系统理论 41
3.4 小结 42
4新区域主义的综合研究范式 43
4.1 从旧区域主义到新区域主义的演化过程 43
4.1.1 区域主义 43
4.1.2 区域主义的发展演化 45
4.2 新区域主义的兴起背景及其理论溯源 46
4.2.1 兴起背景 46
4.2.2 理论溯源 47
4.3 新区域主义的研究议题 54
4.3.1 区域和区域功能 54
4.3.2 区域化 55
4.3.3 区域治理 57
4.3.4 治理视角下的大都市区域规划 59
4.4 新区域主义的核心论点 62
4.4.1 多种涵义的区域空间 62
4.4.2 多层治理的决策方式 63
4.4.3 多方参与的协调合作机制 64
4.4.4 多重价值目标的综合平衡与可持续 64
4.5 新、旧区域主义的差异对比 65
4.5.1 区域治理的实施结构 66
4.5.2 区域成员承担的责任 66
4.5.3 区域对外开放的程度 67
4.5.4 区域化的主题内容 67
4.6 新区域主义的简要述评 68
4.6.1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特点 68
4.6.2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优势 69
4.6.3 新区域主义的理论局限 71
4.7 小结 72
5发达国家区域规划创新的实践案例 73
5.1 西方国家区域规划的发展实践 73
5.1.1 发展历程及特点 73
5.1.2 主要经验 75
5.2 国家案例 76
5.2.1 德国的空间战略规划 76
5.2.2 英国的区域规划 82
5.3 区域案例 94
5.3.1 跨区域协调的典范:柏林—勃兰登堡首都经济区域规划 94
5.3.2 变革的催化剂:弗兰德斯区域空间结构规划 96
5.3.3 新世纪的探索:东京首都圈区域规划 99
5.4 小结 103
6新区域主义视野下我国区域规划转型路径 104
6.1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的历史回顾和现状问题 104
6.1.1 历史轨迹及其成效分析 104
6.1.2 我国区域规划发展的主要问题 107
6.2 加快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现实意义 109
6.2.1 贯彻落实国家科学发展观 109
6.2.2 促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110
6.2.3 有效应对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区域化的双重考验 111
6.2.4 加快改革区域规划管理体制 112
6.3 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新区域主义视角 112
6.3.1 新区域主义的方法论启示 112
6.3.2 新时期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总体思路 114
6.3.3 我国区域规划转型的主要策略路径 114
6.4 小结 119
7我国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基本理论框架 120
7.1 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功能作用 120
7.1.1 增强国家宏观调控区域发展的能力 120
7.1.2 促进区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121
7.1.3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进程 122
7.2 新概念区域规划的理念体系 124
7.2.1 科学发展理念 124
7.2.2 主体功能区理念 126
7.2.3 空间治理理念 130
7.3 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基本内涵 132
7.3.1 区域观 132
7.3.2 政策观 134
7.3.3 协调观 134
7.3.4 生态观 135
7.3.5 伦理观 138
7.4 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实施机制 139
7.4.1 互动机制:建构区域规划全过程的多元主体互动模式 139
7.4.2 网络机制:形成政府间及其与社会组织的合作伙伴网络 140
7.4.3 组织机制:设立制度化的区域规划协调责任主体 141
7.5 小结 142
8实证研究:从蓝图描绘走向集体行动的长三角区域规划 143
8.1 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范围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143
8.1.1 长三角地区的空间范围界定 143
8.1.2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144
8.2 长三角地区加快区域协调发展的背景和动因 146
8.2.1 环境背景 146
8.2.2 主要动因 147
8.3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一个重要的规划论题 149
8.3.1 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的现实意义、主要目标及作用预判 149
8.3.2 长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进程 154
8.3.3 当前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实施的主要困境 156
8.4 长三角地区新概念区域规划的特征及其实施机制 160
8.4.1 长三角地区新概念区域规划的主要特征 160
8.4.2 长三角地区新概念区域规划的实施机制 162
8.5 小结 166
参考文献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