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乡土建筑研究 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规律与建设模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钰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60850580
  • 页数:179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份——陕、甘、宁三省(区)为研究范畴,将农村聚落、乡土建筑还原于脆弱生态系统之中,阐述了区域人居环境系统的特征、类型及演变过程。分析了特定区域生态环境中影响人居环境形成、发展的作用机制,归纳总结出典型生态脆弱地区中可能蕴含的人居环境营建规律与生存智慧。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建设模式。本书可作为建筑学、生态、农业、社会等领域科研、管理人员及相关人士的参考书。

1引论 1

1.1核心概念辨析 1

1.1.1生态脆弱地区 1

1.1.2乡土建筑 2

1.1.3乡村聚落 3

1.1.4人居环境 3

1.2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背景 3

1.2.1乡村人居环境面临的发展困境 3

1.2.2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特殊命题 5

1.2.3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的积极意义 6

1.3生态脆弱地区乡村人居环境研究综述 7

1.3.1陕甘宁生态脆弱地区研究现状 7

1.3.2乡村人居环境学术研究历程的简要回顾 7

1.3.3乡村人居环境学术研究的有待完善之处 8

1.3.4乡村人居环境学术研究的可发展方向 9

2乡村人居环境的生存背景 11

2.1生态脆弱区的类型特征 11

2.1.1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地区 12

2.1.2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地区 13

2.2自然生态环境特征 13

2.2.1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地区 13

2.2.2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地区 15

2.3社会经济环境特征 16

2.3.1农业生产 17

2.3.2人口与民族 18

2.3.3区域贫困 19

2.4乡村人居环境的典型“脆弱”境遇 20

2.4.1人类生存空间局促 21

2.4.2聚落耕地资源匮乏 21

2.4.3建材资源格局失衡 22

2.4.4聚落更新动力不足 22

2.4.5人居文化发展凝滞 23

3乡村人居环境的演变历史 24

3.1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24

3.1.1研究意义 24

3.1.2研究方法 24

3.1.3研究局限性 25

3.2陕西榆林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历程 25

3.2.1石器时代 25

3.2.2先秦两汉时期 27

3.2.3三国至唐时期 29

3.2.4五代至宋时期 29

3.2.5元明清时期 30

3.3宁夏西海固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历程 31

3.3.1石器时代 32

3.3.2先秦两汉时期 33

3.3.3三国至宋时期 34

3.3.4元明清时期 35

3.4甘肃河西走廊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演变历程 36

3.4.1石器时代 36

3.4.2先秦时期 37

3.4.3两汉时期 37

3.4.4三国至元时期 40

3.4.5明清时期 40

4农业景观与乡村聚落形态 42

4.1农业生产景观与乡村聚落景观 42

4.1.1农业生产景观释义 42

4.1.2农业生产景观分类 42

4.1.3农业生产景观与乡村聚落景观 44

4.2农业景观主导下的乡村聚落分布格局 45

4.2.1农业景观与聚落分布形态 45

4.2.2“逐地而居”——旱作农业型聚落 45

4.2.3“逐水而居”——灌溉农业型聚落 47

4.3乡村聚落形态特征与功能构成 51

4.3.1聚落外部空间的形态特征 51

4.3.2聚落内部空间的功能构成 56

4.4乡村聚落选址的自然影响要素 58

4.4.1水源 58

4.4.2耕地 59

4.4.3土质 60

4.4.4风水 60

5建造资源与乡土建筑形态 62

5.1“稀缺”的建造资源格局 62

5.1.1木、石资源稀缺 62

5.1.2建设资金稀缺 63

5.2资源格局主导下的乡土建筑发展策略 63

5.2.1策略一:资源利用最大化 64

5.2.2策略二:形式组合多样化 64

5.2.3策略三:建造成本经济化 65

5.3生土建筑的类型特征 66

5.3.1原生土建筑 66

5.3.2全生土建筑 68

5.3.3半生土建筑 70

5.4生土建筑的建造技术 73

5.4.1生土建筑选址 73

5.4.2土坯制作工艺 73

5.4.3土坯砌筑工艺 75

5.4.4夯土制作工艺 76

5.4.5墙体防水、防潮处理 77

5.5生土建筑的装饰艺术 78

5.5.1风格 78

5.5.2入口 78

5.5.3门窗 79

5.5.4墙壁 80

5.5.5立面 81

6自然气候与乡土建筑形态 83

6.1区域建筑气候综述 83

6.1.1建筑气候特征 83

6.1.2建筑气候解读 85

6.2气温 86

6.2.1建筑围护结构 86

6.2.2室内取暖系统 89

6.3降水 91

6.3.1屋顶雨水排放 92

6.3.2墙身防水、防潮处理 94

6.3.3庭院雨水收集 96

6.4采光 97

6.4.1院落布局 97

6.4.2建筑进深 98

6.4.3门窗 98

6.4.4庭院绿化 99

6.5风 99

7地域文化与乡村人居环境 101

7.1乡村人居环境的“文化情境”研究意义 101

7.2生态脆弱区的文化区位 102

7.2.1文化区释义 102

7.2.2生态脆弱区的文化区位 102

7.3地域文化影响下的乡村人居环境 105

7.3.1游牧文化与建筑审美 105

7.3.2“俗”文化与建筑价值观 107

7.4乡村人居环境的文化现象解读 108

7.4.1民风民情与乡村聚落 108

7.4.2文化融汇与乡土建筑 109

7.4.3少数民族乡村人居环境 111

7.4.4院落空间布局 113

7.4.5传统火炕文化 114

7.4.6门窗装饰与比例 115

8乡村人居环境典型案例研究 117

8.1案例一:米脂县印斗镇惠家沟村 117

8.1.1基本概况 117

8.1.2聚落形态 118

8.1.3乡土建筑 119

8.1.4发展困境 123

8.2案例二:武威市凉州区武南镇元湖村 125

8.2.1基本概况 125

8.2.2聚落形态 126

8.2.3乡土建筑 128

8.2.4潜在问题 131

8.3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现存问题 132

8.3.1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地区聚落发展隐患 132

8.3.2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地区聚落发展隐患 133

8.3.3乡村建设指导思想的片面与紊乱 134

8.3.4乡村建设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和创新 135

8.3.5规划设计模式脱离乡村基本特征 135

8.3.6乡土建筑营建技术发展困境 136

8.3.7价值观变迁对传统人居文化的影响 137

9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规律与特征探索 139

9.1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规律”释义 139

9.2乡村人居环境的历史演变规律与特征解析 140

9.2.1乡土建筑形态与资源格局演化 140

9.2.2乡村聚落形态与生产模式更迭 142

9.2.3乡村分布格局与区域人口迁徙 143

9.3乡村聚落的生态演替规律与特征解析 145

9.3.1聚落演替的基本概念 145

9.3.2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带聚落的生态演替规律 147

9.3.3北方干旱绿洲边缘带聚落的生态演替规律 148

9.4乡土建筑的营建技术规律与特征解析 150

9.4.1技术特征一:姿态各异的建筑形态 150

9.4.2技术特征二:灵活多变的建材组合方式 152

9.4.3技术特征三:优异的气候适应力与节能优势 152

9.5乡土建筑的审美价值规律与特征解析 152

9.5.1乡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 153

9.5.2审美价值体系的“脆弱”特性 154

9.6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规律、特征的综合解读 155

9.6.1营建规律体系的结构特征 155

9.6.2营建规律体系的基本属性 157

9.7乡村人居环境营建规律、特征的当代启示 157

9.7.1“流”的格局优化与聚落人居环境建设 157

9.7.2人居环境发展驱动力协调机制研究 158

9.7.3“集约型”的房屋建造发展策略 158

9.7.4乡村人居价值观的传承与重塑 158

10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营建模式构建 160

10.1乡村人居环境“适宜性”营建模式研究 160

10.1.1指导思想 160

10.1.2基本构成 161

10.1.3特色指导原则 162

10.2生产范式更新引导下的乡村聚落规划模式探索 163

10.2.1农业生产范式的更新趋势 163

10.2.2农业生产范式更新引导下的聚落规划模式 165

10.3乡土建筑中“适用技术”的传承与有机更新 167

10.3.1乡土建筑中的适用技术 167

10.3.2适用性技术的发展目标与趋势 168

10.3.3生态脆弱地区适用性技术探索案例 170

10.4乡土建筑、乡村聚落建设管理、服务制度探索 172

10.4.1生态转移政策的制定与移民新村的建设指导 172

10.4.2绿色农村社区建设新技术普及与推广 173

10.4.3社区管理体系的建立扶植与建设管理 174

10.5当代乡村人居环境价值观的重塑 175

10.5.1居住需求与价值观 175

10.5.2乡村人居环境价值观的嬗变 175

10.5.3乡村人居环境生态价值观的重塑 176

后记 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