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常见疾病祛病名方 1
第一章 内科疾病祛病名方 2
头痛 2
孙思邈方 2
《太平圣惠方》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骆龙吉方 5
张锐方 5
陈自明方 6
李杲方 6
朱丹溪方 7
洪立正方 8
秦景明方 8
陈士铎方 9
眩晕 10
王贶方 10
洪立正方 10
皇甫中方 11
感冒 12
张锐方 12
赵学敏方 12
咳嗽 13
华佗方 1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3
王贶方 14
张锐方 15
王肯堂方 15
张介宾方 16
张浩方 16
李中梓方 17
秦景明方 18
李用粹方 18
谈金章方 19
程国彭方 19
陈复正方 20
哮喘 21
张锐方 21
张时彻方 21
龚廷贤方 22
陈士铎方 22
呕吐呃逆 24
华佗方 2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4
王贶方 25
张锐方 26
洪立正方 27
皇甫中方 27
伤食 28
李杲方 28
朱丹溪方 29
万全方 29
洪立正方 30
谈金章方 30
程国彭方 31
《太平圣惠方》 31
腹胀 32
《太平圣惠方》 32
张锐方 32
赵学敏方 33
陈修园方 33
腹痛 34
张介宾方 34
陈修园方 35
中风 36
华佗方 36
葛洪方 37
朱佐方 37
龚信方 38
沈金鳌方 39
陈修园方 39
腰痛 40
华佗方 40
王贶方 40
李杲方 41
朱丹溪方 41
龚廷贤方 42
陈修园方 42
黄疸 43
孙思邈方 43
王焘方 43
《太平圣惠方》 44
洪立正方 45
龚廷贤方 45
小便不通尿多 46
华佗方 46
王焘方 47
《太平圣惠方》 47
严用和方 48
疟疾 49
王焘方 49
《太平圣惠方》 50
朱佐方 51
骆龙吉方 51
严用和方 52
危亦林方 52
洪立正方 53
皇甫中方 54
李中梓方 54
中暑 55
洪遵方 55
危亦林方 55
第二章 外科疾病祛病名方 56
泄泻 56
张锐方 56
危亦林方 57
王肯堂方 57
痢疾 58
华佗方 58
葛洪方 58
《太平圣惠方》 59
张锐方 60
洪遵方 60
刘完素方 61
危亦林方 61
龚信方 62
皇甫中方 62
费伯雄方 63
便秘 64
华佗方 64
张锐方 64
朱丹溪方 65
龚信方 65
痔疮 66
张锐方 66
董宿方 66
张时彻方 67
陈实功方 67
疝气 68
张锐方 68
张介宾方 69
陈下复方 69
第三章 五官科疾病祛病名方 70
眼目昏花 70
华佗方 70
孙思邈方 70
《太平圣惠方》 71
顾世澄方 71
目痛目痒 72
孙思邈方 72
王肯堂方 73
倒睫 74
华佗方 74
李杲方 74
睑烂 75
孙思邈方 75
赵学敏方 76
口疮 77
《太平圣惠方》 77
董宿方 78
万全方 79
牙痛 80
华佗方 80
《太平圣惠方》 80
张锐方 81
董宿方 82
牙疳 83
《太平圣惠方》 83
严用和方 84
李杲方 84
喉痹 85
华佗方 85
王焘方 85
张锐方 86
耳聋 87
《太平圣惠方》 87
张浩方 87
第四章 皮肤科疾病祛病名方 88
风疹 88
王焘方 88
脚气 89
张锐方 89
陈自明方 90
朱佐方 90
龚廷贤方 91
痛疽 92
洪遵方 92
陈自明方 92
陈实功方 94
赵学敏方 94
顾世澄方 95
杨梅疮 96
张时彻方 96
陈实功方 96
龚信方 97
毛发疾病 98
孙思邈方 98
《太平圣惠方》 99
第五章 儿科疾病祛病名方 100
小儿感冒 100
钱乙方 100
小儿厌食 101
钱乙方 101
董宿方 101
小儿口舌生疮 102
钱乙方 102
严用和方 102
董宿方 103
小儿惊风 104
钱乙方 104
董宿方 104
赵学敏方 105
第六章 妇科疾病祛病名方 106
月经前后诸症 106
严用和方 106
董宿方 107
傅山方 107
带下 108
陈自明方 108
傅山方 109
费伯雄方 109
不孕 110
陈自明方 110
胎动不安 111
陈自明方 111
洪立正方 111
滑胎 112
洪遵方 112
张介宾方 112
难产 113
傅山方 113
赵学敏方 113
产后其他疾病 114
洪遵方 114
严用和方 114
危亦林方 116
董宿方 118
陈士铎方 118
傅山方 118
妇产科其他病症 120
陈自明方 120
第七章 男科疾病祛病名方 122
遗精 122
张锐方 122
严用和方 123
张介宾方 123
洪立正方 124
龚信方 124
汪昂方 125
阳痿 126
张锐方 126
陈士铎方 126
下篇 古代名医、医典祛病名方 127
第一章 汉魏晋名方 128
张仲景方 128
太阳病 128
阳明病 132
少阳病 134
少阴病 136
厥阴病 137
痉湿暍病 138
疟病 140
血痹虚劳病 141
痰饮咳嗽病 142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 143
水气病 144
黄疸病 144
妇人妊娠病 145
妇人产后病 146
妇人杂病 147
华佗方 148
麻醉解麻 148
伤寒 148
大麻风 149
第二章 唐代名医方 150
孙思邈方 150
胸痹、心痛 150
血证 151
虚劳 151
翳膜内障 152
王焘方 153
风证 153
温病(毒) 154
内伤发热 155
第三章 宋代名医(著)方 156
《太平圣惠方》 156
癫 156
血证 157
水肿 158
虚劳 158
伤寒 160
翳膜外障 161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162
痰湿证 162
瘀血 163
虚证 163
闭证 164
骆龙吉方 166
胁痛 166
痿证 166
王贶方 167
内伤发热 167
血证 167
张锐方 168
痹证 168
血证 168
淋证 169
尿浊 170
严用和方 172
厥证 172
伏暑 172
虚证 173
痰饮 174
血证 175
朱佐方 176
积聚 176
血证 177
第四章 金元时期名医方 178
刘完素方 178
厥证 178
暑温 179
李杲方 180
虚证 180
血证 181
朱丹溪方 182
痰饮 182
血证 182
血淋 183
第五章 明代名医(著)方 184
王肯堂方 184
胸痹 184
血证 185
翳膜外障 185
陈实功方 186
瘰疬 186
破伤风 186
大麻风 187
张介宾方 188
虚证 188
气证 189
伤寒 190
胁痛 190
时行温病 191
龚廷贤方 192
伤寒 192
胸痹心痛 192
瘫痪 192
无名肿毒 193
第六章 清代名医方 194
傅山方 194
横产 194
汪昂方 195
虚证 195
内伤发热 196
痹证 196
陈士铎方 197
伤寒 197
汗证 198
癫狂 198
谈金章方 199
痰证 199
脐风 200
沈金鳌方 201
血证 201
赵学敏方 202
痿证 202
瘰疬 202
吴鞠通方 204
辛凉法 204
辛温法 206
苦温法 207
甘湿法 208
苦寒法 208
咸寒法 209
甘寒法 210
苦辛法 212
酸苦法 213
酸甘法 213
费伯雄方 214
痰证 214
火证 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