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德利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7513016292
  • 页数:32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选题依据 2

二、研究方案 5

三、研究特色与创新 9

第二章 宜居城市相关研究进展及述评 11

第一节 宜居城市思想渊源与形成发展阶段 12

一、国外宜居城市思想渊源及形成发展阶段 12

二、国内宜居城市思想渊源及形成发展阶段 13

第二节 国外宜居城市研究进展 14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15

二、宜居城市的综合测度方法 17

三、宜居城市综合影响因素研究 21

四、国外重要的宜居城市发展思想 22

第三节 国内宜居城市研究进展 25

一、宜居城市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25

二、宜居城市定量评价体系研究 27

三、宜居城市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29

四、宜居城市建设的提升对策研究 30

第四节 宜居城市研究进展的总体评价 31

第三章 宜居城市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4

第一节 宜居城市的内涵 34

一、宜居城市的内涵 34

二、宜居城市的研究框架 35

第二节 宜居城市相关基础理论 38

一、田园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38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41

三、生态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42

四、健康城市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43

五、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45

六、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47

七、人地关系理论及其对宜居城市研究的指导作用 48

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及其指导作用 51

第四章 国内外宜居城市建设经验借鉴 54

第一节 国外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经验借鉴 54

一、温哥华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55

二、新加坡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57

三、墨尔本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61

第二节 国内宜居城市建设实践与经验借鉴 62

一、大连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62

二、青岛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65

三、杭州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68

四、成都宜居城市建设实践及经验 70

第五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理念与基本模式 74

第一节 宜居之都建设理念 74

第二节 宜居之都建设的基本模式 76

第六章 北京宜居之都判别标准及综合评价方法 85

第一节 宜居城市的典型判别标准 85

第二节 宜居城市的典型测度方法 88

一、主观评价法 88

二、AHP决策分析法 89

三、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 89

四、位分值法 91

五、综合评价法 93

第三节 宜居北京综合评价方法选择 95

一、研究区范围 95

二、宜居北京判别标准 96

三、缓冲区分析 97

四、空间可达性分析 99

五、空间插值分析 99

六、基于问卷调查的城市宜居性综合评价 100

第七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现状与总体评价 103

第一节 城市宜居性总体空间分异特征 103

第二节 城市宜居性的分要素分异特征 105

一、“公平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 105

二、“安全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 106

三、“便捷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 109

四、“舒适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 110

五、“人文北京”建设空间分异特征 112

第八章 空间合理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基础 114

第一节 北京市城市总体功能区划 115

一、城市总体功能区划 115

二、不同功能区发展重点 116

第二节 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118

一、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118

二、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存在问题 122

三、北京市城市空间结构优化 126

第三节 北京市新城建设重点 127

一、北京新城规划建设现状及面临问题 128

二、伦敦新城建设历程及经验教训 129

三、对北京新城规划建设的启示 130

第四节 北京市人口空间分布调控 133

一、分散中心城区人口 133

二、提升卫星城质量 133

三、加快“首都经济圈”建设 134

四、注重人口经济调控 135

第九章 产业生态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前提 136

第一节 北京市产业发展现状 137

一、三次产业结构表现出从“二、三、一”转变到“三、二、一”格局 137

二、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向农业及牧业为主转变 138

三、工业结构中以重工业为主,且比重呈上升趋势 139

四、新型产业及高技术制造业成为北京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142

五、产业能耗逐年降低,二产能耗降低速率尤其明显 143

六、形成内核以三产为主,外围以二产为主的空间格局 145

第二节 北京市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147

一、就业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发展的需要 147

二、第一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化程度低 149

三、工业内部结构仍然偏重,高耗能的重工业没有根本减少 149

四、作为未来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欠佳 149

第三节 北京市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 150

一、依据环境承载能力,选择环境友好型的产业作为城市主导产业 150

二、根据产品链间的共生及伴生关系,配套发展关联产业 151

三、按照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构建基础产业 152

第四节 新型工业化与工业布局优化 153

一、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方向与重点 153

二、工业布局优化 154

第五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建设重点 157

一、现代服务业空间层次特征 157

二、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分析 160

第十章 社会公平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重点 162

第一节 北京社会公平建设现状分析 162

一、城乡差距分析 162

二、医疗卫生条件分析 165

三、教育设施发展分析 167

四、居住条件分析 169

五、社会保障分析 174

六、文体设施建设分析 176

七、社会公平建设空间差异特征 178

第二节 北京社会服务设施空间可达性分析 186

一、购物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 186

二、教育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 187

三、医疗设施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 188

四、社会服务设施综合可达性空间分异特征 189

第三节 北京社会服务设施空间满意度评价 190

一、购物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 190

二、教育设施服务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 193

三、医疗服务设施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 194

四、社会服务设施综合满意度空间分异特征 196

第四节 北京社会公平化建设对策 197

一、逐渐减弱主城区居住功能,缓解主城区人口压力 197

二、加大城市边缘区居住功能,加强职住平衡建设 198

三、加强北京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的区域分类指导和开发建设 198

四、提升中关村及CBD地区居住环境健康性和舒适度 198

五、加强新城及新建大型居住区文化特色建设 199

第十一章 居住安全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关键 200

第一节 居住环境安全性的客观背景分析 200

一、刑事案件发生及破案概况 200

二、道路交通安全概况 203

三、地震场所建设 205

四、火灾发生概况 206

五、居住环境安全性的空间特征 208

第二节 居住环境安全性评价的总体特征 214

一、分街道案情发生率空间差异特征 214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居住环境安全性满意度空间差异特征 215

第三节 居住环境安全性建设对策建议 216

一、加强城市安全法规及制度建设 217

二、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理念 217

三、构建城市一体化应急管理体制 218

四、积极推进防灾避难场所建设 219

五、强化城市危机预警机制建设 219

第十二章 交通便捷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载体 221

第一节 北京交通系统发展及演变特征 222

一、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分析 222

二、交通系统演变阶段分析 237

第二节 居民出行便捷性空间特征评价 238

一、交通畅达性分析 238

二、居民交通出行满意度空间特征评价 243

第三节 基于便捷性的北京交通问题解析 249

一、城市建设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协调 249

二、道路网络规划不尽合理 249

三、“职住分离”导致交通问题的加剧 250

四、公共客运交通难以应对私人交通工具的强劲挑战 251

五、城市交通系统管理缺乏有效整合 251

第四节 北京交通便捷化改善方案 252

一、构建多层次的公共交通运营系统 252

二、加快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252

三、适度控制私人交通系统 253

四、合理定位自行车出行系统 253

五、建立完善的城市步行交通系统 254

第十三章 环境舒适化:北京宜居之都建设核心 255

第一节 北京市生态环境发展现状分析 256

一、近50年来北京气候变化 256

二、大气环境分析 261

三、噪声环境分析 266

四、水环境分析 267

五、园林绿化分析 270

六、环境要素空间特征分析 272

第二节 城市生态环境健康性空间特征分析 276

一、绿地系统满意度空间特征 276

二、汽车尾气治理满意度空间特征 280

三、扬尘及工业污染治理满意度空间特征 281

四、公共开放空间满意度空间特征 282

五、城市生态环境健康性综合评价空间特征 285

第三节 宜居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286

一、治理大气环境污染,提高大气环境质量 286

二、构建“生态立市”理念,提高城市绿化水平 287

三、坚持可持续开发水资源原则,提高水环境质量 288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合首都定位的产业 289

五、严格执法,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 289

第十四章 宜居北京与周边地区合作机制 291

第一节 土地资源合作开发模式分析 292

第二节 水资源合作开发模式分析 295

第三节 生态环境共育模式分析 297

一、与环首都经济圈共建防风固沙生态屏障 297

二、与环首都经济圈共建水源涵养林防护工程 298

三、与环首都经济圈共建区域绿道 298

第四节 产业协调发展路径分析 298

一、产业协调发展重点 299

二、产业协调发展布局 301

第五节 宜居北京与周边地区合作机制分析 302

第十五章 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的对策建议 307

第一节 宜居之都建设的分要素提升路径 307

一、合理分流过度集中的人口及产业,加强“紧凑北京”建设 308

二、继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北京”建设 309

三、以宜居社区推动北京公平化建设,加强“公平北京”建设 309

四、将安全教育纳入各级教育体系,加强“安全北京”建设 310

五、构建“点对点”快捷交通网络,加强“便捷北京”建设 311

六、加大城市环境监管力度,加强“健康北京”建设 311

第二节 宜居之都构建的近期建设重点 312

一、促进公众参与宜居之都的规划与建设 312

二、大力推动北京生态经济发展 312

三、积极营造优美生态空间 313

四、努力创造宜居之所 313

五、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 313

六、加强城市安全建设 314

七、保护城市文化特色 314

参考文献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