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篇 1
一、中医世家,幼承庭训,步入医林 1
二、重视医德,仁善为本,济世活人 2
三、治学理念,学在于勤,知在于行 3
四、伤寒病理,感受寒邪损阳伤正 5
五、温病病理,感受热邪损阴伤正 6
六、温病治疗,用阴阳辨证治阳证 8
七、脾虚胃实,脾胃疾病基本病理 9
八、脾气(阳)虚,治疗总宜甘温补中 9
九、胃阴虚证,用药尚宜轻灵甘凉 10
十、脾病多湿,利湿亦即所以健脾 11
十一、湿热互结,阴阳寒热矛盾交错 12
十二、肝脾相关,治脾胃必须联系肝 12
十三、脾胃相合,脾与胃病相互兼治 13
十四、脾统四脏,治脾胃可以安五脏 14
十五、和谐思想,调和阴阳执和致平 15
十六、扶正固本,治病重视保护元气 18
十七、心阳学说,治疗心病重视心阳 19
十八、治血瘀证,辨证重在求因治本 22
十九、四诊合参,诊病重视望舌诊脉 23
二十、医学思想,中医为体西医为用 26
医案篇 28
一、肺系病症 28
(一)感冒(4案) 28
(二)咳嗽(6案) 33
(三)哮证(2案) 42
(四)喘证(3案) 44
(五)肺痈(1案) 49
二、心脑系统病症 51
(一)胸痹(8案) 51
(二)心悸(9案) 61
(三)中风(10案) 74
(四)眩晕(10案) 93
(五)头痛(9案) 108
(六)头重、嗜睡(1案) 121
(七)头风(3案) 122
(八)耳鸣(2案) 125
(九)痫证(1案) 128
(十)失眠(4案) 129
三、脾胃系统病症 135
(一)胃痛(20案) 135
(二)胃痞(9案) 162
(三)胃缓(1案) 176
(四)腹痛(5案) 178
(五)腹胀(1案) 185
(六)呕吐(3案) 186
(七)吐酸(1案) 190
(八)纳差(1案) 192
(九)口苦(1案) 194
(十)呃逆(2案) 195
(十一)泄泻(6案) 197
(十二)痢疾(2案) 206
(十三)便秘(2案) 209
四、肝胆系统病症 211
(一)胁痛(9案) 211
(二)肝昏迷(1案) 225
(三)黄疸(2案) 227
五、肾膀胱系统病症 231
(一)水肿(4案) 231
(二)淋证(3案) 237
(三)癃闭(1案) 240
(四)遗尿(1案) 242
(五)尿血(1案) 243
六、气血津液病症 245
(一)脏躁(5案) 245
(二)梅核气(2案) 251
(三)消渴(3案) 253
(四)内伤发热(4案) 258
(五)肌衄(4案) 264
(六)肥胖(2案) 270
(七)瘿病(1案) 273
(八)鼻鼽(1案) 275
七、肢体经络病症 276
(一)痹证(7案) 276
(二)痿证(3案) 288
(三)麻木证(1案) 292
(四)颤证(1案) 293
(五)骨摇(1案) 295
八、妇科疾病 297
(一)痛经(3案) 297
(二)月经不调(1案) 301
(三)崩漏(3案) 303
(四)恶漏不尽(1案) 307
(五)带下(2案) 309
九、其他病症 312
(一)风疹(2案) 312
(二)暑温(2案) 314
(三)蛇串疮(1案) 318
(四)鼻渊(1案) 320
(五)酒渣鼻(1案) 321
(六)面肌痉挛(2案) 322
(七)乳痈(1案) 325
(八)乳癖(3案) 327
(九)喉痹(1案) 331
(十)脂瘤(1案) 332
(十一)口干(1案) 333
(十二)产后腰痛(1案)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