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傅璇琮 1
总论&李炳武 1
前言&杨东晨 1
长安学的学术背景 3
国学之本体&章太炎 3
《国学丛刊》序&王国维 7
《经典常谈》序&朱自清 10
国学漫谈&季羡林 12
国学的当代形态与当代意义&袁行霈 15
《大家国学》总序&李学勤 23
21世纪与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 25
人文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灵魂——张岂之教授谈中国传统文化&袁春乾 陈颖 34
辉煌的中华早期文明&李学勤 38
略议中国传统文化&赵吉惠 50
国学与传统文化四题&张光兴 53
“国学热”刍议&骞国政 66
中华文化的特点&舒乙 69
文化复兴的必由之路&田文棠 75
当代国人的文化责任&李颖科 80
中华文化的现代意义&王甦 83
中华文化的再生与全球化&吕正惠 89
长安学的学科建设 99
积极开展“长安学”研究&李炳武 99
研究长安的重要意义&牛致功 107
关于长安文化之形成及深入推进其研究的管见&朱士光 110
长安学之我见&黄留珠 117
我对开展“长安学”研究的几点设想&陈全方 119
长安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特色&李炳武 122
长安文化与长安学&萧云儒 127
关于长安文化和早期长安文化的几点思考&刘生良 135
关于长安学的思考&彭曦 140
“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王亚荣 144
论长安文化与长安学的定义和内涵——兼论陕西地方文化与中国文化主体相融合的独有特征&杨东晨 151
关于建立古都长安学及其相关学术研究团体的建议与思考&杨希义 165
从“长安佛教”看“长安学”&陈景富 170
论西安历史与长安学的概念和内涵——兼论目前史学研究的动态和省市学者任务的艰巨&杨东晨 176
其命维新:“长安学”的文化意义&张克晋 191
彰显多元文化魅力的“长安学”建构刍议&田文棠 195
长安学榷议&李小成 202
长安·长安文化·长安学&朱利民 杨文秀 210
对西安学研究的几点思考&王社教 213
长安文化与唐文化&史念海 218
长安文化与周秦汉唐文学&霍松林 221
应当重视地域和国别史研究&林剑鸣 223
《关中民俗艺术论集》序&郑欣淼 226
五千年历史文化看陕西——论陕西历史文物在发展旅游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李炳武 230
论《陕西文物旅游博览》的科学价值及时代意义&石兴邦 234
一本大书——《陕西文物旅游博览》读后&萧云儒 238
盛世文化精神是长安文化的核心价值&赵馥洁 240
长安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方光华 245
“长安礼学”是长安文化的根基与灵魂&田文棠 251
长安文化的科学范畴与概念界定&康震 257
长安文化与现代化&黄新亚 267
《西安历史述略》(增订本)序&陈元方 276
“人文化”西安的城市历史特色&刘庆柱 279
中国历史文化的中心在西安——省文物局局长赵荣谈如何做好陕西大遗址保护&陈旭 285
西安古都与中国历史的发展&张大可 288
渭河上游地区是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地域原点&张新斌 296
试谈宋代的长安&杨德泉 杨文秀 303
关于隋唐长安研究的几点思考&荣新江 314
谈古都西安的核心价值&李骊明 321
《陕西古代史》序&石兴邦 324
一部难得的好书&史念海 329
《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前言&李炳武 331
《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序一&李学勤 335
《中华国宝·陕西珍贵文物集成》序二&石兴邦 337
《陕西文物古迹大观》前言&巩启明 342
陕西历史发展的特点与启示&余华青 347
长安学的时代价值 355
对“弘扬中华文化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一点理解&张岂之 355
论文物在陕西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李炳武 358
陕西在推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中责任重大&赵荣 368
如何重建民族精神家园&赵世超 373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周伟洲 376
完善黄帝陵的保护与建设&张锦秋 385
变文化大省为旅游名省的思考&李炳武 390
泱泱古都 盛世复兴&(美)王受之 397
中华民族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瞿林东 410
西安——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论西安城市特色与定位&王建新 420
深掘长安节日资源 共建民族精神家园&李颖科 424
浐霸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其对现代建设的启示&李郁 428
关于重塑终南山世界文化地位的思考&李利安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