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PDF下载

  • 购买积分:11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鲍学根,秦铭,黄淑琴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新华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01128782
  • 页数:275 页
图书介绍:

绪论 1

一、人类文明与哲学 1

二、哲学基本问题 5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0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3

第一编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

第一章 世界统一于物质 1

第一节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1

一、物质范畴的历史发展及列宁的物质定义 1

二、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5

三、一切从实际出发 8

第二节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 9

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9

二、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3

三、时间、空间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性 17

第二章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与反作用 20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20

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0

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22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24

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4

二、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6

第三节 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27

一、意识的能动性和人工智能 27

二、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32

第二编 世界的联系发展原理 37

第三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37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37

一、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37

二、一般系统论对普遍联系原理的深化 39

三、联系观点和系统方法在医学中的应用 42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45

一、联系与发展 45

二、发展的条件性和过程性 47

三、发展的规律性与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49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52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3

一、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53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 55

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56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0

一、矛盾的普遍性 60

二、矛盾的特殊性 61

三、矛盾问题的精髓 64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67

第一节 质、量、度 68

一、事物的质 68

二、事物的量 69

三、事物的度 71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72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72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73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普遍性及其意义 76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79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79

一、肯定和否定 79

二、辩证的否定观 81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84

一、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84

二、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86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9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91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91

一、原因和结果及其辩证关系 91

二、循因索果与循果溯因 95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97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辩证关系 97

二、抓住机遇,把握必然 100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02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及其辩证关系 102

二、理想与现实 106

第四节 现象和本质 108

一、现象和本质及其辩证关系 108

二、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10

第三编 社会的特殊性原理 113

第八章 社会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 113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形成 113

一、劳动在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113

二、社会物质形态的特殊本质 115

第二节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117

一、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7

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9

三、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21

第三节 唯物史观的创立 122

一、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122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伟大意义 124

第九章 社会基本结构 127

第一节 生产方式 127

一、生产力结构系统 127

二、生产关系结构系统 129

三、阶级和阶层 130

第二节 社会形态 133

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33

二、国家的实质与职能 136

三、民主与法制 139

第十章 社会意识 144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145

一、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145

二、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 147

第二节 社会意识诸形式 149

一、艺术 149

二、道德 150

三、宗教 152

四、政治法律思想 154

第三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155

一、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155

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56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59

第十一章 社会发展动力 162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63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63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66

三、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因 169

第二节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171

一、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171

二、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174

三、我国社会现阶段的阶级斗争 176

第三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79

一、改革的依据 179

二、改革的实质 180

第四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83

一、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83

二、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发展 188

三、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 190

第十二章 社会进化与人的发展 192

第一节 不同经济形态中的个人 192

一、自然经济中人的片面固定的依赖关系 193

二、市场经济中的独立个人 194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对人的现代化的呼唤 196

第二节 人的本质与价值 201

一、人的本质 201

二、人的价值 203

第三节 人权与人的自由 206

一、人权 206

二、人的自由 208

第十三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10

第一节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11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的对立 211

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13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社会制约性 214

第二节 个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16

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个人的作用 216

二、历史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17

三、历史人物的社会制约性 219

四、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220

第四编 世界的可认识性原理 224

第十四章 认识和实践 224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224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认识论 224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28

三、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认识能力 231

第二节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32

一、实践及其特点 232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233

三、医学在医疗实践中发展 235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236

一、从实践到认识 236

二、从认识到实践 239

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241

第十五章 真理 243

第一节 真理及其属性 244

一、真理的客观性 244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46

三、真理的具体性和价值性 250

第二节 真理的检验 253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53

二、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 255

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56

第十六章 认识的科学方法 259

第一节 感性方法 259

一、观察方法 259

二、实验方法 262

第二节 理性方法 265

一、归纳和演绎 265

二、分析和综合 268

三、从抽象到具体 270

编后 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