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科专业简介 1
发展与沿革 3
专业设置和组织机构 6
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8
计算中心和实验室建设 11
有关网络的教学、科研和校园网建设 13
课程和教材建设 15
科学研究和产业 21
在职人员培训 29
国际合作和交流 30
人物 32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 45
与计算机学科有关的学院和中心现状 49
第二部分 忆峥嵘岁月 57
对我国早期计算机教育的点滴回顾&吴鹤龄 59
半个世纪前的回忆——北工的第一堂计算机原理课&王远 67
我校的第一台计算机是怎样诞生的&彭一苇 70
441-B为我校诸多学科发展开路&宋瀚涛 74
难忘的岁月 深厚的情谊——回忆我在计算机系的工作&张培琤 77
回忆多功能台式机DP-301的研制&龚元明 陈为正 81
从计算站到计算中心再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彭玉奎 张雪兰 83
简要的回顾与展望&林国璋 86
我国首台体育用精密激光测距仪诞生记&高永峰 87
无怨无悔“教书匠” 山高水长师生情——一个老教师的回忆和心语&江涛 90
计算机原理课的过去和现在&蒋本珊 94
与时俱进 精益求精——“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与教材建设纪实&张雪兰 99
计算机伴随我成长&龚元明 102
我们在中国第一台大型天象仪计算机研制中成长&李书涛 105
在科研第一线经受千锤百炼——活性炭车间自动化项目杂忆&周志逵 108
我们用小小的单板机为大炮管加工护航&刘万春 111
难忘的亚运 成功的工程——参与第十一届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的回忆&陈朔鹰 113
我和UCDOS&谭毓安 120
让志愿者的微笑更灿烂&计算机软件学院分团委 122
第三部分 数风流人物 125
不甘平凡 敢为人先——记兵器工业劳动模范王遇科教授 127
计算机学科建设中的艰难坎坷&北京理工大学ASIC研究所 130
一生献给国防 一生献给教育——记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张惠 143
辛勤耕耘 喜庆丰收——记计算几何算法专家周培德教授 145
追求卓越 无私奉献——北京市教学名师李凤霞的风格和风采 148
七彩人生——记2009年首都教育界十大人物、软件学院院长丁刚毅 154
业精于勤 行成于思——记软件学院博士生导师胡昌振教授&张爱秀 157
奋力前行 永不止步——记计算机公共课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赵景景 王蕊 161
计算机学院院长——多语信息处理专家黄河燕教授 164
永不陨落之星——记英年早逝的北京理工大学副研究员李红平&张炳升 鞠红 165
第四部分 回望北工 回顾人生 169
北京工业学院给了我些什么&戚卓发 171
一个老校友的回忆和感想&吴爱成 175
从几件小事看京工精神&谢馨儒 177
一件小事永不忘&牛春梅 179
回忆银河地震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工作&马其毅 181
恭庆母校七十华诞&陈鸿安 183
北工为我插上飞翔的翅膀&张振和 187
人间正道是沧桑&吴美先 188
对研制我国首批集成电路台式机的回忆&张宏渝 192
永远的北工情结——自强与奉献&赵向荣 194
我和我侍奉过的计算机——献给母校70周年校庆&邢良云 196
“学生是你的传家宝”&张云泉 200
北理工的价值文化&肖毅 202
向母校汇报&顾晓丽 204
难忘的酒泉 难忘的经历&白杰 205
职场预科 科宝练兵——我对本科毕业设计的回忆&单纯 207
不枉四年&林健 211
我的大学&张阳 216
从联想到听网:毕业十周年,京工伴我成长&汤海京 218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赵忠孝 221
北京亚运会计算机工程的中坚——我印象中的北理工师生&王继中 223
同北工老师一起工作的一点回忆&刘宗渝 229
我在北工参加两个计算机项目开发的体会&陆容安 230
厂校合作 开辟企业信息化之路&沈廉仁 235
金牌背后的无名英雄——记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部分师生&张炳升 朱振国 袁新文 237
北京工业学院计算机系毕业设计尽力结合经济建设需要——科研合同就是毕业设计任务书&陈剑平 238
第五部分 莘莘学子遍天下 239
第六部分 骄人成绩 311
优秀教师 313
教学成果 314
优秀教材 319
科研成果 322
论文发表 327
第七部分 岁月如歌 329
附录 541
计算机学院在职教职工名单 541
软件学院在职教职工名单 541
网络服务中心在职教职工名单 541
离退休人员名单 542
曾经在计算机专业工作过的人员名录 542
九系(计算机学院)历届本科生名单 543
软件学院历届本科生名单 566
计算机学院历届硕士研究生名单 575
软件学院历届研究生名单 583
历届博士研究生名单 591
编后记 594
贺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教育52周年&官德铭 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