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意义 2
1.1.1理据现象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2
1.1.2理据研究揭示语言的内在规律 4
1.1.3理据研究的理论意义 6
1.1.4理据研究的应用价值 9
第二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方法 11
1.2.1共时与历时相结合 11
1.2.2内部与外部相结合 12
1.2.3中学与西学相结合 13
1.2.4人文与科学相结合 15
第三节 本研究的概述 16
1.3.1本研究的选题 16
1.3.1.1词汇理据 16
1.3.1.2英汉对比 17
1.3.2本研究的结构 19
第四节 小结 22
第二章 语言理据研究的理论问题 24
第一节 语言理据研究的历史 24
2.1.1宗教和神话中的语言理据观 24
2.1.1.1西方的“语言神授说” 24
2.1.1.2汉民族的文字发生论 26
2.1.2“轴心时代”哲学研究反映的理据观 27
2.1.2.1古希腊时期的“自然论”与“约定论”之争 28
2.1.2.2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 31
2.1.3古代语言研究中的理据观 36
2.1.3.1西方古代的语言理据研究 36
2.1.3.2中国古代的语言理据研究 41
2.1.4现当代语言理据研究 49
2.1.4.1语言哲学研究的理据观 50
2.1.4.2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 52
2.1.4.3形式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 54
2.1.4.4功能主义语言学的理据观 55
2.1.4.5认知语言学的理据观 56
2.1.4.6中国现当代的语言理据研究 58
第二节 与理据相关的一些概念 63
2.2.1任意性与理据性 63
2.2.1.1现代语言学的“任意性”概念 64
2.2.1.2任意性与理据性的关系 66
2.2.2象似性与理据性 72
2.2.2.1语言象似性研究的现状 73
2.2.2.2语言符号象似性的概念 77
2.2.2.3象似性与理据性的关系 81
2.2.3内部形式与理据性 83
2.2.3.1“内部形式”与“内在语言形式” 83
2.2.3.2内部形式与理据性的关系 87
2.2.4语义透明度与理据性 89
第三节 理据的定义和类型 91
2.3.1理据的定义 91
2.3.1.1从语言系统内部入手定义理据 91
2.3.1.2超越“语言系统”的理据定义 93
2.3.1.3理据定义的再思考 96
2.3.2理据的类型 103
2.3.2.1前人对理据类型的研究 103
2.3.2.2本研究对词汇理据的分类 107
第四节 小结 113
第三章 词汇与理据性 116
第一节 词的概念 116
3.1.1词和西方语言 116
3.1.2汉语的“词” 117
3.1.2.1字和词 118
3.1.2.2词和语 120
第二节 英汉语的词汇系统 122
3.2.1英汉词汇系统的发展:原生词和派生词 122
3.2.2英汉词汇系统的构成:单纯词和合成词 126
3.2.2.1英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 126
3.2.2.2汉语的单纯词与合成词 127
第三节 词汇和理据 131
第四节 小结 132
第四章 英汉单纯语言符号理据性对比研究 135
第一节 文字对语言的能动作用——以汉语汉字为例 135
4.1.1汉字的来源和特点 136
4.1.1.1汉字的来源 136
4.1.1.2汉字的特点 140
4.1.2汉字对汉语的能动作用 148
4.1.2.1共时层面上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 149
4.1.2.2历时层面上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 151
4.1.2.3从认知科学看汉字对汉语的能动性 153
4.1.2.4从汉语研究传统看汉字的重要性 154
4.1.2.5中国文字改革运动之反思 156
第二节 单纯语言符号的结构 159
4.2.1单纯语言符号的二元结构观 159
4.2.2单纯语言符号的三元结构观 161
4.2.3单纯语言符号三元结构模式的普遍价值 164
第三节 语音理据和文字理据 166
4.3.1英汉语音理据对比 167
4.3.1.1英汉语的拟声词 167
4.3.1.2英汉语的语音象征 168
4.3.1.3英汉语音理据的程度 170
4.3.2英汉文字理据对比 171
4.3.3英汉单纯语言符号的理据性 172
第四节 理据观和任意论:中西不同的主流语言观 173
4.4.1任意论及其限制条件 174
4.4.1.1完美的任意性理论 174
4.4.1.2索绪尔任意性理论的限制条件 177
4.4.2任意论和理据观不同的语言哲学取向 178
4.4.2.1任意论拒斥意义和现实的倾向 178
4.4.2.2理据观与意义、现实的紧密联系 180
4.4.3任意论和理据观的不同研究路径 182
4.4.3.1任意论的科学方法 182
4.4.3.2理据观的人文路线和经验方法 184
4.4.4中西语言观念的会通与整合 186
第五节 小结 187
第五章 英汉合成语言符号理据性对比研究 189
第一节 英语复合词和派生词的理据性 189
5.1.1英语复合词的理据性 189
5.1.1.1英语复合词的形式 190
5.1.1.2英语复合词的构成 191
5.1.2英语派生词的理据性 193
5.1.2.1英语派生词的形式 193
5.1.2.2英语派生词的构成 196
第二节 汉语合体字和双音词的理据性 197
5.2.1汉语合体字的理据性 198
5.2.1.1会意字的理据性 198
5.2.1.2形声字的理据性 199
5.2.1.3合体字的音韵理据 206
5.2.2汉语双音词的理据性 207
5.2.2.1汉语双音词地位的确立 207
5.2.2.2汉语双音词的构成 211
第三节 英汉语合成符号构造的共性特征 212
5.3.1英汉语合成符号的共同构造 212
5.3.2英汉语合成符号结构式共性的原因 214
第四节 小结 216
第六章 英汉外来语及理据性对比研究 218
第一节 英汉外来语概况 219
6.1.1英语外来语概况 219
6.1.1.1英语外来语的数量 219
6.1.1.2英语外来语的来源 220
6.1.2汉语外来语概况 222
6.1.2.1汉语外来语的历史 222
6.1.2.2汉语外来语的范围 223
6.1.2.3汉语外来语的数量和来源 227
第二节 英汉语对外来语的引进 228
6.2.1英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借贷” 228
6.2.2汉语引进外来语的方式——“转写” 229
6.2.3英汉引进外来语的共同机制及其理据 231
第三节 英汉语对外来语的同化 233
6.3.1英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 233
6.3.2汉语同化外来语的机制 235
6.3.2.1汉语对纯写音外来语的排斥和淘汰 235
6.3.2.2在纯写音外来语上添加或更换表义的构字部件 237
6.3.2.3汉语外来语写音成分的“字化” 239
6.3.2.4写音外来语的韵律化 240
6.3.3英汉外来语同化的理据 241
第四节 小结 244
第七章 英汉词汇的经济理据 248
第一节 语言的经济性 248
7.1.1语言经济原则概述 248
7.1.2经济理据与英汉词汇系统 251
第二节 英汉词化现象对比研究 253
7.2.1词库 253
7.2.2词化 255
7.2.2.1词化的概念 255
7.2.2.2词化程度的判断标准 257
7.2.2.3表达简约与记忆简约的互动 261
7.2.3表达简约的作用 263
7.2.3.1词项词化程度的提高 263
7.2.3.2词库规模的扩大 264
7.2.4记忆简约的作用 265
7.2.4.1词化手段的低词化程度倾向 265
7.2.4.2有效控制词库规模 269
第三节 英汉语的开放性与经济原则 272
7.3.1英汉语的“开放性” 272
7.3.1.1英语的“开放性” 272
7.3.1.2汉语的“开放性” 273
7.3.2英汉语的“开放性”与理据性 274
7.3.2.1英语的理据性与“开放性” 275
7.3.2.2汉语的理据性与“开放性” 277
7.3.3经济原则视角下的语言开放性 277
第四节 小结 279
第八章 英汉词汇的转隐喻理据 281
第一节 隐喻研究的认知视角 281
8.1.1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 281
8.1.2隐喻的认知机制 283
8.1.2.1概念隐喻理论 283
8.1.2.2合成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 284
8.1.3转喻和隐喻的关系 287
8.1.3.1转喻是隐喻的基础 287
8.1.3.2转喻和隐喻构成一个连续体 288
第二节 英汉“一词多义”现象的转隐喻理据 289
8.2.1一词多义现象 289
8.2.2一词多义的转隐喻理据 292
8.2.3英汉一词多义隐转喻理据的共性和差异:以air和“气”为例 293
8.2.3.1 air的一词多义现象 294
8.2.3.2“气”的一词多义现象 296
8.2.3.3 air和“气”一词多义转隐喻理据的共同特征 298
8.2.3.4 air和“气”一词多义转隐喻理据的差异 299
第三节 英汉名名复合词的转隐喻理据 300
8.3.1英汉转隐喻名名复合词的类型 301
8.3.1.1半喻式名名复合词 302
8.3.1.2全喻式名名复合词 303
8.3.1.3双层比喻式名名复合词 305
8.3.2英汉名名复合词转隐喻理据的认知解释 306
8.3.2.1认知参照点模型 307
8.3.2.2框架语义学视角 308
8.3.2.3棱柱形模式 309
8.3.2.4认知理论对英汉名名复合词转隐喻理据的解释力 310
8.3.3英汉文化和名名复合词的转隐喻理据 311
第四节 小结 313
第九章 结论 315
参考文献 324
1.期刊论文 324
2.论文集析出论文及其他论文 329
3.专著 335
4.论文集 344
5.工具书 346
6.学位论文 347
7.网络资源 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