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第5卷 中古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上 第2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9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白寿彝总主编;何兹全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7208111626
  • 页数:699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论述了自远古时代起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全书由22名著名历史学家分别担任分卷主编,近500位作者参与撰写,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反映20世纪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体例新颖独特的恢宏巨著。第二卷是考古学家撰写史前文明的尝试,利用考古成果对人类形成以来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历史做了阐述。

甲编 序说 1

第一章 文献资料 1

第一节 正史 1

《三国志》 1

《晋书》 4

《宋书》 8

《南齐书》 9

《梁书》 11

《陈书》 11

《南史》 12

《魏书》 13

《北齐书》 15

《周书》 16

《隋书》 17

《北史》 18

第二节 正史以外的史料 20

方域志 20

人物风习志 23

律书和农书 24

博物志 25

佛、道书 27

诗文汇集 29

通史中的资料 29

第二章 考古资料 31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都城遗址 31

曹魏邺城 31

魏晋洛阳城 32

孙吴武昌城和六朝建邺城 35

大夏统万城 36

吐谷浑伏俟城 37

第二节 魏晋十六国墓葬 38

中原地区 39

西北地区 40

东北地区 43

第三节 北朝墓葬 44

永固陵 44

北魏早期墓葬 45

洛阳墓葬区 46

东魏北齐陵墓 47

北周墓葬 50

第四节 六朝墓葬 51

长江下游地区 51

长江中游地区 55

福建两广地区 57

川滇地区 58

第五节 高句丽城址和墓葬 60

都城址和山城址 61

墓葬 63

第六节 瓷窑和瓷器 66

南方的瓷窑和瓷器 67

北方的瓷窑和瓷器 74

第七节 早期石窟 78

新疆地区 79

河西走廊地带 81

陇东固原区 82

中原北方地区 84

南方地区 87

第三章 研究概况 89

第四章 本卷编撰旨趣 95

乙编 综述 97

第一章 三国的鼎立 97

第一节 曹操稳占中原 97

袁绍占冀州 98

曹操在官渡战前的几次胜利 99

曹、袁两方的军情 100

官渡之战的序幕 102

官渡之战和曹操的胜利 104

第二节 三国局面的形成 107

刘表在荆州 107

刘备得诸葛亮 108

曹操南征 110

孙、刘联合和赤壁之战 111

第三节 取益州和争荆州 114

刘焉、刘璋在益州 114

刘备取成都 116

刘备取汉中 117

刘孙失和与荆州之争 119

第四节 曹魏政局的发展 122

“唯才是举”,整饬吏治 122

农业经济的恢复 125

九品中正制和封国制 126

司马氏夺权 129

第五节 诸葛亮治蜀及其后的政局 133

平定南中 134

北伐 136

治戎和理民 137

诸葛亮死后的蜀汉政局 138

姜维的抗战及其失败 139

第六节 孙吴对江南的开发。孙吴的灭亡 142

征山越、蛮族和夷族 142

农田水利的发展 143

与夷洲的交通 145

孙皓与吴的灭亡 146

附:三国世系表 148

第二章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东晋十六国的混乱 150

第一节 太康时期的小康局面 150

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50

对世家地主的优遇 151

第二节 多种矛盾的交织和西晋的灭亡 153

宗室诸侯王权力之重 153

贾后专政和八王之乱 154

汉族流民和内迁各族人民的反晋 157

第三节 十六国中最早建立的政权和晋在东南的偏安 160

成汉的建立 160

汉(前赵)的建立 163

流民和坞堡组织 164

东晋:晋的再建及在东南的偏安 167

从前赵到后赵。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短暂统一 170

第四节 前燕前秦的对立及前秦的统一北方 176

前燕的建立 176

前秦的建立和对北方的统一 178

前凉的兴亡 180

第五节 东晋的北伐和前秦的南征。淝水之战 182

东晋的北伐 182

前秦的南征。淝水之战 186

第六节 淝水战后北方的再分裂 191

后燕(附西燕)。北燕和南燕 191

后秦。西秦。大夏 196

后凉和南凉。北凉和西凉 200

第七节 东晋的衰亡 204

淝水战后东晋的政局 204

孙恩起义 207

桓玄的篡位 208

刘裕的专权和东晋的灭亡 211

附:西晋世系表 215

东晋世系表 215

十六国简表 215

第三章 南北朝的对峙 217

第一节 北魏建国的历程 217

拓跋力微和拓跋猗卢。拓跋氏的初步发展 217

拓跋什翼犍与代国的兴亡 220

拓跋珪与北魏的壮大 221

第二节 北魏和宋的兴盛时期 226

拓跋嗣的南征和宋初的政局 226

拓跋焘统一北方的活动 228

宋文帝的北伐 230

宋元嘉之治 231

拓跋焘的南征。瓜步之役 233

第三节 宋齐梁初政治权力的攘夺 237

门阀大族和寒门庶族间政治权力的更迭 238

典签制,朝廷对宗室和地方的控制 240

宋文帝兄弟父子之间 241

宋孝武帝与同姓王的矛盾 244

宋、齐宗室的灾难 245

梁武帝的协调政策 248

第四节 江南经济的开发、民族间的关系和农民起义 249

南北朝的战与和 249

南方的民族关系 253

户籍整理和反却籍斗争 257

第五节 北方的民族关系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260

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 260

孝文帝对吏治的改革 262

迁都洛阳 263

改革风俗的措施 265

均田制和三长制的规定 266

第四章 从北魏的分裂到隋的统一 269

第一节 北方各族人民的起义和北魏的东西分裂 269

大起义的历史背景 269

以六镇起义开始的各族人民大起义 271

北魏的分裂 274

第二节 东、西魏的战争 275

高欢、宇文泰在东、西魏的掌权 275

小关之战和沙苑之战 277

河桥、邙山之战和玉壁之守 280

第三节 梁朝的衰亡 283

梁武帝晚期的腐朽统治 283

侯景降梁与侯景之乱 284

微弱的后梁 289

第四节 北齐北周间国力的升降和突厥的兴起 290

东魏、北齐的民族矛盾和错误的民族政策 290

东魏、北齐政治的腐败 292

西魏、北周转弱为强 294

宇文泰在西魏的改革 296

周武帝和北周的强大 300

突厥的兴起 304

第五节 隋代周,灭陈,统一南北 306

北周的衰落和隋之代周 306

陈的衰腐 309

隋灭陈,统一南北 311

附:南朝世系表 313

北朝世系表 314

第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316

第一节 门阀世族的形成 316

门阀世族的形成 317

门阀世族的特权身份 318

门阀世族、豪门大姓的人口荫附和土地兼并 320

官府的户口争夺 321

第二节 寺院经济的兴盛 324

佛教的传入 324

佛教寺院之盛及其政治原因 325

寺院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压迫 328

寺院的特权和北朝的灭佛 330

第三节 封建依附关系的发展 331

客和部曲身份的依附化 331

奴隶也成为依附民 333

依附关系的发展 334

逃避税役的僧尼大众及其依附化 336

门阀世族及寺院对官府的户口分割 337

官府占有下的依附人户 339

第四节 民族杂居地区的封建化 342

民族杂居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 342

北朝的门阀制度 346

中原传统文化的传习 350

第六章 文化发展的总形势 354

第一节 玄学和儒学 354

魏晋时期洛阳的玄风及其东渡 354

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 358

第二节 佛教、道教和无神论思想 360

佛经的翻译和佛教思想的传播 360

有重要影响的高僧 361

道教的形成和发展 364

无神论的战斗传统 368

第三节 史学 373

历史撰述的成就 373

历史观点和文献整理 379

第四节 文学 384

建安文学 384

正始文学 385

西晋文学 386

东晋南朝的玄言诗和山水诗 387

永明体 390

宫体诗 391

南北朝时期的民歌 392

文与笔、骈文的发展 393

小说 394

文学评论 396

第五节 艺术 398

绘画 398

书法 401

雕塑 402

乐舞 402

第六节 中外文化的交流 403

中外人员的往来 403

与域外物资的交流 407

印度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输入 411

丙编 典志 418

第一章 农业 418

第一节 农业发展的形势 418

三国两晋时期北方农业由凋敝到复兴 418

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农业的破坏与缓慢发展 421

六朝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424

第二节 农具的改进和北方旱作地区耕作技术体系的形成 427

第三节 农作制的发展 429

第四节 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的发展 430

第五节 园艺、畜牧兽医和蚕桑技术 433

第六节 贾思勰与《齐民要术》 435

第二章 手工业 437

第一节 建筑 437

第二节 水利 439

第三节 纺织 440

三国时的纺织业 440

两晋、南北朝的纺织业 442

棉布 444

印染 444

第四节 采矿 445

第五节 冶金 446

第六节 机械 448

第七节 交通运输工具 450

第八节 兵器 451

第九节 造纸 452

第十节 陶瓷 453

第十一节 石油天然气 454

第三章 门阀制度 458

第一节 门阀制度的萌芽 459

第二节 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 461

第三节 门阀制度的确立与鼎盛 471

确立时期门阀制度的特点 472

高门、次门形成的原因 474

役门之出仕及出仕后免徭役问题 482

士族队伍的变化和梁武帝改制 489

北魏孝文帝定姓族的标准 499

第四节 门阀制度的衰落 504

南朝后期 504

北朝后期 510

第五节 门阀制度出现和持续存在的原因 522

第四章 户籍制度 535

第一节 户口数的历史记载 535

第二节 普通民户的户籍:黄籍 540

第三节 特殊民户的户籍:白籍 544

第四节 资簿 544

第五节 西凉建初十二年户籍残卷 546

第六节 计帐户籍制度 547

第七节 特殊民户多种 549

第八节 争夺劳动力的斗争 552

第五章 赋役制度 562

第一节 三国赋役制度 562

第二节 西晋赋役制度 568

第三节 十六国赋役制度 571

第四节 东晋赋役制度 576

第五节 南朝赋役制度 582

第六节 北朝赋役制度 587

第六章 法制 595

第一节 法典 595

三国时期 595

西晋时期 599

南朝时期 601

北朝时期 602

第二节 刑法 607

死刑(族刑附) 608

肉刑 610

扑刑 612

劳作刑 613

流刑 614

赎刑 615

第三节 诉讼法 618

司法组织 618

审判程序与等级 620

诉讼程序 621

监狱、刑具和刑讯 622

刑罚的适用 625

第四节 法律思想与律学的发展 629

法律思想 629

律学与律家 632

第五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制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635

法典的儒家化与礼治主义的确立 635

浓厚的宗法家族主义色彩 637

严格的身份法 638

以刑为主,诸法合体的法律体系 639

律学的发展与法律概念的规范化 639

法典的从繁到简 639

第七章 兵制 641

第一节 东汉末的集兵方式 641

第二节 世兵制度的形成 643

第三节 魏、吴世兵制的异同 648

第四节 蜀汉未实行世兵制 651

第五节 集兵制度的演变 652

第六节 世兵制度的衰落 655

第七节 江左的征兵和募兵 671

第八节 三国两晋南朝的少数族兵 677

第九节 北方少数族政权的集兵制度 681

第十节 府兵制度的形成 687

第十一节 骑兵战术 691

第十二节 克制骑兵的战术发展 694

第十三节 水战战术的发展 696

第十四节 兵器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