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绪论篇 9
第一章 《论语》命名的由来意义及其别称 9
第一节 《论语》命名的由来 9
第二节 《论语》命名的意义 16
第三节 《论语》的别称 26
第二章 《论语》的作者·编者及其成书的年代 33
第一节 《论语》的作者 33
第二节 《论语》的编者 42
第三节 《论语》成书的年代 51
第三章 《论语》的篇章·内容及其价值 61
第一节 《论语》的篇章 61
第二节 《论语》的内容 64
第三节 《论语》的价值 67
第四章 《论语》在两汉的地位及其价值 75
第一节 汉初《论语》博士的存废 75
第二节 两汉自天子以至士庶皆通《论语》 76
第三节 两汉博士兼通《论语》说 80
第五章 《论语》在两汉的版本及其揉合的始末 83
第一节 三家《论语》—鲁论·齐论·古论 83
第二节 张侯《论语》—兼论第一次揉合 101
第三节 郑玄《论语》—兼论第二次揉合 109
第六章 《论语集解》的作者·内容及其价值 121
第一节 《论语集解》的作者 121
第二节 《论语集解》的内容 131
第三节 《论语集解》的价值 141
第七章 《论语义疏》的作者·内容及其价值 147
第一节 《论语义疏》的作者 147
第二节 《论语义疏》的内容 148
第三节《论语义疏》的价值 155
贰、辑佚篇 165
凡例 165
卷一 171
学而第一 171
为政第二 183
卷二 199
八佾第三 199
里仁第四 214
卷三 225
公冶长第五 225
雍也第六 243
卷四 259
述而第七 259
泰伯第八 277
卷五 293
子罕第九 293
乡党第十 310
卷六 329
先进第十一 329
颜渊第十二 349
卷七 365
子路第十三 365
宪问第十四 382
卷八 407
卫灵公第十五 407
季氏第十六 422
卷九 435
阳货第十七 435
微子第十八 454
卷十 467
子张第十九 467
尧曰第二十 478
参、考证篇 485
第一章 《论语》古注辑佚概述 485
第一节 汉魏古注辑佚概述 485
第二节 两晋古注辑佚概述 492
第三节 南朝古注辑佚概述 503
第二章 从《论语》古注看汉晋南朝思潮的变迁 511
第一节 章句·训诂·义说·隐义·义疏之解题 511
第二节 两汉《论语》古注所见的思潮 520
第三节 魏晋《论语》古注所见的思潮 531
第四节 南朝《论语》古注所见的思潮 541
第三章 从《论语·郑氏注》看「关雎之乱」的说解 557
第一节 汉儒对「乱」的说解 557
第二节 宋儒对「乱」的说解 559
第三节 「乱」与「合乐」的关系 562
第四节 「乱」字的确诂 568
第五节 师挚到底是什麽时代的人物 573
第四章 从《论语·郑氏注》看「祭如在」的诠释 581
第一节 《论语》古注对「祭如在」的诠释 581
第二节 朱子《集注》对「祭如在」的诠释 583
第三节 丘光庭及日本学者对「祭如在」的诠释 584
第四节 《论语·郑氏注》的新发现 585
第五节 《论语·郑氏注》「祭如在」的诠释 590
第五章 从《论语》古注看「高宗谅阴」的真相1兼论三年之丧 593
第一节 《论语》古注对「高宗谅阴」的说解 593
第二节 「谅阴」不应牵缠三年之丧说 595
第三节 孔子将三年之丧移接到殷高宗身上 598
第四节 三年之丧的真相 601
第六章 《论语》古注对朱子《集注》的影响 605
第一节 朱子关于《论语》的著作 605
第二节 朱子《论语集注》概述 612
第三节 《论语》古注对《集注》的影响 625
参考书目(论文附)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