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5
第三节 文献与思考 9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
第五节 研究方法 15
第六节 本书的结构 16
第二章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综述 18
第一节 经济增长理论的演进 18
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发展 18
二、超越新古典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 20
三、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范式的兴起 21
第二节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 23
一、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起源 23
二、完全竞争下的内生增长理论 26
三、垄断竞争下的内生增长理论 29
第三节 代表性内生熊彼特增长理论模型 35
一、内生熊彼特增长理论的基准模型 36
二、基于技术收敛的制度与增长模型 39
三、制度、市场竞争与创新 40
第四节 内生熊彼特增长理论的价值 42
一、创造性破坏、经济增长与失业 42
二、市场竞争、创新与经济增长 44
三、制度安排、创新与经济增长 45
本章小结 46
第三章 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的机制 47
第一节 创新与创造性破坏 47
一、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47
二、“创造性破坏”的思想和含义 49
三、创造性破坏与演化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 50
四、创造性破坏与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 52
第二节 创造性破坏的驱动因素 53
一、“消费导向、厂商实现”的创新模式 53
二、消费者的最优决策 54
三、消费、市场份额与创造性破坏 55
四、研发风险和企业的创新决策 56
第三节 创新活动与创造性破坏 57
一、创新活动与垄断利润 57
二、创新的制度与市场条件 59
三、创新活动的特性 61
四、不同产品创新的增长效应 62
第四节 技术领先更替的经验与创造性破坏 64
一、技术领先更替与在位优势 64
二、技术领先更替的案例与经验分析 65
三、技术领先更替比较分析与经济增长 67
四、中国技术获得机制与经济增长 68
本章小结 69
第四章 创造性破坏、技术溢价与经济增长 70
第一节 创造性破坏、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 70
一、收入差距与增长差异 70
二、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 71
三、创造性破坏与增长差异 72
第二节 创造性破坏与技术溢价 73
一、技术溢价 74
二、分工、技术进步与技术溢价 76
三、中国行业工资差异的实证分析 78
第三节 创造性破坏、技术溢价与收入差距 80
一、创新过程中的个体差别与收入差别 80
二、创新过程中的工作差别与收入差距 82
三、创新过程中的努力程度与收入差别 83
第四节 制度、技术领先与经济增长 84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 84
二、创新、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 86
三、制度、技术差距与经济增长 87
本章小结 89
第五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特征性事实 90
第一节 中国经济增长:描述性事实 90
一、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 90
二、中国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 93
三、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 96
四、中国增长之谜 97
第二节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 99
一、低要素成本 100
二、高投入、高消耗的投入方式 103
三、产品低技术、低附加值 103
四、贫富差距扩大 104
第三节 中国经济增长:特征性事实 105
一、转型进程中的非公经济的扩张与经济增长 105
二、与地方竞争相关的过度投资和出口 107
三、内外经济的失衡 110
四、要素扭曲与制度摩擦 112
第四节 中国经济增长:战略与模式 114
一、改革与边际转型模式 114
二、出口导向战略 116
三、中国模式 117
本章小结 118
第六章 “破坏性创造”概念、模型与机制 119
第一节 地方政府“事实权力”下的中国式转型 119
一、中央政府转型的目标、约束与决策 120
二、微观主体的目标、约束与转型事实 121
三、地方政府的目标与约束 123
四、“事实权力”下的边际转型 123
第二节 中国式增长:“破坏性创造” 126
一、创造性机制 128
二、破坏性机制 131
第三节 “成本转嫁”模型 138
一、“成本转嫁”的概念 138
二、封闭经济的“成本转嫁”模型 139
三、地区竞争的“成本转嫁”模型 142
四、开放经济中的成本转嫁与出口 143
第四节 成本转嫁与“破坏性创造” 144
一、成本转嫁的“创造性” 144
二、成本转嫁的“破坏性” 146
本章小结 151
第七章 中国经济:一个“破坏性创造”的内生增长模型 152
第一节 低成本竞争与“超比较优势战略” 152
一、赶超战略 153
二、进口替代战略 154
三、出口导向战略 156
四、超比较优势战略 158
第二节 人力资本、对外贸易与内生经济增长 162
一、干中学、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 163
二、国际分工与经济增长 164
三、后发优势与经济增长 165
第三节 一个基于干中学和人力资本积累的开放经济增长模型 169
一、生产、技术与人力资本积累 169
二、封闭经济的均衡 172
三、开放经济中的均衡 174
四、成本转嫁、劳动力价格扭曲与技术进步 176
第四节 一个“破坏性创造”的熊彼特内生增长模型 177
一、一个适宜制度与前沿技术距离的模型 178
二、生产扭曲下的技术升级与经济增长 181
三、制度约束与中国经济增长 184
本章小结 186
第八章 创造性的经验分析 188
第一节 投资与经济增长 188
一、地区间竞争与投资热 188
二、高投资率 192
三、投资拉动的中国经济增长 194
四、投资驱动的中国经济增长 197
第二节 对外贸易、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 199
一、对外开放政策调整与地区竞争 199
二、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 204
三、利用外资与经济增长 211
第三节 工业化与经济增长 213
一、中国的工业化道路 213
二、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216
三、工业化与中国的产业结构 219
四、工业化与中国的就业结构 220
第四节 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222
一、研发、学习与模仿 222
二、技术与设备进口 223
三、技术扩散 226
四、人力资本投资及产业结构变迁 228
本章小结 231
第九章 破坏性的经验分析 232
第一节 消费需求不足与经济增长 232
一、内需不足的表现 232
二、消费需求不足的影响机制 234
三、“超比较优势战略”与内需不足 237
四、内需不足与中国经济增长 242
第二节 制度摩擦与生产率 243
一、转型与制度摩擦 243
二、制度摩擦与人力资本积累 244
三、制度摩擦与研发 248
四、制度摩擦与结构变迁 252
第三节 贸易损失与对外失衡 253
一、贸易条件效应 254
二、贸易的动态损失 259
三、对外失衡与摩擦 261
四、“中国制造”遭遇抵制与信任危机 265
第四节 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增长 268
一、工业化与资源消耗 268
二、工业化与环境问题 272
三、利用外资与环境问题 275
四、出口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278
本章小结 280
第十章 “破坏性创造”与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换 282
第一节 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 282
一、“创造性破坏”与经济增长 282
二、“创造性破坏”与技术溢价 283
三、“创造性破坏”与经济收敛 286
四、“创造性破坏”驱动增长的条件 287
第二节 从“破坏性创造”到“创造性破坏” 288
一、提高技术吸收能力 289
二、降低经济扭曲的程度 292
三、完善教育与科技体系,改善研发资源供给 294
四、企业研发与创新激励 296
本章小结 299
参考文献 300
索引 327
后记 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