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
第二节 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和一般分析过程 2
一、分析化学的方法分类 2
二、分析化学的一般分析过程 4
第三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 5
习题 6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统计处理 7
第一节 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7
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7
二、准确度和精密度 8
三、误差的传递 11
四、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13
第二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
一、有效数字 15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16
三、数字的修约规则 16
第三节 有限量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17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17
二、t分布 18
三、平均值的精密度和置信区间 19
四、数据统计处理的基本步骤 21
五、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26
习题 27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30
第一节 滴定分析法和滴定方式 30
一、滴定分析法 30
二、滴定方式 31
第二节 标准溶液 33
一、标准溶液及其配制方法 33
二、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34
第三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35
一、计算依据 35
二、计算示例 36
第四节 滴定分析中的化学平衡 38
一、溶液中平衡的处理方法 38
二、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 40
习题 45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47
第一节 酸碱水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47
一、质子理论的酸碱概念 47
二、一元酸(碱)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49
三、多元酸(碱)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51
四、两性物质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52
五、缓冲溶液的氢离子浓度计算 53
第二节 酸碱指示剂 55
一、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55
二、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及其影响因素 56
三、混合指示剂 57
第三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58
一、强酸(碱)的滴定 58
二、一元弱酸(弱碱)的滴定 61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64
四、酸碱标准溶液 67
五、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67
第四节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70
一、非水酸碱滴定法原理 70
二、非水溶液中酸和碱的滴定 75
第五节 应用实例 79
一、药用NaOH的测定 79
二、铵盐和有机氮测定 79
三、硼酸的测定 80
四、萘普生钠的含量测定 81
习题 81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83
第一节 配位滴定法基本原理 84
一、配位平衡 84
二、EDTA配位滴定曲线 89
三、金属指示剂 91
四、配位滴定的标准溶液 93
第二节 配位滴定条件的选择 94
一、配位滴定的终点误差及判别式 94
二、配位滴定中酸度的选择和控制 96
三、提高滴定选择性 97
第三节 应用实例 101
一、配位滴定方式 101
二、应用实例 103
习题 103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105
第一节 氧化还原平衡 105
一、条件电位及其影响因素 105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109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111
第二节 氧化还原滴定的基本原理 112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112
二、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115
三、滴定前的试样预处理 116
第三节 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 117
一、碘量法 118
二、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121
第四节 应用实例 126
一、碘量法 126
二、高锰酸钾法 128
三、亚硝酸钠法 128
四、溴酸钾法和溴量法 129
五、重铬酸钾法 129
习题 129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132
第一节 沉淀滴定法 132
一、银量法的基本原理 132
二、银量法的终点指示方法 135
三、银量法的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139
第二节 重量分析法 140
一、沉淀重量分析法 140
二、挥发重量分析法 151
习题 153
第八章 电位分析法和永停滴定法 155
第一节 电化学分析概述 155
第二节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56
一、化学电池和电池电动势 156
二、相界电位和液接电位 157
三、指示电极和参比电极 158
第三节 直接电位分析法 160
一、溶液pH的测定 161
二、其他离子浓度的测定 165
三、超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169
第四节 电位滴定法 170
一、仪器装置和方法原理 170
二、滴定终点的确定方法 171
三、各种类型的电位滴定 172
第五节 永停滴定法 173
一、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173
二、永停滴定法的应用 174
习题 175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178
第一节 电磁辐射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78
一、电磁辐射和电磁波谱 178
二、电磁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79
第二节 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181
一、原子光谱法和分子光谱法 182
二、吸收光谱法和发射光谱法 184
第三节 光谱分析仪器 185
一、辐射源 185
二、分光系统 185
三、辐射的检测 187
第四节 光谱分析法的发展概况 188
习题 189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190
第一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190
一、电子的跃迁类型 190
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常用术语 192
三、吸收带及其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193
四、影响吸收带的主要因素 194
五、朗伯-比尔定律 196
六、偏离比尔定律的因素 198
第二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201
一、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201
二、分光光度计的光学性能和类型 203
第三节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分析方法 208
一、定性鉴别 208
二、单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209
三、多组分的定量分析方法 210
四、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与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214
五、酸碱离解常数和配合物稳定常数的测定 217
第四节 光电比色法 218
一、显色反应和显色条件 219
二、光电比色法的应用实例 221
习题 221
第十一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224
第一节 红外光谱法基本原理 225
一、分子的振动能级与振动光谱 225
二、分子的振动形式 226
三、红外光谱产生的条件 229
四、吸收峰的位置 230
五、特征峰和相关峰 233
第二节 有机化合物的典型红外吸收光谱 234
一、脂肪烃类化合物 234
二、芳香烃类化合物 237
三、醇、酚、醚类化合物 239
四、羰基类化合物 240
五、含氮有机化合物 243
第三节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5
一、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 245
二、红外光谱仪的性能 246
第四节 红外吸收光谱分析 246
一、试样的制备 246
二、红外光谱解析 247
习题 249
第十二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53
第一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基本原理 253
一、原子的量子能级和能级图 253
二、共振吸收线 254
三、原子在各能级的分布 254
四、原子吸收线的形状 255
五、原子吸收值与原子浓度的关系 257
第二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58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主要部件 258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261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性能参数 261
第三节 实验技术 262
一、样品取样量及处理方法 262
二、实验条件的选择 262
三、干扰及其抑制 264
第四节 定量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266
一、定量分析法 266
二、应用实例 266
习题 267
第十三章 荧光分析法 269
第一节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69
一、分子荧光的发生 269
二、激发光谱与荧光光谱 271
三、分子结构与荧光 273
第二节 荧光定量分析方法 278
一、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278
二、定量分析方法 279
第三节 荧光分光光度计 280
第四节 荧光分析新技术 281
习题 282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283
第一节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284
一、原子核的自旋 284
二、原子核的自旋能级和共振吸收 285
三、自旋弛豫 286
第二节 核磁共振仪 288
一、连续波核磁共振仪 288
二、脉冲傅立叶变换核磁共振仪 288
三、溶剂和试样测定 289
第三节 化学位移 289
一、屏蔽效应 289
二、化学位移的表示 290
三、化学位移的影响因素 291
四、几类质子的化学位移 293
第四节 偶合常数 296
一、自旋偶合和自旋分裂 296
二、偶合常数 299
三、自旋系统 300
第五节 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 303
一、峰面积和氢核数目的关系 303
二、核磁共振氢谱的解析方法 304
第六节 核磁共振碳谱和相关谱简介 306
一、核磁共振碳谱 306
二、相关谱 309
习题 311
第十五章 质谱法 314
第一节 质谱仪及其工作原理 314
一、高真空系统和样品导入系统 314
二、离子源 315
三、质量分析器 316
四、离子检测器 318
五、质谱仪的主要性能指标 318
第二节 质谱和主要离子类型 319
一、质谱 319
二、主要离子类型 320
三、阳离子的裂解类型 322
第三节 质谱分析法 324
一、分子离子峰的确认 324
二、相对分子质量的测定 325
三、分子式的确定 325
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26
第四节 综合解析 333
习题 336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340
第一节 色谱过程和基本概念 340
一、色谱过程 340
二、色谱流出曲线和有关概念 341
三、色谱分离术语与定义 345
第二节 色谱法的分类及基本类型 347
一、色谱法的分类 347
二、分配色谱法 348
三、吸附色谱法 349
四、离子交换色谱法 351
五、分子排阻色谱法 352
第三节 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354
一、塔板理论 354
二、速率理论 357
三、色谱分离方程 360
习题 361
第十七章 经典液相色谱法 364
第一节 薄层色谱法 364
一、薄层色谱法的基本概念 364
二、薄层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366
三、吸附薄层色谱法的吸附剂和展开剂 367
四、薄层色谱实验方法 370
五、薄层色谱分析方法 372
六、薄层扫描法简介 373
第二节 纸色谱法 376
一、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376
二、纸色谱实验方法 376
第三节 经典液相柱色谱法 377
一、硅胶柱色谱法 378
二、聚酰胺柱色谱法 378
三、凝胶柱色谱法 379
习题 380
第十八章 气相色谱法 382
第一节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和一般流程 382
一、气相色谱法的分类 382
二、气相色谱法的一般流程 383
第二节 气相色谱的固定相 383
一、气液色谱的固定相 383
二、气固色谱的固定相 387
第三节 气相色谱仪 387
一、气路系统和进样系统 387
二、色谱柱 387
三、检测器 388
第四节 气相色谱分离条件的选择 392
一、气相色谱速率理论 392
二、气相色谱实验条件的选择 393
三、衍生化法 395
第五节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 395
一、毛细管气相色谱的特点 395
二、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396
第六节 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397
一、定性分析方法 397
二、定量分析方法 398
第七节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401
习题 402
第十九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405
第一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固定相和流动相 406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406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固定相 406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 409
四、正相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412
五、反相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412
六、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413
七、其他高效液相色谱法 415
第二节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条件的选择 417
一、高效液相色谱中的速率理论 417
二、分离条件的选择 418
第三节 高效液相色谱仪 420
一、输液系统 420
二、分离和进样系统 421
三、检测系统 423
四、数据记录处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 426
第四节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426
一、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 426
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方法的选择 427
第五节 高效液相色谱新技术 428
一、新型固定相和新型检测器 428
二、色谱联用新技术 428
习题 429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431
第一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基本原理 431
一、电泳和电泳淌度 432
二、电渗和电渗淌度 432
三、表观淌度 434
四、柱效及其影响因素 435
五、分离度 437
第二节 毛细管电泳法的主要分离模式 437
一、毛细管区带电泳 438
二、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 440
三、毛细管凝胶电泳 442
四、毛细管电色谱 442
五、毛细管等电聚焦和等速电泳 442
第三节 毛细管电泳仪和实验方法 443
一、毛细管电泳仪 443
二、实验方法 445
习题 451
附录 452
附录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452
附录二 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2005年IUPAC) 455
附录三 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457
附录四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459
附录五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463
附录六 常用电极电位表 467
附录七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Ksp)(18~25℃) 472
附录八 主要基因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474
附录九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481
附录十 气相色谱法常用固定液 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