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的尊重与灵魂的拷问 1
上卷 民族罪人周作人 3
第一章 周作人附逆考辨 3
第一节 周作人对日态度的巨变 4
第二节 海军决定论与屈膝求和论 20
第三节“两个鬼”的逃遁 27
第四节 极端个人主义者的历史悲剧 31
第二章“周作人文化救国论”透析 38
第五节 周作人是“周作人文化救国论”的发明者 38
第六节 部分青年学者对“周作人文化救国论”的呼应 40
第七节“周作人文化救国论”的主要错误 43
第三章 周作人降日心态图说 63
第八节 为降日造舆论阶段的心态 63
第九节“下水”初期的左顾右盼 65
第十节“周督办”心态(一) 68
第十一节“周督办”心态(二) 72
第十二节 周作人的“囚徒”心态 77
第四章 周作人附逆期间散文论略 81
第十三节 周作人附逆期间散文写作概况 81
第十四节 周作人附逆期间散文中的错误倾向(一) 85
第十五节 周作人附逆期间散文中的错误倾向(二) 90
第十六节 周作人附逆期间散文中的佳品 98
第五章 周作人与“贰臣” 106
第十七节 周作人是汉奸,但不是“贰臣” 106
第十八节 周作人和李陵 108
第十九节 周作人和庾信 110
第二十节 周作人和赵孟頫、张弘范 111
第二十一节 周作人和清代“贰臣” 112
第二十二节 周作人与“贰臣”杂论 115
下卷 文豪硕儒周作人 125
第六章 周作人论中国古代文化 125
第二十三节 周作人论儒家文化 125
第二十四节 周作人论离经叛道 132
第二十五节 周作人论“思想文字狱” 135
第二十六节 周作人论“载道”与“言志” 139
第七章 周作人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147
第二十七节 关于“辅仁五讲” 147
第二十八节 一部自具特点的中国新文学史论 148
第二十九节“五讲”对八股文、“桐城派”的讨伐 152
第三十节《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引起的反响 154
第三十一节《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引出的教训 157
第八章 周作人与“京派” 161
第三十二节从“语丝派”到“京派” 161
第三十三节“苦雨斋”中的老京派 164
第三十四节“苦雨斋”中的新京派 171
第三十五节“苦雨斋”与其他京派沙龙 180
第九章 周作人与“左联” 182
第三十六节 周作人与“左翼文学”的交恶 182
第三十七节 周作人对鲁迅、许广平婚姻生活的攻击 186
第三十八节 周作人对“左联”的影射与攻击 192
第十章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 202
第三十九节 周作人散文写作的几个阶段 202
第四十节《自己的园地》的经典意义 203
第四十一节《雨天的书》和《泽泻集》 209
第四十二节《谈龙集》和《谈虎集》 215
第十一章 周作人的30年代散文 224
第四十三节 学者散文的“第一把交椅” 224
第四十四节“草木虫鱼”等“小品文”的丰收 229
第四十五节 书话、序跋与“文抄公” 233
第十二章 鲁迅、周作人散文比较新论 243
第四十六节 斗士之文与绅士之文 243
第四十七节 闲适与激情 245
第四十八节“小摆设”与“大制作” 247
第四十九节“小摆设”中的鲁迅 251
第五十节“小摆设”的去向 255
第五十一节 不同的历史观,不同的人物论 258
第十三章 周作人的晚期散文(上) 265
第五十二节 周作人晚年的矛盾心态 265
第五十三节 周作人晚期散文概况 269
第五十四节 小品、随笔等的成就与不足 270
第五十五节《周曹通信集》和《知堂回想录》 274
第十四章 周作人晚期散文(下) 280
第五十六节 忘年神交京港情 280
第五十七节周、鲍通信中的鲁迅 282
第五十八节周、鲍通信中的老舍、郭沫若 289
第五十九节周、鲍通信中的周作人 292
附录一 引用图书、报刊目录 300
附录二 周作人研究的三口陷阱 309
附录三 周作人评《阿Q正传》不能否定 314
附录四 周作人为何大骂傅斯年? 319
附录五 陶晶孙先生的一次误读 322
附录六 周作人的一篇重要佚文:《〈汪精卫先生庚戌蒙难实录〉序》 325